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

在中國漢末魏初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女詩人蔡琰,她和她的父親蔡邕都是中國文學大家,現在,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成就和故事。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陳留(今河南杞縣)人。在中國漢族和匈奴族友好交往史上,“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是膾炙人口的兩段佳話。蔡琰以她的絕代才華而名垂青史。她所作的《悲憤詩》和漢代無名氏的《孔雀東南飛》並稱爲我國長篇敘事詩的雙璧。她和班彪的女兒,三通西域的班超和《漢書》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才女,但是她卻沒有班昭那樣顯赫,其感受,盡訴於《悲憤詩》中。

和班昭一樣,蔡琰有着深厚的家學淵源。祖父蔡棱志節很高,她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壇領袖。蔡邕,字伯喈。他學識淵博,精通經史、音律、天文和書法。當時的人就稱他是“曠世逸才”。他的散文和辭賦都獨樹一幟,善寫碑記,自成一家,受到時人的推崇。他還擅長書法,工篆、隸,創“飛白書”字體。他曾奉旨與人爲太學門外的石碑書寫“六經”,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這些寫滿經書的石碑正式立起來之後,前來觀看和臨摹的,絡驛不絕,連道路都堵塞了。所以人們稱蔡邕爲碑銘聖手。其實,他也堪稱鼓琴聖手。他親自選材制琴,所做天下名器“焦尾琴”還是從吳人燒飯的火中搶救出來的,此琴木質精良,聲音效果很好,只是琴做好後尾端還有些焦痕。

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學藝術氣氛的家庭環境中,在父親的教養下,蔡琰自幼就異常聰穎,後來在文學、音律、書法等方面,都獲得了很深的造詣。史書說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她常和父親一起討論詩歌、音樂,在輕鬆、自然的生活中得到了學習和提高。宋代蘇軾說她的詩“非獨爲婦人之奇,乃伯喈所不逮”。就是說她在詩歌方面不僅是女中豪傑,而且連她的父親,一代學宗蔡邕也有所不及啊。

一次,父親深夜彈琴正在樂此不彼的時候,突然斷了一根琴絃,文姬說:“第二根絃斷了。”父親說;“不過是女孩子偶然猜對而已。”於是接着彈起琴來。父親又故意弄斷了一根琴絃,問她說:“這一次你猜猜斷的是哪一根?”文姬回答:“這次斷的是第四根弦。”果然一點沒錯。

可是蔡琰的一生,卻是家門屢遭不幸,本人歷經坎坷。

蔡琰剛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受命於漢靈帝,直述了自己對治國和對大臣們的看法,但是在皇帝身邊討論問題哪裡是好玩的,蔡邕險些因“議害大臣”被殺棄市。後來虧得有人在靈帝面前替他極力求情,靈帝纔再次下詔免其一死,但全家充軍朔方,可憐還在襁褓之中的蔡琰,於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七月就成了罪人的家屬,被充軍到北方荒涼的不毛之地。

值得慶幸的是,蔡邕一家罪徙朔方的第二年,即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四月,就遇到了大赦,蔡邕一家得以放還。不料在歸途中與他當時得罪的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遭遇,蔡邕又有新的罪狀被告到朝廷,蔡邕生怕自己再遭不測,不得已逃到吳會(今江蘇省境內)一帶東奔西躲12年。就是在這樣動盪不安的生活中,蔡琰度過了她的童年。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她在文學、音樂、書法等方面都受到了父親的嚴格訓練和指點。我們前面提到的蔡邕搶救一段焦木製成舉世聞名的焦尾琴,也在這個時期。

就這樣,博學多才的文姬長大了。文姬16歲的時候嫁給河東一個叫衛仲道的人。不料新婚一年左右,丈夫又猝然病故,因爲沒有留下兒女,不得已文姬只好又回到孃家居住。

靈帝死後,司空董卓專斷朝政,隨意立廢皇帝,生殺大臣。董卓聽說了蔡邕的才學,便派人請他出來做官,他推託有病沒有赴任。董卓大怒說;“我有殺人權,問蔡邕可有這樣的膽量嗎?於是蔡邕結束了12年的亡命生活,攜全家來到京城。這期間,蔡邕隨董卓東征西走,深得董卓敬重,官至尚書。蔡邕深感董卓知遇之恩,也很想扶佐董卓爲國爲民多做些好事,但董卓驕橫霸道,哪裡聽得進他的勸告。

