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

現在人們經常說一句口頭語,叫做“三教九流”。這句話大多用來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或社會上各種行業,也用來泛稱江湖上各種各樣的人。然而,這個成語的由來起始卻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兩件大事。

所謂“九流”,便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三教”便是後來的儒、道、佛三家。南宋時期有個大學者陸九淵,在給王順伯的一封信中說道:“中國的學術流派以及各種思潮很多,儒家有儒家的學說,道家有道家的學說。佛家有佛家的學說,從大的方面劃分都可以歸入這三家中去。”雖然說西方基督教耶穌在時代上和儒家創始人孔丘、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相先後,然而中國人並不知道耶穌降生之事。基督教在中國流傳從明清以來雖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但比起佛教來就微不足道了。儒、道、佛三教之間雖然沒有出現西方新舊教之事那種兵連禍結、殺人流血事件,卻也相互排擠。爭論不休,這便是隋唐時期的“三教論衡”。

三教中的儒家思想根植於中國宗法社會基礎之上,產生最早。春秋時期孔丘創立儒家學派,聚衆講學,弟子三千,成爲當時的顯學。戰國時期孟軻、荀況諸儒發揚儒家學說,思想體系更加嚴密。西漢武帝時期,穎川大儒董仲舒上疏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在漢代定於一尊。兩漢時期名儒輩出,如伏生、韓嬰、孔安國、賈逵、馬融、鄭玄等等,儘管他們分門立戶,文爭今古,但對研究儒家典籍和社會禮樂制度卻做出了巨大貢獻,形成漢代經學盛極一時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和佛教思想興起。但儒家學說在社會制度、法律道德、公私生活各方面影響仍然深遠,即使六朝上大夫號稱曠達,如竹林七賢等對抗名教,追求個性解放,但內心深處卻注重孝行,嚴禁犯其家諱,這些都是儒家遺訓。唐朝統治者仍然重視對儒家倫理孝道、綱常名教的倡導,證訂儒家經義,並以儒家文化作爲開科取士的標準。因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儒學因受玄學和佛學思想衝擊,雖然失去了昔日獨尊的地位,但在封建王朝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規定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道教思想是中國本土上產生的文化,最早淵源於漢代張道陵的五斗米道,雖然它奉老子爲教主。但和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老聃、莊周思想沒有多大關係,也和魏晉玄學自然哲學毫不相干。南北朝時期,道家學派盛熾,各地名山大川都興建道觀,出家修道的人很多,例如在杭州西湖葛嶺練丹的葛洪,南朝陸修靜、北朝寇謙之等等。都是著名道家人物。道家學說宣揚修身養性、長生不老,具體做法就是煉丹服藥,葛洪《抱朴子》書中就記載了種種服食煉丹的事。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包羅廣泛,演變繁多,吸收了佛教、摩尼教內容,思想體系更爲完備。道教雖然吸收外來思想,但卻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在融合成完備學說之後,就堅持夷夏之論,排斥外來教義,產生了佛道之爭。唐朝尤其崇奉道教,原因就是李淵集團不是門閥世族,於是標榜關隴李氏集團出於老子,推崇道教。公元620年,山西晉州人吉善行在羊角山見到一位白衣老者,對吉善行說:“替我轉告唐朝皇帝,我的太上老君,是你們的始祖。今年可以平定各種武裝集團,天下太平。”李淵於是在當地立廟,祭典太上老君。這篇由唐朝統治者編造出來的神話,使道教在唐代地位大增,老子被封爲皇帝,全國各地都修造宮觀祭典,氣焰顯赫,由於朝廷推重,唐朝大臣們都不敢說話,更不敢反對,甚至賀知章、李鄴侯等人爲討好皇帝,還上書請求做道土,由此也可窺見道教盛行。

