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

公元637年,唐太宗派使者用犢車把武則天接進宮中,那一年,武則天才十四歲。唐太宗當天就召見她,他見武則天長得異常美麗,不久後就封她爲才人(嬪妃的稱號)。

有一次,唐太宗帶嬪妃們去看一匹叫做“獅子聰”的名馬,那是一匹長得肥壯可愛的馬,但是它的性格暴躁,不好駕馭。唐太宗跟大家開玩笑說:“你們有誰能制服它?”嬪妃們誰都不敢接嘴,十四歲的武則天勇敢地站了出來,說:“我能!”唐太宗驚奇地問:“你有什麼辦法?”武則天說:“給我三樣東西:鐵鞭、鐵錘和匕首。它要是調皮,就用鞭子抽它;不服,就用鐵錘敲它的頭;要是還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脖子。”

唐太宗聽後哈哈大笑,他雖然覺得武則天說的有點兒孩子氣,但還是很欣賞她的潑辣性格。

後宮佳麗很多,唐太宗不可能專寵一人,武則天感到委屈又寂寞,恰好太子李治對她有意,二人便暗中相好。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稱唐高宗。武則天被迫到感業寺當尼姑。唐高宗難忘舊情,萬分想念武則天,他把武則天從尼姑庵裡接回宮,封她爲昭儀(嬪妃的稱號),後來又把王皇后廢掉,立武則天爲皇后。登上皇后寶座的武則天,使出潑辣的手段排除異己,她把那些反對她的老臣們一個個撤職、流放,連長孫無忌也被她逼迫得自殺而死。唐高宗是個庸碌無能的人,再加上他身體不好,所以他並不愛理朝政,他看武則天能幹,又懂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都交給她掌管。武則天掌握大權後,漸漸不把高宗放在眼裡,大小政事全都由她一人裁決。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把兩個兒子立爲皇帝,那就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ruì)宗李旦,但是她覺得都不中意,於是她把中宗廢掉,把睿宗軟禁起來,自己以太后的名義臨朝執政。

武則天的所作所爲引起了唐宗室的憤怒和不安。公元684年9月,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謀反,被武則天派出的三十萬大軍鎮壓下去。接着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也被武則天鎮壓了。經過這兩場兵變,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全國恢復了安寧。武則天鞏固了她的統治地位後,仍不滿足於作爲太后的地位執政。法明等和尚爲討好武則天,僞造了一部經書——《大雲經》,說武則天本是彌勒佛投胎到人間,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讓她代替唐朝皇帝統治天下。公元690年,侍御史傅遊藝聯絡關中地區九百多人聯名上書,請求太后即位稱帝。文武百官、帝室宗戚六萬多人也紛紛上書表示贊同。皇帝李旦迫於形勢,無奈上表請求武則天賜他姓武。同年9月9日,武則天終於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女皇寶座,她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武則天成爲中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爲清除異己,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了告密制度。她物色酷吏審訊人犯,對他們的做法大加讚賞,所以當時酷吏越來越多,主要有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二十七人。他們先後殺了幾千人,全國上下處於一片恐怖之中,大臣們誰都不知大禍何時會降臨到自己頭上,每次上朝,都對家人說:“不知還有沒有見面的機會。”來俊臣恣意橫行,宗室朝臣又怕又恨,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告發他謀反,來俊臣於是被判處極刑,斬於街市。

武則天雖然在任用酷吏、屢興大獄這方面下手狠毒,但是在用人方面卻很有才能,善於提拔人才並委以重任,她所任用的狄人傑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賢相。狄人傑辦事果斷、公正。有一次,武則天想花費幾百萬錢造一尊大佛像,狄人傑勸諫:“這樣做會加重百姓的負擔。”武則天覺得有理,便放棄了計劃。武則天用人不避仇冤。上官儀被殺後,他的孫女上官婉兒入宮爲奴,武則天見她很有才華,便讓她做了女官,讓她批閱表章、起草詔命。揚州反叛時,駱賓王寫了《討武曌(zhào)檄》,攻擊武則天,武則天見文筆精彩,很有氣勢,她不但不怪罪,反而拍案叫絕:“這樣的人才,讓他流落在外,實在是宰相的過錯。”另外武則天重視農業、興修水利,在她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和一些官員趁機奪取禁衛軍軍權,殺了把持政權的張昌宗和張易之,迎接唐中宗復位。不久以後,顯赫一時的女皇武則天就病死了。

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8章 鴻 門 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章 紂王暴政
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8章 晏子使楚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8章 鴻 門 宴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44章 曹劌論戰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8章 城濮之戰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章 紂王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