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字長庚,無錫人。東晉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文學家。他的著名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是中國書畫史上的鉅作。
顧愷之出身於一個士族家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年輕時向當時著名畫家衛協學畫。顧愷之對人物畫尤其有興趣。在學畫過程中,他憑着自己的勤奮和多思,逐漸認識到繪出人物形態並不難,最重要的在於刻畫內心,要使人物能夠傳神;而要達到使人物傳神的關鍵在於所繪人物的眼睛。基於這樣的認識,顧愷之一反漢魏時代作畫時的古拙之風,特別注重傳神,最重視畫像之後的點睛之筆。他畫人物時,畫好後並不馬上落墨點睛,而是要等好多天以後,經過深思熟慮,才點上眼睛,使其大小、上下、深淺,沒有一絲一毫的偏差,達到以假亂真、生動傳神的效果。
顧愷之成年後,已經在畫壇小有名氣,尤其擅長畫人物畫像。二十多歲時,有一次他爲江寧(今南京)的瓦棺寺畫維摩詰的像。顧愷之殫精竭慮,費時一個多月完成畫像,但是在畫完後又故意空着眼珠的部分沒有點。後來,善男信女們聞聽維摩詰像繪成,奔走相告,聚集到一起來參觀。當他們發現維摩詰像沒有眼珠,面面相覷,十分驚訝。這時,顧愷之不慌不忙,提筆蘸墨,揮毫點睛。就在顧愷之點完睛後一剎那,畫像頓時轉眸欲語,丰神煥發,光彩照人。這一奇妙的變化使圍觀的善男信女驚歎不已。消息傳開,前來觀看畫像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施捨的善款也源源不斷,頃刻之間便超過百萬錢。由此,顧愷之四方聞名。
顧愷之以畫人物畫聞名。他畫人物畫,善於用緊勁連綿、循環不斷的筆法,如風趨電疾,灑脫飄逸,這使他的畫達到了外形酷似、其狀逼真的境界。與此同時,顧愷之還十分重視人物的神韻,努力達到以神動人。他十分注重使人物的內心活動與表情動態的一致;以人物面部的複雜表情,來表現其內心的豐富感情。顧愷之的人物畫,神態瀟灑、線條流暢、衣角飄舉、優美生動,對當時與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南朝陸探微、張僧繇,唐代閻立本、吳道子等,都曾臨摹過他的畫跡,從他的繪畫中吸取過營養。
除了人物畫外,顧愷之還善於繪風景畫。他認真觀察山水,師法自然,使水墨渲淡與青綠色彩相得益彰,以表現草木華滋、雲霧顯晦、峰巒出沒、平淡天真的秀麗風光。他的畫不拘一格,充滿了藝術魅力。他所給樹木植物排列的行狀,好像人伸開手臂的模樣;他畫的一座座山峰,好像密密麻麻排開的梳齒。有時候,他把水畫成波瀾不驚,有時又把人畫得比山大,充滿了生趣。
顧愷之後來任大司馬桓溫、荊州都督殷仲堪的參軍,開始他的幕僚生涯。在紛爭的官場和複雜的社會中,顧愷之以佯狂躲避是非,他爲人風趣幽默,率直通脫,大智若愚。
顧愷之除擅長繪畫外,還精於詩文,他的詩文情辭俱美。世人稱他有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除在繪畫上有驚人技藝外,還對具體的繪畫技巧作了細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繪畫理論,表達了他的美學觀點。他認爲美術家只有通過對客觀現實的認識,才能達到“遷想妙得”的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反對以空對空的創作法,主張畫家要熟悉生活、瞭解人們的內心活動,這樣才能畫出好的作品。他的這些見解,對後世繪畫理論起了啓蒙和奠基作用。
晚年顧愷之任散騎常侍。他的繪畫技藝也愈精妙。他的筆法外拙內巧,構思精微,神氣飄然翰墨間,人皆稱他的人物像獨得神韻。顧愷之享年62歲,傳世之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廬山高會圖》、《水雁圖》等。他開闢了畫史的新紀元,因此也有人稱他爲“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