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劭是魏國廣平郡邯鄲縣(今河北邯鄲)人,生卒年份不詳,主要活動時間在公元195—245年之間。他博學多能,對哲學、文學、法律,禮樂、制度各科均有一定的研究,而且都有相應的專著問世。仕途也比較順利。曹操當政時,他開始步入政壇,擔任主管地方官員政績考覈的計吏一職。魏文帝時代,劉劭多次升遷;明帝繼任後,他又從中央政府調到地方,擔任陳留郡(今河南開封、民權一帶)太守,勤政廉潔,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讚許。由於他爲官勤勉,政績突出,魏廢帝繼位後,封他爲關內侯,可謂善始善終,功德圓滿。劉劭的著作很多,《人物誌》是他的代表作。
《人物誌》共有3卷,分爲《九徵》、《八觀》、《材理》、《流業》、《材能》、《英雄》等11篇,集中探討了才性問題以及與此相關聯的其它問題。
才,在《人物誌》中寫作“材”,就是通常所說的人的才能;性,指的是性情,包括人的稟賦、氣質、脾氣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格。劉劭認爲,成才主要靠的是學習,由於人們學習時刻苦,努力程度不同,再加上外在環境和條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才能表現是不同的,歸納起來,可以分爲12種類型:
1.清節家:其特點是德行高尚,舉止得體。春秋時期齊國的賢相晏嬰就屬於這種才能類型。
2.法家:其特點是建立法制,強國富民。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稱霸中原的管仲,屬於這一類。
3.術家:其特點是思維敏捷,謀略奇妙。楚漢之爭中幫助劉邦取勝的張良屬於這一類。
4.國體: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兼有清節家、法家和術家三家之長,既是國民的道德榜樣,又能以法律整治天下,運籌帷幄,決策千里。商朝賢相伊尹,輔佐周武王的姜子牙都屬於這一類型。
5.器能:其特點是部分地兼有清節家、法家和術家的才能,德稱表率,法正鄉邦,善於應變。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鄭國執政子產是這類才能的代表人物。
6.臧否:其特點是雖具有清節家的才能,但不夠寬容,喜歡嘲諷,能察是非。孔子的弟子子夏屬於這一類。
7.伎倆:其特點是雖具有法家的才能,但不會深謀遠慮、從長計議,而做一名部門長官時,卻能高招迭出,遊刃有餘。漢宣帝時代的名臣張敞、趙廣漢是這種才能類型的代表人物。
8.智意:其特點是雖有術家的才能,精通權變之道,但不具備雄才偉略,不能擔當創建制度、法則的重任,機智有餘,公正不足。西漢名臣陳平、韓安國屬於這種才能類型。
9.文章:其特點是善於著書立說,並且卓有文采。兩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都屬於這種才能類型。
10.儒學:其特點是能夠傳授先聖先哲的大業,注經解惑,但不善於從政問事。秦漢之際爲《詩經》作注的毛公屬於這一才能類型。
11.口辯:其特點是長於詭辯,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來往應酬之際,卻能隨機應變。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和漢初知名辯士曹丘生都屬於這種才能類型。
12.驍雄:其特點是膽略過人,威猛異常。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和秦漢之際著名軍事家韓信都屬於這種才能類型。
把人才類型作了這種區分之後,劉劭特加說明:這12類才能,都只能擔當人臣之任,與人主無關;人主聰明平淡,卻能總領衆才,分別委以重任,而不需親自過問政事。可見,劉劭人才論的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如何使各種人才更有效地服務於封建統治。
在劉劭看來,不僅人的纔能有別,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這是因爲,人是稟賦陰陽之氣和五行之體才形成性情和形體的,陰陽、五行屬性的差異,決定了人們性格的不同。大致說來,人們的性格也可以分爲12種,各種性格都存在着優缺點:
1.強毅:率直剛毅,矯枉過正,失在偏激。
2.柔順:優柔安愁,處世寬容,失在寡斷。
3.雄悍:勇猛慓悍,雄才大略,失在多忌。
4.懼慎:小心翼翼,謹慎謙遜,失在多疑。
5.凌楷:中堅骨幹,勇往直前,失在專橫。
6.辨博:辨析理繹,博大寬廣,失在流蕩。
7.弘普:寬宏大量,博愛周洽,失在混濁。
8.狷介:潔身自好,樸素節儉,失在拘謹。
9.休動:舉止大方,爭強好勝,失在疏闊。
10.沉靜:嫺靜沉穩,精於玄妙,失在遲緩。
11.樸露:率真質樸,忠厚誠實,失在迂腐。
12.韜譎:韜光養晦,狡詐多變,失在無常。
劉劭認爲,人的性格是生來如此,無法改變的,它對人們才能的發揮,有着不可低估的影響。鑑於這種情況,在選用人才時,不僅應當注意人才的不同類型,區別對待,還應當結合他們的性格,利用其性格優點,避免其性格缺陷,使所選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才能。那麼,如何識別人才的性格呢?劉劭認爲,從人才的語言、儀表、氣色、舉止、筋骨、精神等九個方面去觀察,就可以發現他們性格上強弱、勇怯、躁靜、緩急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九徵”。在此基礎上,劉劭進而提出了,包括“八觀”、“五視”在內的一套自以爲行之有效的方法,用以識別不同性格,不同才能的人才,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觀其聰明,以知所達”;“富,視其所與”“貧,視其所取”,等等。
從哲學上看,劉劭的“才性論”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之上的(如用陰陽五行來解釋性格的形成以及把性格說成是永恆不變的),缺乏科學性。但他在《人物誌》裡對人才和性格所作的分類以及所提出的“九徵”、“八觀”、“五視”等識別人才、選用人才的一整套原則和方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人物誌》作爲我國第一部系統性的人才學著作,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心理學著作,功不可沒,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