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

作爲一名歷史學家,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幾經亡國之痛,一生際遇坎坷。因爲聰明好學,爲人正直,得到朋友的敬重,卻又因爲不願趨炎附勢,得罪權貴,忤逆世俗,招致種種非議;所著史書,敘事得法,有人因此稱他爲“良史”,將他與古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等人相提並論,又因爲書中曲筆隱諱,記述失實,爲當朝統治者隱惡揚善,備受後人責難。這位集褒貶、譭譽於一身的史學家,就是魏晉時期的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出生於三國時代蜀國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市),歷經魏滅蜀、晉代魏的社會變故,病死於西晉惠帝元康年間,享年65歲。

陳壽少年時代拜頗有名氣的史學家譙周爲師,學習歷史。譙周認爲他聰明伶俐,文采過人。這段學習經歷對陳壽影響很大,所以在很早的時候,他就開始精讀古代歷史名著《尚書》、《左傳》、《史記》、《漢書》,研究撰寫史書的方法和體裁,並着手蒐集、整理蜀漢地區鄉邦人物事蹟,在此基礎上,寫出了《益部耆舊傳》十篇。同古代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陳壽也不例外地走上了“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出任蜀漢政權的觀閣令史,主管文獻檔案工作。這期間,宦官黃皓專政弄權,許多官員都阿諛奉迎,唯獨陳壽不這樣做,結果多次受到貶斥。偏偏他又不肯向世俗低頭,在父死居喪期間,不幸染病後,他不顧封建禮教約束,讓婢女給他調治藥丸。這下可招惹大禍了,人們議論紛紛,陳壽也因此被罷官;閒居在家。這已經是魏滅蜀、晉代魏之後的事。這樣過了幾年,經過愛才的晉朝中書令張華的推薦,陳壽先後擔任過佐著作郎和著作郎的職務。在任佐著作郎期間,他受人委託,編寫諸葛亮事蹟,最後於公元274年,編輯成《諸葛亮集》24卷。公元280年,西晉滅吳,中國統一,這時陳壽48歲;開始整理三國史事。在他之前,記述三國曆史的書,已有好多部,但都限於一國史事,或專記孫吳,或只寫曹魏,而且蜀漢沒設史官,國史缺而不錄。陳壽利用自己曾是蜀國人,熟悉蜀國曆史,又編過《諸葛亮集》、《益部耆舊傳》,瞭解寫史方法等得天獨厚的條件,並參考關於魏、吳歷史的其它著作,創造性地合三國曆史爲一書,最後撰成魏書、蜀書、吳書共65卷,定名爲《三國志》。張華看到這部書,很欣賞,遂推薦陳壽任中書郎。權臣荀勖嫉妒張華,轉而遷怒於陳壽,把陳壽從中央調到地方,擔任一個地方的太守,陳壽藉口母親年老需要照顧,堅辭不就。母親臨終時,囑咐他把她葬在洛陽,陳壽照囑辦理,又受到衆人的指責,說他沒有把母親歸葬原籍蜀中安漢,是不孝的表現,於是再次遭到貶抑。幾年以後,朝廷調他任太子中庶子一職,還沒來得及到任,就病死於洛陽。

陳壽很有才學,但身逢亂世,朝政,權臣肆虐,生性耿直、不肯屈就的他,自然是很不得志。正如常琚在《華陽國志》裡所說,陳壽所得到的地位、名望遠遠不能反映出他的才能,當時就有很多人爲他鳴不平。他生平所著,除《三國志》外,均已亡佚。即便《三國志》一書,也是他死後,經瞭解這部書的有關官員的請求,由朝廷命地方官派人到他家裡去抄錄,保存於政府才得以流傳下來的。

《三國志》完成後,得到的評價非常高。見到稿本的人都稱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張華甚至把他與司馬遷、班固相提並論,並且準備讓他寫《晉書》。當時有一個名叫夏侯湛的史學家,正在撰寫《魏書》,待見到《三國志·魏書》以後,自愧弗如,主動毀壞自己的書稿而作罷。這足以說明當時人對陳壽和《三國志》是何等的推崇!我們只須看看《三國志》的編纂方法,就不難理解其中的道理。

