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

北魏發生內亂以後,南樑王朝曾經幾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揮無能,不但不能恢復土地,反而死傷了無數軍民。北魏分裂後,也沒有能力再進攻南方,樑朝纔有一個比較長的安定時期。

梁武帝看到宋;齊兩個朝代都因爲皇族之間互相殘殺而發生內亂,他就對自己親屬格外寬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語教訓一番,從不辦罪。梁武帝有個六弟臨川王蕭宏,是個貪得無厭的人,盡情搜刮財富。臨川王府內室後面有幾十間庫房,平日鎖得嚴嚴實實的。有人懷疑裡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發,說蕭宏私藏兵器,準備造反。

梁武帝聽說他弟弟要奪他的權,也有點吃驚,親自帶領禁軍去搜查。蕭宏—見梁武帝,神色慌張。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蕭宏把庫房全部打開,讓他挨間檢查,打開庫房一看,發現其中三十多間庫房裡都堆滿了錢,共有三億萬以上,其他的庫房裡囤積着布、絹、絲;綿等雜貨,更是多得不計其數。

蕭宏跟在梁武帝後面,心驚膽戰,怕梁武帝發現了他的贓物,一定要辦他的罪。想不到梁武帝檢查完了,轉過身來,笑嘻嘻地對蕭宏說:‘阿六,你的日子過得不錯嘛!”

打那以後,他知道蕭宏不會謀反,反而對蕭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對親屬和士族百般縱容,對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誰觸犯當時的法律,就要嚴辦。如果一個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罰做苦工。這樣,貴族官僚有恃無恐,更加橫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開殺人,都沒有人敢幹涉。

有一個正直的官員賀琛上了一個奏章,對梁武帝提出四條意見,說現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殘酷,百姓實在受不了;官員窮奢極侈,浪費太嚴重;奸臣當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大造官府,沒完沒了,百姓終年服役不得休息。

賀琛說的條條是事實,但是梁武帝一句也聽不進。他口授一道詔書,責備賀琛。在那份詔書裡,他把自己說成一個天底下少有的賢明君主,又是勤勞又是節儉,把賀琛的意見頂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個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裡去燒香拜佛,講解佛法,說這樣做是爲了替百姓消災積德。到了他年老的時候,更幹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來。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捨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這還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說要出家,誰敢反對!再說,那時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還表示他對佛法的虔誠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宮裡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後來他一想,這樣做不妥當。因爲按當時的風俗,和尚還俗,要出一筆錢向寺院“贖身”。皇帝當了和尚,怎麼能夠例外。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們請他回宮,他就不答應了。

後來,大臣們懂得他的意思,就湊了一萬萬錢到同泰寺給這位“皇帝菩薩”贖身。寺裡和尚能夠收進一大筆錢,怎麼不高興,當然同意他還俗;大臣們就排了儀仗,到寺裡把他接回來。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個新花樣,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時候,說他爲了表示他對佛的虔誠,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還把他宮裡人和全國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贖的錢當然應該更多。過了一個月,大臣們就湊足了二萬萬錢去把他贖了回來。

說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裡的千座塔被火燒了。和尚趕快報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說這一定是惡魔乾的。他又下了一道詔書說:“道越高,魔也越盛。我們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壓住魔鬼的邪氣。”

過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們又花了一萬萬錢把他贖回來。梁武帝前後做了四次和尚(一說是三次),大臣們一共花了四萬萬贖身錢。這筆錢,當然轉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熱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亂不堪。有個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發動了一場空前的大叛亂。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3章 亞聖孟子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8章 鴻 門 宴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
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3章 亞聖孟子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98章 鴻 門 宴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