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

完顏稟是金國的第三個皇帝。他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孫子,16歲的時候就做了皇帝,歷史上稱他爲金熙宗。完顏直雖然做了皇帝,可是他一直不像個皇帝的樣子。由於他很年輕,兀朮等老女真族的貴族就把國家的大權都控制在他們手裡,金熙宗要幹什麼事都要得到他們的同意。到公元1184年,金熙宗已經31歲了,已經能管理自己的國家了。可是,那些女真貴族還是不把權力還給他。這一年,兀朮死了。金熙宗想:“兀朮是那些功臣中最老、功勞最大的人。現在,兀朮一死,他們該把權力還給我了吧。”但是,那些老貴族依然不把權力還給他,不讓他來管理國家,這可把金熙宗氣壞了。他想:“我是個堂堂的大金皇帝,我願意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這幫老傢伙居然敢在我頭上作威作福。”金熙宗決定給這幫老女真貴族一點顏色瞧瞧,就聯合那些和他要好的人,把一些對他不好的大臣和他們的全家都殺了,還把他們的金銀財寶全都沒收起來。很多大臣以爲金熙宗下一個將殺他們,心裡非常害怕,也就更加怨恨金熙宗。海陵王完顏亮一看有機可乘,非常高興。公元1149年12月的一天夜裡,海陵王就聯合一些怨恨金熙宗的大臣,帶領着幾個士兵衝進皇宮。這時候,金熙宗正睡覺呢,當他聽到聲音醒來,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就被殺死了。海陵王就自己做了皇帝。

海陵王想:我殺了我的堂兄弟,自己做了皇帝。可是,那些老貴族還在,他們功勞很大,要是他們不讓我隨便做事情,那不是很糟糕嗎?於是,海陵王就決定殺掉那些想和他爭做皇帝的人及那些跟他一起殺害熙宗的人。這時候,很多大臣還矇在鼓裡。他們認爲他們幫海陵王做皇帝,海陵王一定會對他們很好。

海陵王殺掉那些老貴族之後,權力就全部掌握在他手裡了。海陵王認爲漢族的文化比女真族的文化先進多了,就開始進行改革。以前,皇帝要和大臣坐下來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這叫議事制度。海陵王認爲這樣很麻煩,會妨礙他做事情,就把這制度廢除了。皇帝自己一個人作決定,不再和大臣們一起商量了。他規定,在中央政府裡只設尚書省和樞密使,這兩個機構都要聽皇帝的指揮;海陵王還讓一些有才幹的漢族人和契丹人到朝廷上當官。海陵王自己很努力地學習漢族的文化,要想把自己變成和漢族人一樣的人。

金國的都城在上京會寧府(現在的黑龍江省阿城縣南部)。海陵王認爲這地方太偏僻,離南宋太遠了,會妨礙他向南宋發動進攻。所以,海陵王決定把都城遷到燕京(現在的北京市)。

海陵王讓人把營建新都城的規劃圖獻上來給他看。古代的人有一種習慣,做什麼事都要符合陰陽五行。陰陽就是事物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像天和地、男和女等。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陰陽五行就是一種很深奧的東西,也是一種迷信做法。有人就按照陰陽五行繪製了一張營建燕京宮殿的規劃圖,獻給海陵王。這個人說只有按照陰陽五行去建造宮殿,國家纔會興旺發達。海陵王一聽就不高興了,他對大臣們說:“國家的前途是好是壞,要看皇帝是不是英明,而不在於是否符合陰陽五行,即使修建宮殿的地方很好;讓夏桀和商紂這樣的暴君住進去,國家也要滅亡的,像堯和舜這樣好的領袖,不管他的宮殿在哪,國家都會興旺發達的。”海陵王不要那張按照迷信繪出來的規劃圖。不久,海陵王派了賢明的張浩去燕京主持營建新都城,限定他要在3年之內把新都城修建好。

張浩在朝廷裡做尚書右丞的官,老家是渤海郡。張浩也和海陵王一樣,對漢族文化很感興趣而且很有研究,特別擅長建築。這回,他聽見海陵王要把都城遷到燕京,心裡非常高興。海陵王知道張浩能幹,所以就派他去負責這項艱鉅的工程。

張浩修建的燕京城在今天的北京宣武區和它偏西的地方。公元1153年,燕京城就修好了。

燕京城是正方形的,四周總長爲9裡30步,大概等於4550米,有內城和外城。內城就是皇宮,它的正門叫通天門。宮殿共有9重36殿,最前面的叫大安殿,是皇帝接見外國客人的地方。大安殿的後面有座太廟,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地方,西面是大臣們工作的地方,叫尚書省。外城是官吏貴族居住的地方和做買賣的地方。這外城共有12個城門,還建造了一些賓館,讓來金國的南宋使者和西夏使者居住。城外還修建了供皇帝和他的親人們遊玩的花園,園裡有些東西還保留到現在。現在北京北海的瓊華島、瑤玄樓就是那時候開始修建的。

燕京城的南面有一條叫蘆溝河的河流,老是發大水,淹沒旁邊的農田和村莊。海陵王想要把它治理好,不讓它再給人民造成災難,而且還要在上面修建一座橋樑。海陵王沒來得及修,金章宗時蘆溝橋建好。這是一座石橋,很美麗,橋的欄杆上有很多石獅子,千姿百態。橋頭還有兩頭石頭大象,頂住了欄杆。站在蘆溝橋上看月亮,是一個很美的景色。現在蘆溝橋還橫在蘆溝河上,已經好幾百年了。

公元1153年,燕京城剛修建完,海陵王就馬上把都城從上京遷了過去,把燕京命名爲中都,把開封定爲南京。中都設有大興府,意思是說他的國家要在這裡興旺發達。

海陵王不僅把皇宮遷到燕京,他還命令女真族人也往南遷到河北河南這些地方去居住。很多女真貴族就想呆在他們老家,不想遷走,海陵王就派人把他們的房屋拆掉,這些女真貴族只好遷走。爲了幫那些遷走的人安家,海陵王就分給他們土地,還給他們錢。這樣,女真族人就和漢族人居住在一起了,女真族人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把金國建成了一個封建國家,漢族人也學習女真人的一些先進的文化。

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9章 大禹治水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8章 堯舜讓位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
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9章 大禹治水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8章 堯舜讓位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