佛教自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楚王劉英率先齋戒祀佛,漢桓帝又在宮中正式設立浮屠之祠。東漢時期譯佛經的人有支讖、安清、安玄等人,佛教教義逐漸爲中國人所認識。初期佛教和道教相結合,佛教所宣揚的靈魂不滅,齋戒求福和道教宣揚的長生不老、祠祀禱告有相同之處,成爲一種佛道不分的綜合形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分裂,政治動盪,人民生活極端痛苦。現實的苦難正是宗教最容易萌生增長的溫牀,遁世超俗之風日益盛行,出家爲僧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300多年中,出了很多精通佛學的高僧,如釋道安、支道林、竺法深、釋慧遠、僧肇、竺道生等等,他們大都和玄學名士交遊。僧侶加入清談,吸引了大批名流傾心佛學,例如支道林和謝安、王羲之、殷浩等名士交往密切,他的學問言行深受尊重。殷浩精心研究佛教典籍,每有疑問,便去請教,可見他的態度有多麼認真!有一次支道林在會稽王府講《維摩詰經》,和許詢等人相互辯難,博得滿堂喝彩。其實坐在下面聽講的士林名士根本不管講得符合不符合佛理,即便聽不懂,仍然坐在講臺下面,聽起來津津有味。這份宗教的力量給士大夫一種多大吸引!因此,佛教也就和玄術道士分道揚鑣,獨樹一幟了。南朝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宣佈爲國教,並且三次到同泰寺出家當和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城中雖有那麼一處夫子廟,卻有480處佛寺,孔聖人的地位顯得太寒酸了。到隋唐時期,佛教達到鼎盛,教義更加嚴謹,形成了涅槃宗、三論宗、毗曇宗、淨土宗、成實宗、攝論宗、地論宗、華嚴宗、天台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禪宗13個宗派,佛教思想形成了比印度本土還大的宏偉體系,影響中國社會文化之深遠,也絕不在儒家之下。

儒、道、佛三家之所以能形成均衡態勢,除了各自思想在中國具有適用性外,還與封建統治者的提倡有關。歷代封建統治者在利用儒家綱常孝道統治人民的同時,還利用道教和佛教出世思想,把人們引入虛構的天國、仙境,藉以轉移人民鬥爭矛頭,緩和階級矛盾。三教並稱,始於北周,但佛道兩家時行時禁,還沒能取得與儒學對等地位。南朝梁武帝佞佛,把佛教宣佈爲國教,而指斥周孔儒學爲邪道,因此僧侶勢力迅速增長。唐朝統治者在極力推崇道教的同時。也扶植佛教發展。唐太宗李世民命玄奘赴印度求取佛教經典,並支持他在長安大慈恩寺翻譯佛經。現在西安大雁塔就是因此而出名;武則天也支持佛教。親自聽法藏講《華嚴經》,唐憲宗更熱心於佛教,親自把印度舍利佛骨迎入宮中供奉。因此,佛教和道教取得了更高地位,和儒家平分秋色,分庭抗禮。唐懿宗時期,有—次延慶節演戲,戲子李可及滑稽詼諧,身穿儒服。寬衣博帶,坐在高位自稱三教論衡。旁邊的戲子問他:“你既然說自己博通三教,請問釋迦牟尼是什麼人?”李可及回答:“釋迦牟尼是婦人,”問他的人非常驚訝道:“爲什麼這樣說呢?”李可及說:“《金剛經》上說他敷座而坐,如果不是婦人,爲什麼要等夫(敷的諧音)坐然後才坐!”旁邊的人又問:“太上老君是什麼人?”李可及回答:“也是婦人。”這人更不理解,李可及解釋說:“《道德經》上說他的患禍是因爲自身存在,如果虛無無身,還有什麼禍患。太上老君若不是婦人,爲什麼擔心自己無娠(身的諧音)。”唐懿宗聽後大喜。那人又問:“文宣王孔丘是什麼人?”李可及說:“還是婦人。”問話的人說:“你怎麼知道?”李可及回答:“《論語》說孔丘懷才待價而沽,若不是婦人,爲什麼要待嫁(價的諧音)。”唐懿宗聽後更加高興。這樣公開詆侮聖人,說明唐代儒家獨尊地位早已動搖了。

南北朝隋唐時期,也有人主張調合三教,一以貫之。公元573年,周武帝宇文邕召集羣臣、僧道集會,武帝親自辯釋三教先後,確定儒教爲先,道教爲次,佛教爲後。這便是三教論衡之始。此後,隋朝李士謙也論衡三教優劣,他說佛是日,道是月,儒是星,別人也無法駁倒他。唐朝形成固定制度,國家如有慶典活動就把儒道佛三教學士召集到宮殿講論,對這一制度,白居易曾有三教論衡評論。三教之中,儒家雖然在典章制度和文化生活方面影響最大,但它只重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在抽象思維和思辨體系方面不如佛道二家;佛道思想雖能震盪一時人心,但它的出世思想終究與現實制度和中國倫理傳統相沖突,不可能完全壓倒建築在宗法文化上的儒家思想。這種各有千秋的特徵決定了三教並存格局,只有以儒家文化爲骨架,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辨體系的理學產生以後,才包容三教,標誌着三教論衡的終結。

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章 三皇世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93章 焚書坑儒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
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章 三皇世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93章 焚書坑儒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