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後,太子宮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幽王。這時,周王朝已搖搖欲墜,危機四伏。周幽王象周厲王一樣,也是一個昏庸殘暴的國君。他一上臺,就起用專好逢迎諂媚的虢石父爲卿執政,把周宣王在位時的那些正直大臣一個個排擠下去。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京都鎬京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詩經十月之交》曾描寫了這次地震的情況:“百川沸騰,山冢萃崩,高岸爲谷,深谷爲陵”。意思是:河水沸騰,山谷都改變了原來的樣子,高山變成峽谷,峽谷變成了山陵。地震之後接着是大旱。天災,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失。

這期間,戎人勢力逐漸強盛起來,不斷襲擾周王朝的邊境。周幽王發動大軍征剿戎人,結果被戎人打得大敗,連主帥任伯也被戎人殺死了。

周幽王不僅殘暴昏庸,而且對女色特別迷戀。周宣王時,在鎬京曾流傳過這樣一句歌謠:“厭弧箕服,實亡周國”。意思是用桑木作的弓,用箕木製的箭袋,要把周王朝滅掉。這本來是人民對周宣王不斷髮動侵略戰爭的不滿,他自己卻認爲是這兩件東西要使周滅亡,於是下令不準製造和出賣用桑木做的弓和箕木做的箭袋。不料恰好有一對夫婦不知他的禁令而到鎬京城裡來賣這兩樣東西。周宣王得知此事,下令派人緝拿,這對夫婦聞訊後趕緊出城逃命,爲了不被追兵趕上,把他們親生的女兒扔在了路旁。有人路過那裡看見這個女孩,很是喜歡,就抱回家裡收養。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的褒姒,因爲收養她的人是褒國人,所以以此稱呼,意思是褒國的女人。

周幽王伐褒,褒人便將這個女人獻給了周幽王。褒姒長得十分美麗,很受周幽王的寵愛。周幽王原來已有王后,是宣王封在今河南南陽的申侯的女兒,稱爲申後。自從有了褒姒以後,周幽王便對申後冷落起來,並想把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立爲太子,而把已立爲太子的申後所生的宜臼廢掉。在當時廢長立幼,是不合禮法的事。申後對此心懷不滿,帶着兒子回孃家求救。申侯自然對周幽王的作爲不滿,於是聯合鄶國和犬戎一同攻打周幽王。犬戎早就想進攻鎬京,苦於沒有機會,趁此立即發兵直撲鎬京。周幽王見戎兵包圍京城,眼看難保,就命令士兵在驪山上燃起烽火調諸侯兵馬前來援救。烽火燃起多時,可就是遲遲見不到救兵的蹤影!這把周幽王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褒姒剛到鎬京的時候整天愁眉不展,周幽王想盡辦法都不能引她開心一笑。周幽王曾下令全國,如有逗得褒姒一笑者,賞賜千金。聞令趕來獻技者上萬人,但都未能逗引褒姒一笑。到後來有人給周幽王出了這樣一個主意,讓周幽王點燃驪山烽火臺上的烽火,把全國各地諸侯召來,也許能博得褒姒的一笑。

當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國都如有緊急情況,派使騎馬速報,召諸侯發兵來救是來不及的,於是在驪山峰頂建造了一座烽火臺,專門用來報警。烽就是煙,火就是光。遇有情況,點燃柴草,白晝濃煙沖天,夜晚火光映天,很遠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見,諸侯見後即派兵相救。這種緊急警報當然不能隨便亂用。周幽王爲了逗得褒姒一笑,採納了那人的建議,命人燃起驪山烽火。各地諸侯望見烽火燃起,都以爲京都發生緊急情況,於是紛紛派兵前來援救。各路大軍趕到鎬京城下,連個敵兵影子也沒看到一個,擡頭只見周幽王正陪着妃子褒姒站在城樓之上呢,一個個氣得掉轉馬頭就走。褒姒站在城樓之上,看到城下各路諸侯帶領幹軍萬馬白跑一趟的情景,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周幽王見褒姒笑顏一展,高興得什麼似的,也顧不得向諸侯解釋,揮手讓他們撤兵回去了。這樣的事周幽王搞了好幾次,諸侯再也不相信烽火了。

這次犬戎大軍圍城,周幽王令人燃起烽火,想召諸侯前來相救,等了半天,誰也沒有帶兵前來援救。周幽王在危急中帶着褒姒和伯服倉惶向驪山逃竄,當時在周王朝作司徒的鄭桓公也隨着周幽王一起突圍,後來被犬戎兵士追上,鄭桓公戰死,周幽王和伯服被亂兵殺死,褒姒被犬戎人搶了去,犬戎大兵衝進鎬京,在城內大肆劫掠了一番,才滿載着戰利品退去。

周幽王寵幸褒姒,爲博得褒姒一笑,竟荒唐地點燃驪山烽火,戲耍各地諸侯,最終導致了國敗身亡的可悲下場。

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1章 管鮑之交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章 宋楚之戰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
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1章 管鮑之交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章 宋楚之戰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98章 鴻 門 宴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