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

魏源,字默深。清代經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在經濟思想上也有建樹,著作有《海國圖志》。

魏源1794年生於湖南邵陽,這裡山青水秀,風景秀麗,魏源在這種秀麗的環境中長大。美麗的大自然,使他自幼形成豁達開朗、寧靜深邃的性格。

魏源的父親魏邦做小官,長年在外,家中只有母親維持生計,但生活仍過得恬靜和諧。魏源從小就喜歡讀書,常常母織子讀,欣然忘貧。在這樣的環境中,魏源養成了勤奮讀書、自強不息的精神。一方面,由於家庭不富裕,父母的殷切期望使他想能通過個人努力求得一官半職,讓生活好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個人有着報效國家,兼濟天下的願望,從小就有“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土,謀求時方”的抱負。爲此他常常讀書到深夜。爲了不驚擾母親,就把油燈藏到被子中照着看書,有時母親甚至要哭着來勸阻,但魏源還是不時熬夜到黎明。到老年時他還懷念這段時光:“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裡。”

魏源20歲時到北京讀書,沿途的見聞使他大開眼界,增長了許多過去閉門讀書未曾見過的知識,遇到了當時學術泰斗陶澍、劉逢祿以及後來與魏源齊名的龔自珍等同輩學者。在北京的學習使魏源邁上了新的知識境界,他開始確立其兼濟天下的思想。他針對當時的社會陋習提出了“通經致用”的思想,要求人們不能只是空談道理,或只注重瑣細事物,而應關心民生疾苦,探求富民強國的政策,振興中國,救民於水火之中。

魏源的改革精神在其爲一些高級官員當幕僚時逐漸體現出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鹽法改革。當時兩淮地區是全國最大的產鹽地區,鹽課收入最多。但由於長期以來的管理不善,出現不少問題,1830年行銷引數已由一百六十多萬降至五十多萬,共虧課銀一百多萬兩。而食鹽價格的上漲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魏源經過一番調查,認爲鹽務中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表面上體現出來的私鹽問題,而要整頓整個鹽務,從根本上進行改革。1830年,他與陶澍擬定改革鹽法十五條,1832年又制定票鹽章程十條。這些措施既改變了鹽商壟斷的弊病,又清除了鹽務中的許多陋習。實行票鹽制後,鹽票暢銷,鹽販獲利,鹽價下跌,鹽課增加,成效卓著。但在依靠非法收入的官吏阻撓下,此舉最終還是被迫終止實行。

魏源一生閱歷豐富,中年時他經歷了一段軍旅生涯,但在軍中,魏源還是受到排擠,意見不被採納。在見識了統治階級的荒淫無道之後,魏源對局勢已感到了悲觀絕望。1841年,魏源被迫離開浙江前往揚州。是年5月,林則徐被髮配新疆,7月與魏源在蘇州京口會晤。兩人對朝廷的無能、投降派的無恥,都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對國家之隱患,也深表憂慮。臨行之前,林則徐將在廣東爲了瞭解敵情而翻譯的《四洲志》交給魏源,希望他能編纂二部《海國圖志》,以使中國人對當時世界形勢和各國情況有所瞭解。

魏源在鴉片戰爭失敗後回揚州開始了寫作生涯。《海國圖志》初爲50卷,後增至60卷,最後增至100卷,內容相當豐富,並附有地圖。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對軍事、政治制度都有精闢的論述。在經濟上他着重介紹了外國開辦工廠和礦工的情況,他說“凡金銀、鉛、銅、鐵、煤、鹽,中華例禁不許私開,惟國人準取”。在製造業方面,他認爲應該學習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凡有利於國家的技術皆可學習,凡有利於民之物皆可製造。他對保守派把工業當成“奇技淫巧”予以堅決駁斥。他說:“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

晚年的魏源在高郵受到革職處分,仕途失意,加之對清朝社會現狀十分不滿,情緒非常低沉,因而皈依了佛教。

綜觀魏源一生,從早年的刻苦攻讀,中年時期的效命疆場,勤奮著書,無一不體現了他愛國家、愛人民的優秀品質。可以說,他的所作所爲,是後人的楷模典範。

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
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