不久,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蔡邕聽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了不忍的表情,嘆了口氣,王允斥責道:“董卓國賊,幾乎要顛覆漢室。你身爲漢室大臣,竟以他待你好而忘了大義,爲罪人傷痛,豈不是同黨爪牙?”當時就要治他的罪。蔡邕知道自己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文人這次定是難逃一劫,於是自請刺首斷足,以便完成自己尚未寫就的漢史。王允不允。太尉馬日磾爲他的才華和忠孝替他求饒一命,王允也不允。王允甚至說,當初漢武帝就是因爲沒殺司馬遷,才讓他寫出誹謗漢室的《史記》出來。不久,蔡邕死於獄中,時年61歲;當時的文人學士們聽說了,沒有不爲他流淚的。後來王允對此有所悔悟,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父死夫亡的蔡琰,又身遭不幸。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請南匈奴出兵對付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的譁變,戰火蔓延到蔡琰的家鄉陳留圉縣。蔡琰被匈奴擄去做了左賢王的妻子。在舉目“非我族類”的異地他鄉,整整生活了12年,並生有兩個孩子。

在蔡琰流落匈奴期間,中原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武全才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操愛惜人才,倡導文化,於是派週近爲使者,用重金把屈死的老朋友蔡邕的女兒蔡琰從南匈奴贖回。要回到闊別12年的故土,對蔡琰來說,真是喜從天降,正如《胡笳十八拍》所寫“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沽衣”。但是她的兩個孩子卻不能同她一起回去,又令她悲從中來:“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爲子兮日無光輝。”故鄉之情與母子之情對一個顛沛流離了大半生的女人來說,都是那麼可貴,那麼難以割捨,她愁腸寸斷,恍惚癡迷,最終還是選擇了爲中原的文化事業儘自己的力量。這就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蔡琰歸漢以後,嫁給了同郡的屯田都尉董祀。由於生活的波折,內心傷痕難以撫平,她長時間生活在痛苦的陰影之中。婚後不久,董祀犯法當死。蔡琰親自闖到曹操堂下請求赦免其罪。當時朝中的公卿名士及遠方的使驛都正坐滿堂上,聽說蔡琰來了,曹操對大家說;“蔡伯喈女在外,今爲諸君見之。”只見她身着素衣,披散着長髮,從容地向曹操叩首請罪,而且聲音清晰,言辭哀楚,在場的人無不爲之感動。就連一向執法嚴峻的曹操也動了側隱之心,他對蔡琰說:“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蔡琰回答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也就赦免了董祀,同時還賜給蔡琰頭巾、鞋襪以禦寒。由此可見,史書說她“有才辯”當不是虛言。她確實出言不凡。

回到中原,蔡琰就投入到曹操所希望她做的撰寫《後漢書》的工作之中,來完成她父親未竟的事業。接着,又根據曹操的要求,整理蔡邕在兵亂中完全喪失的藏書,居然憑記憶所及,默寫出四百多卷珍貴的古代文獻,其記憶力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都令人驚歎。

現存題名蔡琰的作品有三篇。但是否爲蔡琰所作,自北宋蘇軾以來,就一直存在爭議。

五言敘事體《悲憤詩》,有108句,540字。多數學者認爲是蔡琰所作。描寫的都是詩人漢末董卓之亂,被擄匈奴以及棄子歸漢的親身經歷,一氣呵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楚辭體(騷體)《悲憤詩》38句,寫的也是詩人一生的悽楚遭遇,多數學者也認爲是蔡琰本人所作。其詩具體生動,真實自然。

楚辭體(騷體)《胡笳十八拍》長達1297字,是一部長篇抒情詩,多數學者認爲不是蔡琰所作。其詩感請熾烈,是很值得欣賞的一部佳作。依我看,它們都應該是蔡琰親自所作,不過,這個學術問題我們還是留給學者們去探討吧。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章 紂王暴政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9章 大禹治水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章 紂王暴政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9章 大禹治水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