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

唐朝末期,經過藩鎮混戰、宦官專權和朝廷官員中的朋黨爭吵,朝政越來越混亂。唐宣宗算是一個比較精明的皇帝,也並沒有能改變這個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後,先後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音xuān),一味尋歡作樂,追求奢侈糜爛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極點。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緊對農民的剝削;稅收越來越重;加上連年不斷的天災,農民紛紛破產,到處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難,只有走上反抗這條路了。

唐懿宗即位那年,浙東地區爆發了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隊伍從一百人發展到三萬,堅持鬥爭八個月,震動了整個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

過了八年,駐守在桂林的八百名兵士(大多是徐州一帶的農民),因爲駐防期滿,上司一再延期不讓他們換防。他們殺了軍官,推龐勳爲首領,發動起義。他們從桂林向北進攻,打回老家,沿路和徐州附近農民紛紛響應,到了徐州,隊伍發展到二十萬人。

這兩次起義都被朝廷鎮壓下去。但是,百姓反抗的情緒越來越高、新的起義的規模也更大了。

唐朝末年鹽稅特別重,加上奸商擡高鹽價,百姓買不起鹽,只好淡食。有些貧苦農民,爲了逃避官稅,就靠販私鹽掙錢,但販私鹽是很危險的,要有一些夥伴一起幹,日子—久,就結成一支支販私鹽的隊伍,在他們中間,涌現了一些首領,有的後來成爲農民起義的領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範縣)地方有個鹽販首領王仙芝,聚集了幾千農民,在長垣(在今河南)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發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貧富不平的罪惡。這個號召很快得到貧苦農民的響應。不久,冤句(今山東曹縣北)地方的鹽販黃巢也起兵響應。

黃巢從小讀過書,又能騎馬射箭。他曾經到京城長安去參加進士考試,考了幾次,都沒有考中。他在長安看到唐朝廷的和黑暗,心裡十分氣憤。據說,就在那個時候,他寫下了一首詠《菊花》的詩,詩中說: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這首詩裡,他用菊花比喻自己,在百花凋謝的時節,他要象菊花一樣,傲霜怒放,用沖天的香氣,散遍長安,暗示了他要推翻唐王朝的決心。

黃巢和王仙芝兩支起義隊伍匯合之後,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接連攻下許多州縣,聲勢越來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將領,鎮壓起義軍。但是各地藩鎮都害怕跟義軍交鋒,互相觀望,使唐王朝束手無策。

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採用軟的手法。在起義軍攻下蘄州(今湖北蘄春,蘄音qí)的時候,他們派宦官到蘄州見王仙芝,封他“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的官銜。王仙芝聽得有官做,迷了心竅,表示願意接受任命。

黃巢得知這個消息,氣極了。他帶了一羣起義將士,到王仙芝那裡,狠狠地責備王仙芝,說:“當初大家發過誓?要同心協力,平定天下,現在你想去當宮,叫我們弟兄往哪裡去?”

王仙芝還想搪塞,黃巢掄起拳頭,朝王仙芝劈頭蓋腦地打了過去,打得王仙芝滿臉是血。旁邊起義將士也你一言,我一語罵王仙芝。王仙芝自已知道理虧,只好認錯,把唐朝派來的宦官趕跑了。

經過這番波折,黃巢決定跟王仙芝分兩路進軍。王仙芝向西,黃巢向東。不久,王仙芝率領的起義軍在黃梅(在今湖北)被唐軍打敗,他本人也被殺死。

王仙芝失敗後,起義軍重新會合,大家推黃巢爲王,又稱沖天大將軍。

當時,官軍在中原地區力量比較強,起義軍進攻河南的時候,唐王朝在洛陽附近集中大批兵力準備圍攻。黃巢看出敵人企圖,決定選擇官軍兵力薄弱的地區,帶兵南下。他們順利渡過長江,打進浙東。起義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縣);接着,又劈山開路,打通了從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甌)的七百里山路。經過一年多的長征,一直打到廣州。

起義軍在廣州休整以後,嶺南地區發生瘟疫。黃巢決定帶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荊南節度使王鐸、淮南節度使高駢(音pián)集合大批官軍沿路攔擊,被黃巢起義軍一個個擊破。起義大軍順利地渡過長江,嚇得高駢推說得了中風症,躲進揚州城不敢應戰。

起義軍渡過淮河,向官軍將領發出檄文,說:“我們進攻京城,只向皇帝問罪,不幹衆人的事。你們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觸犯我們的鋒芒!”

各地將領接到檄文,害怕起義軍,都想保存實力,不願爲唐王朝賣命。消息傳到長安,唐僖宗嚇得朝着大臣哭哭啼啼。

公元880年,黃巢帶領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潼關。潼關周圍滿山遍野都飄揚着起義軍潔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邊。守潼關的官軍還想頑抗。黃巢親自到陣前督戰,將士們見了,一齊歡呼,聲音在山谷間迴響,震天動地。官軍將士聽了心驚膽戰,哪敢抵抗,紛紛燒掉營寨,四下逃命。

起義軍攻下潼關,唐王朝驚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頭子田令孜(音zī)帶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來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員全部出城投降。

當天下午,黃巢坐着金色轎子,在將士的簇擁下,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起義軍大將尚讓當場向大家宣佈說:“黃王起兵,本來是爲了百姓,不會象姓李的(指唐朝皇帝)那樣虐待你們,你們可以安居樂業了。”兵土們看到人羣裡的貧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財物散發給他們。

過了幾天,黃巢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叫大齊。起義軍經過七年的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但是,黃巢起義軍長期流動作戰,佔領過的地方,都沒留兵防守。幾十萬起義軍進入長安以後,四周還是官軍勢力。沒有多久,唐王朝調集各路兵馬,包圍長安。長安城裡的糧食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

黃巢派出大將朱溫駐守同州(今陝西大荔)。但是在起義軍最困難的時候,朱溫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恥的叛徒。

唐王朝又召來了沙陀估代西北少數民族貴族、雁門節度使李克用,率領四萬騎兵進攻長安。起義軍十五萬迎戰,遭到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黃巢帶領起義軍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溫、李克用的圍攻。公元884年,黃巢在攻打陳州(今河南淮陽)失敗之後,受到官軍緊緊追趕,最後,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犧牲。

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6章 精衛填海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9章 大禹治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
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6章 精衛填海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9章 大禹治水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