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秦穆公任賢

秦穆公,名任好,是秦成公的弟弟。成公死後,他繼承了王位。當時的秦國已經是西部經濟、軍事上的強國。

他繼位不久,就派兵渡過黃河滅掉茅戎(今山西平陸縣)。這時晉獻公也正在掃滅周圍小國,擴展勢力範圍,是中原地區的強國。秦穆公爲了進一步樹立自己的威望,便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看到他很有雄才大略,也想利用他,便答應將女兒許給他爲妻。這也就是“秦晉之好”成語的由來。

在與晉國聯姻期間,秦穆公意外地得到兩位很有才幹的人,由於這兩個人的輔佐推動,對他稱霸西戎起了很大作用。

這兩個人就是蹇叔和百里奚。百里奚原來是虞國的大夫,在晉滅掉虞國時當了俘虜,獻公把他做爲女兒的陪嫁奴僕送到秦國。在這次送往秦國的途中,他設法逃跑了,不料又被楚國人捉住,他又變成了楚國的奴隸。

秦穆公從下面大臣口中知道百里奚是一個有才幹的人,打算出高價錢把他從楚國贖回來。秦穆公正準備派使臣,帶上巨資出發時,被大夫公孫枝勸阻了。公孫枝說:“如果這樣做,不僅贖不回來,反而會引起楚人的疑心,拒絕我們的請求,莫如說‘我有一個陪嫁來的奴隸叫百里奚的,聽說逃到貴國,請把他交給我。’送他們五張羊皮作爲補償,楚人也就會答應了。”秦穆公於是派人到楚國去要百里奚,楚人就把百里奚交給秦國。這就是“五羖大夫”成語的來歷。

百里奚到秦國已是七十歲左右的老人了。秦穆公問他富國強兵的辦法,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很受穆公賞識,就封他爲大夫。後來又做了相國。

秦穆公要把國政委託給他管理,百里奚推辭不受,卻向穆公推薦他的朋友蹇叔。他在向穆公介紹蹇叔時說:“我原先想到齊國去做官,因爲沒有門路而在齊國討飯,是他收留了我。後來齊襄公被殺,公孫無知上臺,到處找人替他出力,我當時想去。蹇叔知道公孫無知不會長久,勸阻我不要去,因此才使我免於在齊國受難。後來王子頹作亂時想任用我,又被蹇叔阻止住,使我與王子頹脫離了關係而免受大禍。我到虞國做官,蹇叔認爲虞君是個昏聵的人,勸我不要去,我因長時間受貧困而貪圖爵祿,沒有聽他的話,結果當了俘虜,成了奴隸。通過這幾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個很有遠見的人,只是世上沒有人瞭解他。”秦穆公聽從了百里奚的意見,派人帶着大批財物去請蹇叔。蹇叔到了秦國,秦穆公便封他做了上大夫,與百里奚共同掌管國政。

秦穆公破格提拔重用賢才,顯示了他非凡的氣度。由於有了這兩人輔助,秦國很快出現國內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國力大大強盛起來。秦穆公便想向東發展,爭奪霸權。可是,這時的晉國在晉文公的治理下強大起來,秦國東進的勢頭被晉國阻止住了。

晉文公死後,晉襄公繼位,秦穆公便想趁此機會向東擴展。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和百里奚的勸阻,貿然發兵遠征鄭國,結果在回來的路上被晉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若不是晉襄公的母親文嬴的幫助,帶兵的三名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都要葬身晉國了。

不過,秦穆公終究是個賢明的君主,他吸取了這場慘痛的教訓,不但沒有處死三位將領,還主動承擔這次失敗的責任,並恢復了三人的職位,以圖報仇雪恥。

後來,孟明視又出兵不利,秦穆公還是沒有處罰,仍然信用他。

孟明視失敗後,對秦穆公感恩戴德,更加用心整頓內政,訓練軍隊,關心民衆疾苦,發展生產。

在彭衙失敗的第二年夏天,孟明視再次向秦穆公請求率軍伐晉,但晉國避開秦軍主力,固守不動,秦國向東擴展勢力受到阻擋,於是便改變了戰略,轉過頭來專力向西發展了。不久,蹇叔、百里奚相繼死去,秦穆公就用計把投奔到戎的晉人由余招來作謀臣。由余長期生活在戎人中間,對戎人十分了解,秦穆公採納他的意見,把戎人所建立的二十個國家陸續滅掉,開闢疆土千餘里。周天子特意賜金鼓給秦穆公表示祝賀,於是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62l(魯文公六年)年,秦穆公死了,死時用了一百七十七人爲他殉葬,這是自西周以來用人殉葬最多的一次。

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
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4章 國人暴動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章 大禹治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