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幹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爲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爲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後,把魏徵提拔爲諫議大夫(官名),還選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來秦王府的官員都不服氣,背後嘀咕說:“我們跟着皇上多少年。現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讓東宮、齊王府的人先沾了光,這算什麼規矩?”

宰相房玄齡把這番話告訴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說:“朝廷設置官員,爲的是治理國家,應該選拔賢才,怎麼能拿關係來作選人的標準呢。如果新來的人有才能,老的沒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聽了,纔沒有話說。

唐太宗不記舊恨,選用人才,而且鼓勵大臣們把意見當面說出來。在他的鼓勵之下,大臣們也敢於說話了。特別是魏徵,對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麼意見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說。唐太宗也特別信任他,常常把他召進內宮,所取他的意見。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爲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爲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爲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唐太宗聽了,感觸很深,嘆了口氣說:“唉,過去的教訓,就是我們的老師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統治鞏固下來,心裡高興。他覺得大臣們勸告他的話很有幫助,就向他們說:“治國好比治病,病雖然好了,還得好好休養,不能放鬆。現在中原安定,四方歸服,自古以來,很少有這樣的日子。但是我還得十分謹慎,只怕不能保持長久。所以我要多聽聽你們的諫言纔好。”

魏徵說:“陛下能夠在安定的環境裡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興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後,魏徵提的意見越來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就當面力爭。有時候,唐太宗聽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臉,魏徵還是照樣說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臺階。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幹什麼了?”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纔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象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後來,他不但不記魏徵的恨,反而誇獎魏徵說:“人家都說魏徵舉止粗魯,我看這正是他嫵媚可愛的地方哩!”

公先643年,那位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着眼淚說:“一個人用鋼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面好鏡子了。”

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能採納大臣的直諫,政治比較開明,而且注意減輕百姓的勞役,採取了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做“貞觀之治”(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

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章 堯舜讓位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8章 堯舜讓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章 倉頡造字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
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章 堯舜讓位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8章 堯舜讓位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3章 倉頡造字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