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

老子,亦稱老聃(丹),是與孔子同時代的客觀唯心主義者。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巳無法確考。據司馬遷說,好象孔子還曾經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他曾做過周王朝的史官,後來他眼看周朝衰敗,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國苦縣(今河南歸德一帶)去當隱士了。現存《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是—本富有哲學內容的書,它是以民間諺語寫成的韻文詩,全文五千多字。雖然這本書成於戰國初期,不是老子寫的,但基本上可以代表老子的思想。**期間,在湖南馬王堆的漢墓中發現的《老子》帛書,其編排方法,與傳統的《老子》不同,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對於這一情況,目前還處在研究探討的過程中。今天,我們仍以傳統的《老子》一書,作爲分析老子的思想材料。

老子是生活在奴隸社會開始瓦解、封建社會開始興起的過渡時代。從《老子》和《史記》老子傳來看,老子是代表了這個時期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思想。老子在動盪的社會面前,既對現實不滿,但又無能爲力;他既感到自己的沒落,但又不甘心就這樣滅亡,他幻想開歷史的倒車,企圖挽救自己的命運。

在政治上,老子對日漸衰敗的奴隸主階級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張乾脆廢棄。對新興地主階級的制度和新興事物,他更是深惡痛絕,加以攻擊,譴責封建統治者奢侈揮霍,指責他們對人民繁重的租稅和發動殘酷的戰爭,造成田地荒蕪,百姓餓死,罵他們是“盜竽”的強盜。但老子並非替人民說話,只不過是下了臺的舊階級,對新上臺的暴發戶的謾罵。那末,老子所理想的是什麼社會呢?他主張“無爲而治”。即他所說的:“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絕聖棄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結繩”的矇昧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小國寡民”,但聞雞啼狗叫,人們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老子這種倒退的歷史觀,在哲學上就表現爲他的唯心主義。老子對宇宙觀(哲學上也叫自然觀,本體論),在離開上帝和神之外,提出了“道”爲世界萬物的根本。這似乎是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質性的實體,而是一種虛無恍惚的東西,它超越時間和空間,也超越人們的認識,人們對它是聽不見,看不到,摸不着,是無形無聲無物、靜止不動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的“道”,在《老子》書中,也稱之爲“無”、“大”、“一”等等。

那麼,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又是如何從無到有?也就是精神如何變成物質呢?老子說,這個變化過程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道”本身是沒有目的沒有意志,由它產生的世界萬物,它也不去“主宰。它,這叫自然無爲。老子這種宇宙生成論,似乎不同於“上帝”創造一切的說法,但他以虛無的精神性的“道”,作爲世界的根源,仍然是唯心主義。把“道”懸於人的認識之外而存在,在哲學上這就叫做客觀唯心主義。

老子在宇宙觀上是屬於客觀唯心主義,但是當他觀察社會動亂和自然界複雜變化的時候,尤其是他看到奴隸主階級的沒落,新、舊統治階級之間變動無常的時候,產生了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他把複雜的變動的世界萬物,抽象出長短高下、剛柔強弱、智愚巧拙、生死勝敗之類,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二章),矛盾着的雙方,一方要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這種矛盾的統一觀,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個重大發展。不僅如此,老子還提出事物的發展,能夠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所謂“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這是老子對“運動”觀點的一個重要認識。老子這些樸素辯證法,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把對立面的轉化,看做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轉化,把對立的統一誇大爲絕對,成了相對主義。因此,老子離開一定條件來談轉化的辯證思想,在他的唯心主義體系中,不得不走向形而上學的道路上去。

在老子以後的一些唯心主義者,如莊子正是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相對主義與老子一起在歷史上成爲“老莊哲學”,後來的唯心主義哲學,大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隨着時代的不同,不斷的加以引申和發揮。而唯物主義者,把老子唯心主義的“道”改造成爲唯物主義的“道”,並繼承和正確的發揮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因此,老子和《老子》一書,對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它的一些哲理名言,也常常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引用。

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58章 晏子使楚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章 酒的發明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
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58章 晏子使楚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2章 酒的發明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