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字正翔,號陶齋,又號杞憂生、慕雍山人等。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人。近代中國洋行買辦,民族資本家,改良主義思想家,設備企業經營家。著有充滿愛國主義思想的《盛世危言》。
鄭觀應的父親鄭文瑞是一位村塾教師,由於經常做些修橋補路、賑荒救濟的公益事宜,因此在鄉里頗有聲望。鄭觀應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自然從小就隨父親讀四書五經,學八股文。但“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對鄭觀應卻關上了大門。16歲時,鄭觀應考秀才未中,便對仕途失去了興趣,決心學賈。
這對鄭觀應來講,是一條現成的道路。因爲他所在的香山縣離省城廣州不遠,與香港隔水相望,與澳門也近在咫尺。而香山人素有與外商打交道的傳統,有綽號叫“買辦之鄉”。鄭觀應的叔父鄭廷江是上海新德洋行的買辦,親戚曾寄圃是上海寶順洋場的買辦,堂兄鄭濟東也在寶順洋行做事,而名噪一時的大買辦唐廷樞、徐潤更是他的姻親和世交。因此,1858年鄭觀應離開家鄉來到上海,投奔叔父鄭廷江,打工兼跟叔父學英語。兩年後,鄭觀應被曾寄圃所在的寶順洋行委以負責輪船攬載等業務,正式開始了他洋行買辦的生涯。
寶順洋行的買辦生涯使他的英語水平迅速提高,也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政治等情況有了廣泛的瞭解。1874年,鄭觀應與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簽訂了三年的合同,受聘爲公司總經理,相當於總買辦的地位,負責所有輪船攬載及用人事務。在這裡,鄭觀應的經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不但年俸高達七千兩,還有數目更大的分紅。合同期滿後,又與太古簽了五年合同,繼任總經理職位。
在這期間,鄭觀應從未放棄過獨自經營,因此鄭觀應又是一個民族資本家。他不但經營茶棧,還向其時洋務派辦的近代工業上海機器織布局與上海輪船招商局投資。1881年又投資津滬電線,1882年還主持籌資開辦了造紙公司。洋行買辦與民族資本家的雙重身份,以及經濟實力的增長,使鄭觀應開始與清政府發生關係。李鴻章、唐遠樞、徐潤等都與之交遊。1880年前後,鄭觀應開始在洋務派的企業中任職,後一直受李鴻章重用。因此鄭觀應又多了一重身份——洋務企業經營家。
鄭觀應還有一重身份便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改良主義思想家,其思想主要體現在代表作《盛世危言》之中。這部書的中心思想是“富強救國”,一出版就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當時的禮部尚書孫家鼐和安徽巡撫鄧華熙都把這部書推薦給光緒帝。皇帝閱後命總理衙門印2000部發給大臣們參閱。鄭觀應自己排印的500部,也很快被求索一空。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評價說:“論時務之書雖多,究不及此書之統籌全局擇語精神,可以坐而言起而行也。”當時的翰林院編修,後來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更是倍加推崇此書。
在這部書裡,鄭觀應把御外侮反侵略放到首要地位,並強調發展經濟的重要性,將強兵與富國聯繫起來,提出“商戰主張”,利用自己的經濟力量與外國資本主義在市場上競爭。同時也認爲富國強兵的根本在於改革政治。這部書反映了時代的脈搏,也反映了廣大人民富強救國的願望,是鄭觀應改良主義思想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