前面我們講過,陳壽之前,關於三國曆史的著作已有不少,但都限於記述一國史事,這本身就說明,想寫一本融三國曆史於一體的史書,絕非易事。而陳壽寫這本書,面臨的困難就更大了。你想,要把一個頭緒紛雜的時代,用長於人物傳記的紀傳史體歸納爲一書,反映出歷史的全貌,這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況陳壽當時已做了晉朝的官,晉朝是承襲曹魏而統一全國的。在這種情況下,既要真實地反映出三國鼎立的歷史面貌,不能任意貶低蜀、吳兩國的歷史地位,又要不觸犯晉代魏而立這一政治現實,愛晉及魏,突出魏在三國中的特殊地位。爲了處理好這種關係,陳壽熬費了一番苦心。首先,他摒棄了當時人寫三國史以魏爲主,附記蜀、吳的做法,獨闢蹊徑,採用三國曆史並敘的體例,然後在體例形式上做了點手腳,讓《魏書》居前,並給曹魏的幾個皇帝分別加上“帝”字,而蜀、吳的皇帝只稱“先主(劉)備”、“吳主(孫)權”,均不加“帝”字,以示區別,但在記事時一律按年敘事,與記魏帝的本紀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實際上還是把蜀、吳放在與魏同等地位的,而且書名也反映了他的這一意圖:分署《魏書》、《蜀書》、《吳書》,以明鼎足三分之態勢,全書又統署爲《三國志》,這就如實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又讓當朝統治者無把柄可抓。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對三國曆史能夠採用這樣一個總攬全局的處理辦法,足見陳壽是一位很有創見的史學家。另外,《三國志》的“列傳”覆蓋面很廣,舉凡三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藝、科技和學術思想領域的重要人物,都被網羅其中;文章簡潔,文字精煉,常常着墨不多,就能把人物的神態和心態表現出來;人物個性鮮明,評價公允得當,這些都是備受後人稱頌的《三國志》的優點。

《三國志》的優點固然不少,但它也有一些問題,引起後世的批評與責難。其中爭議最大、責難最多的就是所謂“正統”問題。《三國志》明顯是以魏爲正統的,魏國的帝王都列本紀加以記載,蜀、吳的皇帝則只用列傳記載。後人認爲應以劉姓的蜀漢政權爲正統,因爲它是承漢朝而立的,魏爲異姓政權,屬“篡逆”。當然,也有人贊成陳壽的做法,如宋朝大史學家司馬光。“正統”論隨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完全是爲封建統治服務的,這種爭論在今天已毫無意義。後世對《三國志》的批評,意見比較一致和集中的是,沒能據事直書,曲筆迴護太多,替魏晉統治者隱惡溢美太過份了。這一批評,擊中了《三國志》的要害。例如,魏國齊王曹芳被廢黜一事,完全是司馬師一手策劃的,事前太后一點也不知道,《三國志·齊王芳紀》卻記載了太后的詔令,歷數曹芳無道不孝的罪惡,說明他應當被廢黜。魏蜀之間的戰爭,凡魏國取勝的就大書特書,而蜀國取勝的,則一筆帶過甚而隻字不提。凡比種種,說明陳壽屈從於當權者的壓力,替魏晉統治者隱惡揚善,這正是《三國志》思想性較差的具體表現。此外,《三國志》在敘述歷史時,大肆宣揚天人感應和皇權神授的迷信思想,過分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爲鞏固封建統治服務,反映了他在歷史觀上的侷限性。沒有給當時的名醫張仲景和發明家馬鈞立傳,更是不可原諒的疏漏。至於只有紀傳而沒有志,簡潔有餘,文采不足等等,都是《三國志》的缺陷。鑑於《三國志》的缺點也不少,現在史學界一般認爲,《三國志》雖有很多優點,但比起《史記》、《漢書》要遜色得多,甚至不如範嘩的《後漢書》。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志》問世後130多年,裴松之在旁徵博引150多種書籍的基礎上,爲這本史書作注,寫出了著名的《三國志注》,同爲不朽之作。我們今天研讀《三國志》,必須同時看裴注。

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章 精衛填海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4章 三皇世紀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6章 蕭規曹隨
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章 精衛填海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4章 三皇世紀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16章 蕭規曹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