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城濮之戰

春秋中葉,晉獻公沉溺酒色,寵愛妃子驪姬。驪姬陰謀殺害了原來的太子申生。接着,又把魔爪伸向晉獻公的另兩個兒子——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聞風而逃。重耳顛沛流離到過許多國家。逃到楚國時,楚成王卻大開城門以貴賓的禮節來接待他,令重耳感激不盡。在一次宴會上,酒酣耳熱,楚成王半醉的雙眼盯着重耳,很隨便地問:“當初,公子一路被追殺,又受他國的屈辱,在我這裡你纔會感到最安全。”頓了一下,他又說:“要是有一天公子回到晉國,做了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如果我說用金錢、美女來報答,成王一定會說辜負了他的恩情。重耳沉吟了一下也故作輕鬆地回答:“如果我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將來萬一晉楚兩國交兵,我一定叫晉軍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爲三十里)。”楚成王聽了哈哈大笑,權當戲言。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重耳結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晉國當了國君,稱爲晉文公。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爲爭奪中原霸權親自率領本國精銳部隊和鄭、陳、蔡、許等國聯軍攻打宋國,把宋國的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團團圍住,強弓硬弩,兵臨城下,誓要踏平商丘城,活捉宋成公。宋國本是一個小國,懾於楚國的淫威曾被迫屈服於楚,後又投靠晉國。此次宋成公見國都被圍,便讓大司馬公孫固到晉國去求救兵。

面對宋國的求援,晉文公確實很爲難,首先,楚國勢力強大,況且還有盟國的幫助。其次,宋國不靠近晉國,遠道援手,諸多不便。但又不能眼睜睜地看着宋國被楚吞沒。晉文公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大夫狐偃說:“衛國和曹國處於我國和宋國之間,它們是楚國的盟國,如果我們攻打衛、曹,那麼楚國能坐視不管嗎?”大夫先軫也說:“這樣做,不僅避免同楚國正面交鋒,保存實力,而且,地理環境也利於我軍作戰。”“好,我也贊同這個建議。”晉文公高興地說。隨後他又對公孫固說:“請先生回國,轉告宋成公,守住都城,我國援軍隨後就到。”公孫固走後,晉文公立即集結軍隊兵分兩路,磨刀霍霍,整裝待發。

公元前632年正月,晉隊集結於晉衛邊境上,藉口晉文公當年流亡到曹國的時候,曹共公對他不禮貌,現在要帶兵雪恥,向衛國借條道。衛國當然不能答應,雙方脣槍舌劍,爭執不下,火藥味越來越濃。晉文公看火候已到,一聲令下,晉軍如猛虎下山向衛國展開猛烈進攻。小小衛國,彈丸之地,不堪一擊,晉隊很快攻佔了五鹿城(今河南省濮陽縣)。衛成公急忙向晉文公求和。但攻打衛國不是晉文公的目的,晉文公斷然拒絕了衛成公的請求,揮師南下,直逼曹國都城陶丘(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三個月後攻下陶丘,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晉隊攻下曹國和衛國,晉文公鬆了一口氣,以爲楚國一定會放棄宋國而來救曹、衛兩國,但楚國卻無動於衷,依然圍住宋國國都商丘。宋國眼看堅守不住,又向晉國來求援。

晉文公見自己“攻曹、衛救宋”的計劃沒有實現,便又召集謀臣策士商議對策。中軍主將先軫獻計說:“齊國、秦國這兩個大國一直在坐壁上觀,我們能不能利用齊、秦這兩個國家來打敗楚國呢?我們可以叫宋國送些好處給齊秦兩國,讓他們出面勸楚國撤兵,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分給宋國,這樣,楚國一定不會接受齊、秦兩國的建議,而且還會產生矛盾,這樣,形勢就會對我們有利。晉文公對先軫的計策大加讚賞,依計而行。果然,調動齊、秦兩國出兵參戰後,雙方力量對比有利於晉國。統帥楚國盟軍的是楚國大將軍子玉,子玉雖然傲慢輕敵,但同晉軍作戰,他還是耍了個花招;派使者向晉文公提出“和解”條件:如果晉文公允許曹、衛復國,楚國可以從宋國撤兵,以此爲難晉國。但晉文公沒有被難住,還是採用先軫的建議,私下答應曹、衛復國,但要求曹、衛兩國同楚國斷交,扣留楚國使臣,這樣,激怒了子玉,他立即率三軍向曹國都城陶丘撲來,攻打晉軍。晉文公見楚軍逼近立即命令部隊撤三十里,晉國將士對此大惑不解,大臣狐偃向大家解釋說:“晉文公流亡時,曾答應過楚成王一旦兩國發生戰爭,晉國會‘退避三舍’。我軍後撤是對楚王的報答。如果我們說話不算數,理虧,那麼楚王軍隊就會理直氣壯,士氣大振。如果我軍退避三舍,楚軍仍得寸進尺,那就是楚軍的不對了,我們也就有充足的理由來消滅他們了。”

晉軍果然按計劃又後撤了六十里,撤到衛國境內的城濮,雙方安營紮寨,兩軍對壘。這時,齊、秦兩國也各派軍隊前來會師,整個軍隊軍容整齊,士氣高漲。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晉、楚兩軍在城濮以南的莘地擺開陣勢,展開決戰,晉軍出其不意首先向楚軍右翼發起閃電攻擊。陳國、蔡國等雜牌軍組成的楚軍右翼突受打擊,驚慌失措,將士都爭先恐後棄陣逃跑,楚軍右翼崩潰。子玉一見大怒,指揮中軍殺向晉軍,晉軍大將狐毛故意在戰車上豎起兩面大旗,引車後退,車後拖着樹枝揚起灰塵,佯裝戰敗。子玉不知是計,緊緊追趕。晉軍主將先軫,副將郤溱指揮軍隊攔腰殺來,狐毛率軍反擊,楚軍腹背受敵,退路被切斷,將士死的死,傷的傷,大部分官兵被殲滅,幾員戰將拼死保護子玉殺出重圍。子玉清兵點將,身邊只剩少數將士倖免一死,自忖無顏回見楚成王,自刎身亡。

這一仗,晉軍俘獲了楚軍戰車一百輛,步兵一千人,給楚成王以沉重一擊,戰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省滎陽縣東北)召集諸侯會盟。晉文公向周襄王獻上楚國的俘虜和兵車,周襄王推舉晉文公爲盟主。晉文公終於實現了多年的願望,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6章 精衛填海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章 少康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
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6章 精衛填海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8章 殺馬立誓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6章 紂王暴政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章 少康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