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

柳宗元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餘七人爲唐代韓愈、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他生在“安史之亂”以後,經歷了唐代從鼎盛走向衰落的動盪時期。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他本人生長在首都長安。他父親柳鎮是一箇中下層官吏,爲人正直,富有學識的,曾經屢次抨擊權貴,因而遭貶,但不屈服,還創作一些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堅強意志。母親盧氏,既慈愛又富有文化素養。這樣的家庭環境,對柳宗元性格的形成和學業的成長有相當的影響。

柳宗元從小就勤奮好學,聰明過人。4歲時就能熟讀10餘篇古辭賦,十二、三歲時,隨父到過湖北、湖南、江西一帶,目睹了安史之亂平定後仍然動盪、混亂的社會局面,使年少的柳宗元擴大了眼界,增長了閱歷。13歲時他就在文壇上頗有一點名聲了。這年八月,一個叛亂的軍閥李懷光被政府討平,有個姓崔做中丞官的請柳宗元代寫了一篇向皇帝祝賀的奏表,題目叫《爲崔中丞賀平李懷光表》。這是流傳至今他寫作時間最早的文章,雖然有很大一部分已經殘缺,但仍可以看出他相當老練的文筆和反對軍閥割據、熱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柳宗元在青少年時期已樹立起宏偉的志願:“始僕之志學也,甚自尊大,頗慕古之大有爲者。”(《答貢土元瑾論仕進書》)表示要學習古代有作爲的人和優秀的思想,並使它發揚光大,照耀後世。後來的歷史證明,柳宗元正是沿着這樣的目標在積極努力。

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21歲的柳宗元在長安考取了進士。在唐朝,知識分子把考取進士不僅看作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也是做官晉升最體面的階梯。因而,不少人在考試前到處奔走門路,請託人情,以達到獲取進士的目的。柳宗元卻是憑着他自己的才學考取的。當德宗皇帝知道柳宗元就是曾向權貴作鬥爭的柳鎮的兒子時,也說:“我知道柳鎮不會爲他兒子考試去求人情的。”因此,柳宗元的考取進士,特別引起人們重視,受到一致讚揚。

過了5年,柳宗元26歲,又考取了博學宏詞科,先後擔任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殿書院正學、藍田縣尉、監察御史裡行等職。監察御史的任務是監督檢查王朝官吏的工作,裡行相當於見習的意思。在這五、六年裡,他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央朝廷工作,雖然官職不高,年紀很輕,但積極地投入了當時政治和文學領域的活動。他經常參加各種辯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他的政治見解與當時主張革新的王叔文、韋執誼等人很接近,再加上他希望在政治上建立一番功業,於是就加入了以王叔文爲首的主張革新的政治集團,併成爲其中的重要成員。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這就是順宗。革新派王叔文、王傾、韋執誼上臺執政,柳宗元被提升爲禮部員外郎,他們集團中其他人物,如劉禹錫、韓泰等,都擔任了朝廷要職。他們在短短五、六個月內就積極而迅速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懲辦李實等貪官污吏;禁止宦官強奪民間財物,廢掉“宮市”和五坊小兒等擾民弊政;釋放宮女、女樂900餘人;取消名爲“進奉”的額外稅收,豁免百姓歷年積欠的賦稅50餘萬貫,頒令重新起用被保守派排斥的陸贄、陽城等人;拒絕四川軍閥韋皋擴大地盤的無理要求;計劃派遣老將軍範希朝和革新集團重要成員韓泰奪取掌握在宦官手中的兵權等,這些改革措施是爲消除積弊。加強集權統一,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後來,由於這些改革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宦官、藩鎮軍閥的利益,遭到他們的聯合反對。他們逼迫順宗退位,扶植憲宗上臺,接着大肆迫害革新集團。王叔文被殺,王伾被貶後不久病死,柳宗元被貶爲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後又加貶爲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同時被貶爲遠州司馬的還有:劉禹錫爲朗州司馬,韋執誼爲崖州司馬,韓泰爲虔州司馬,陳諫爲台州司馬,韓曄爲饒州司馬,凌淮爲連州司馬,程異爲郴州司馬。歷史上稱此爲“二王八司馬事件”,這樣永貞革新曆時180多天就告失敗了。

柳宗元被貶的永州,位於湖南和廣東、廣西的交界處,在當時還是一個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而司馬又是個無事可做的閒官。那一年的冬天,他攜帶67歲的母親,跋涉萬水千山,來到這裡,寄住在一座叫龍興寺的和尚廟裡。不久,柳宗元的母親染病去逝,他的住所也幾次被火災侵及,有一次還差點丟了性命。柳宗元在永州呆了整整10年,貶謫的生活環境裡,物質睏乏,精神苦悶,嚴重地摧殘着他的身體,但這種生活也使他獲得更多的鍛鍊和體驗。他進一步接近人民,瞭解人民的生活痛苦和思想感情,更深刻地認識到權貴們的醜惡面貌和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現象。這時他又有機會廣泛地鑽研古今典籍,並加以批判吸收,因而大大提高了認識水平和文學修養。於是,他奮筆爲文,寫出了大量的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批判黑暗的現實,宣傳進步的主張,提倡散文革新。他的著名作品如《封建論》、《貞符》、《非國語》、《天說》、《天對》、《捕蛇者說》、《六逆論》、《段太尉逸事狀》、《三戒》等,大都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它們在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閃耀出燦爛的光芒。

永州在當時雖然是一個荒僻的地區,但著名的九疑山聳峙在它的南面,盤繞在它北面的是衡山餘脈,綿亙在西南的有五嶺山脈中的越城嶺都龐嶺,奔騰的湘江和瀟水都橫越州境並在境內匯合,因此全州山陵起伏,丘壑幽深,河流縱橫,襯托着一塊塊田野,風景非常雄奇美麗。柳宗元在所住的龍興寺開闢了一條有窗的走廊,題名“西軒”;又在寺西造了一座“西亭”。政治上遭受迫害和生活上被束縛的愁緒有時能在這裡寬解。後來他的一些受貶的朋友也來此飲酒吟詩,遠眺城外的山林和江流。柳宗元和他的朋友們還到郊區去遠足,上高山,入深林,探尋幽深的溪谷流泉和怪奇的山石。他們遊覽了西山風景,又發現了鈷鉧潭水,以及鈷鉧潭西面的小丘。緊接着,又探遊了小丘西的小石潭,朝陽巖東南的袁家渴,袁家渴西南的石渠、石澗,西山以北逾越黃茅嶺的小石城山等。此外,他還曾到過離城70裡的黃溪。遊覽回來後,寫出了著名的一組遊記散文“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在這些山水遊記中,柳宗元用他那絢爛的彩筆描繪讚賞了美好的自然景物,嘆惜它們的長期被埋沒和慶賀它們被自己所發掘,從而傾吐自己的政治苦悶。表達對這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社會的憤懣。這些遊記,近千年來,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

“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這是柳宗元在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秋天所寫的《遊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中的兩句詩。這是他在永州的一次遊覽後所抒發的思想情感。我們可以體味到,他的寫山水詩文和屈原的作楚辭,在精神上也是有着一脈相通之處的。柳宗元的不少寫自然風景的詩作和山水遊記一樣,借對深林、幽谷、清溪、寒花的描繪來塑造自己遭貶壓抑、悽清憂傷、傲岸孤憤的形象。如《江雪》、《漁翁》: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不難看出在明淨清幽的山水人物圖畫中寄託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這些短章可以說是柳宗元高潔人格的生動寫照。

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6章 宋楚之戰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32章 老馬識途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
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6章 宋楚之戰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32章 老馬識途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