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

西晉初年,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文化教育事業也興旺發達起來。當時在地理科學方面出現了一位擅長繪製地圖的專門學者裴秀,他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叫做“製圖六體”。下面就講講裴秀繪製地圖和創立製圖理論的故事。

裴秀生於曹魏晚年的一個封建家庭裡。因爲是出身微賤的庶母(父親的小老婆)所生,所以在家裡沒有什麼地位,還常常受到嫡母(父親的大老婆)宣氏的歧視。裴秀的叔父是個有聲望的名士,家裡來往的賓客很多。每次宴請客人,裴秀就被叫去端飯送菜,服侍客人。但是裴秀從小非常好學,聰明過人,八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加以態度純真,言語行動很有禮貌,客人見到他,都很喜歡他,尊重他,臨走的時候,還要去看看他。宣氏看到這些情況,對裴秀的態度也就逐漸改變了。

由於裴秀的人品出衆,十多歲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稱他爲“後進領袖”了。那時候,“後進”兩字的含義與今天不同,並不是指先進的反面,而是後來居上、後生可畏的意思。

裴秀年輕的時候曾在曹爽手下做過官,但是曹爽並不重視他,所以在司馬氏集團跟曹氏集團的鬥爭中,裴秀站到了司馬集團這一邊。司馬氏當政以後,裴秀積極地幫助司馬氏治理國家,負責改定官制的工作。曹魏被推翻,西晉正式建立的時候,裴秀效法楚漢戰爭時期的蕭何,接收了曹魏所收藏的地域圖籍和賦稅冊子。晉武帝司馬炎認爲裴秀在繪製地圖方面有研究,就任命他爲司空,負責掌管地理圖籍和建築方面的事情。

我國古代在朝廷裡設置掌管地理圖籍的官,大概西周初年就已經有了。據說周公營建東都洛邑,就曾經叫掌管地理圖籍的官員繪製了一幅洛邑圖,獻給周成王。從戰國到秦漢,能夠繪製地圖的人多起來了,特別是戰國時代,兩國之間發生割地讓城的事情,首先就得把地圖交出來。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就是假裝去獻地圖,把匕首卷在地圖裡面的。可惜的是由於戰亂的關係,古代的地圖大部分散失了。只殘留了幾幅漢朝時候繪製的地圖。晉朝以前,我國繪製地圖的技術還很幼稚,沒有什麼科學的測量方法。因此,繪製出來的地圖很粗略,不精確,與實際情況常常不相符合,既沒有一定的比例,也沒有標定方位,甚至連名山大川也沒有完全標明出來。

裴秀根據這些地圖去進行實地考察,常常鬧了許多笑話。譬如在地圖上繪的是一小塊地方;可是跑到實地去一看,那裡竟是廣闊無邊的一大片平原,只是因爲那裡沒有人居住,地圖上就繪成了一小塊。在地圖上繪的是一大塊地方,到實地去一看,原來那裡很狹窄,只是因爲那裡住有很多人,地圖上就把它繪成一大塊了。還有一種情況是:地理上的變化,在地圖上沒有能夠很好地反映出來。例如古代有一部叫做《禹貢》的地理書,上面記了許多山川地名,有許多地圖就是照着這部書繪製的。可是隨着時光的流逝,地名有了改變,有些地方整個村落搬家了,有些地方河流改道了,而地圖上還是照《禹貢》的記載繪製,反映不出地理上的變化。裴秀覺得這是個大問題,給地方行政、賦稅徵收、以及商客行旅帶來了許多不方便。於是他決定參考各種圖籍,並且進行實地考察,繪製新的禹貢地域圖。凡是古代有這個地名而後來已經沒有了或改了名的,就根據它的變遷加上註解說明;對於值得懷疑而沒有辦法查對的地名,寧可讓它空着而不隨便繪上寫上,免得造成錯誤。裴秀繪製西晉的地圖的時候,對於原先吳、蜀兩國所屬的地方,仔細參考了對蜀對吳戰爭的記事。在這些記事中,對軍隊經過的地方,山高水深,關卡口隘,道路曲直等等,都記載得很詳細,是繪製地圖非常可靠的材料。裴秀還閱讀了許多古籍圖冊,跑了許多地方,訪問了許多老人,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裴秀畫了一張又一張的草圖,最後終於繪製成《禹貢地域圖》十八篇。在這十八篇地圖上,對古代的九州,西晉時候的十六州,以及郡國縣邑的疆界和所屬的鄉村,古今地名的對照,水陸交通的路線等等,全都標寫得清清楚楚。更難得的是裴秀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還創立了一套繪製地圖的理論,即“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是1.分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比例尺;2.準望,即方位;3.道里,即路程距離;4.高下,即地勢高低;5.方邪,即角度大小;6.迂直,即山脈、河流、道路的,曲直。這六個方面,都是今天我們在地圖上和地理書上常常接觸的基礎知識,可是在當年要創立這些理論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特別應當提出來的是比例尺。在裴秀以前,人們不知道用比例尺,繪製的地圖常常大得驚人。裴秀在參考古代地圖時,發現有一張名叫《天下大圖》的地圖,是用八十匹絹連接起來繪成的。這樣大的地圖,要張開來看很不方便,必須找一塊又寬廣又平坦的地面才能鋪得下,並且看的時候還必須在地圖上爬來爬去,一點一點地看,地圖的全貌根本看不清楚。裴秀爲了改變這種笨拙的方法,才創制了分率,即比例尺。具體辦法是以一分代表十里,一寸代表一百里的比例尺,把這張用八十匹絹繪成的地圖大大縮小,改繪成了一張方丈圖,僅僅用一丈見方的絹,就把天下的山川形勢、名都大邑全都標誌出來了。看這樣的方丈圖,人們不用把它攤在地面上,爬到上面去看,只要把圖掛在牆上,就能一目瞭然,看得清清楚楚了。

裴秀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人,他以進取的勇氣,刻苦的鑽研,辛勤的勞動,創立了“製圖六體”的理論,這樣的發明創造實在非常了不起。有人把裴秀稱爲“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這個稱號應該說是十分恰當的。

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6章 精衛填海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6章 精衛填海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2章 程嬰救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章 伯昌治岐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
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6章 精衛填海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6章 精衛填海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2章 程嬰救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7章 伯昌治岐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