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

湯家除了書房而外,幾乎每間屋裡都擺放着書,共藏書4萬餘卷。湯顯祖一出生,進入他視線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書。到了弱冠之年,他幾乎讀遍了家中的所有藏書。

橘林蔽天,芳草遍地的一天,年僅21歲、風度翩翩的湯顯祖遠道而歸。鄉親們把他圍在巷口外。只聽人羣中有一人高叫道:“臨川的大才子回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關心地問;“孩子!考中了?”湯顯祖道:“中了舉人。”一羣孩子笑嘻嘻地走上前來,拽住他的衣襟袖口。一位壯年漢子嘖嘖地讚道:“此兒如駿馬汗血,一日可馳千里,非僅僅徘徊於平坦的大道旁!”湯顯祖只是微微地笑了笑。這時,一陣微風吹來,飛舞的杏花落在人們的頭上、肩上。

萬曆二年(1574年)春,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庇護下,其長子張敬修考中進士。萬曆五年(1577年)春,朝廷將如期舉行會試。張居正事先想出一個既可以使次子張嗣修一舉及第、又可以掩人耳目的好辦法,即蒐羅部分海內名流,到時候讓其次子與他們同時入選。

張居正早就聽說湯顯祖、沈懋學是天下才子,就命諸子想方設法邀他們進京。一日,一位熟人捎來張嗣修的請柬,湯顯祖若無其事。沈懋學被張氏父子拉攏過去,結果,他考中狀元,張嗣脩名列第二。

萬曆八年(1580年)歲首,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和同鄉王篆登門拜訪湯顯祖。張懋修剛一落座,便直截了當地說:“希望與湯公同時參加會試!”湯顯祖仰頭狂笑了一陣後,一語雙關地說:“我還是當我的處女,不敢!”坐在一旁的王篆被湯顯祖笑得臉上陣陣出火,他連忙上前拉起張懋修,當他們剛剛走到門外時,只聽客廳裡的湯顯祖又發出一陣狂笑聲。

當年三月,張懋修考中狀元。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已死去一年,湯顯祖才考中進士。

萬曆十二年(1584年)春,湯顯祖帶領家眷、攜萬餘卷書,去南京任太常博士。

更深夜靜,門外的修竹“沙沙”作響。湯顯祖的琅琅讀書聲在書房裡迴盪。家人走上前來,笑着對他說:“老博士爲何如此用功?”湯顯祖答道:“我讀我的書,不問博士不博土。”閒暇之際,湯顯祖騎一匹駑馬,遊覽雨花木末、烏榜燕磯、莫愁秦淮、平陂長乾等景觀,然後,將所見所感寫成詩文,爲都市的人們展轉傳誦。

萬曆十九年(1590年)閏三月的一個夜晚,天空出現彗星,神宗由此頒佈詔書,嚴厲指斥諫官未能盡職盡責。湯顯祖趁機呈給神宗皇帝一篇《論輔臣科臣疏》,其中寫道:“諫官難道都不稱職嗎?其實,事出有因,陛下的權力被內閣大臣所竊取,諫官要看着他們的臉色行事,也就不敢表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御史丁此呂首先站出來告發嵇應科、陸檄、戴光啓等考官在鄉試、會試的過程中,偏向張居正三子,何洛文代替張嗣修、張懋修撰寫殿試答卷等舞弊之事,大學士申時行卻指使尚書楊巍,把丁此呂貶出京城。去年,御史萬國欽揭露一些邊地將帥喪師厚國等罪惡行徑,卻被申時行趕往劍州。誰站出來說句公道話,誰就遭到各種打擊和迫害。於是,那些不知廉恥之徒,只知道向執政者獻媚求崇。他們得到高官厚祿後,只是認爲是執政者賜予他們的。縱然他們將來落個臭名,可是,今日已享盡榮華富貴。給事中楊文舉奉詔賑濟災民,不料,他得到地方官的賄賂累百鉅萬。他抵達杭州後,每日在西湖上舉行宴會。給事中胡汝寧攻擊敢於揭露科場舞弊事件的饒伸,充當權門的鷹犬。陛下剛剛下詔責備諫官不敢犯言直諫,可是,內閣大臣仍繼續幹着欺上瞞下的勾當。陛下統治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以張居正爲內閣首輔,此人貪圖名利,剛愎自用。後十年,以申時行爲內閣首輔,此人利慾薰心,優柔寡斷。兩人結黨營私,敗壞了社會風氣。我請求陛下立即免去楊文舉、胡汝寧的官職,以此爲內閣大臣敲敲警鐘。”神宗看了他的奏疏,說道:“此人假借議論國事之名,攻擊內閣大臣,讓他到廣東的徐聞縣當典史去吧!”

徐聞縣城,地處天涯海角。從早到晚,雲霧瀰漫;一年四季,陰雨連綿。皇帝把湯顯祖貶謫到這裡,湯顯祖並不後悔。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敢於向君王進逆耳忠言,盡到了一個臣子應盡的責任。

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春,朝廷任命湯顯祖爲遂昌知縣。他一到任,就爲當地百姓除掉兩大害:捕殺傷人的猛虎十幾只,處死打家劫舍的大盜100多人。

令具有詩人氣質的湯顯祖最感到欣喜的是:身在遂昌縣城,四處都能望到碧綠的梧桐樹,望到蜿蜒起伏的青山。用他的眼光看,這裡雖然不象大都市那樣人口稠密,可是,村落相連,也足湊成上千家。他每日一覺醒來,就匆匆地到衙內處理公務。有時,他趁着月夜,到長橋邊飲酒、賦詩;有時,他乘着春風,到田野裡聽牧童、村姑唱山歌。一天,他站在高處向四周一望,自言自語地說:“山城到處有可以耕種的園田,用不着象陶淵明那樣,非得辭去彭澤縣令,回到故鄉,才能從事農業生產。”

萬曆二十六年(1597年)春,湯顯祖退出官場,回到故鄉。他的新居建在臨川的沙井巷內。他在新居前種植了一株白山茶花,因此,他將整個新居命名爲“玉茗堂”。在玉茗堂內,他首先開始了《牡丹亭》傳奇的創作。這部傳奇描寫杜麗娘死而復生,終於與柳夢梅結爲夫妻的愛情故事。一日,家人突然不見了他的蹤影。到處尋覓,才發現他臥在庭院的柴堆上,用衣袖遮臉,在低聲哭泣。家人驚問其故,湯顯祖說:“當寫到二十五出‘賞春香還是舊羅裙’一句時,悲不自禁,以致如此。”

這年秋天,湯顯祖寫完《牡丹亭》。萬曆二十八年(1599年),他寫出《南柯記》。次年,他又寫出《邯鄲記》。這三部傳奇和他以前在南京時與朋友共同創作的《柴釵記》,因爲它們都描寫到人物進入夢境的情節,所以,被人們合稱爲“臨川四夢”。湯顯祖生前說過:“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他把《牡丹亭》看成是自己的戲劇代表作品。

萬曆四十四年(1615年)六月十六日,湯顯祖在臨川病逝。

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6章 屈原沉江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章 倉頡造字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33章 鮑叔牙讓賢
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86章 屈原沉江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3章 倉頡造字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33章 鮑叔牙讓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