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

“唉,這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劉氏長長地嘆了口氣,低聲說道。

望着面容憔悴的結髮妻子,蒲松齡心裡好一陣難過。可這次分家也是實在沒有辦法,兄弟四人各自娶妻生子,都聚在老父門下,妯娌之間難免不和,年邁的父親蒲架看到實在難以維持,便主持分了家。可是蒲松齡的哥哥、弟弟都分得了新屋正房;有廚房有臥室。而蒲松齡僅分得農場老屋三間,四周空空蕩蕩,沒有近鄰。野風一吹,樹叢簌簌,蓬蒿沙沙,很有些嚇人。

劉氏扶摸着腹中躁動的嬰兒,又緊緊摟住兒子。想用這母愛驅除這黑夜帶給兒子和未出世孩子的恐懼。

忽然,門外傳來一陣陣的雞叫豬嚎。蒲松齡一驚,儘管他已經寫了一些鬼怪狐仙的傳奇小說,不過,此時他倒有幾分害怕。稍微遲疑了一下,他迅即提起牆角的頂門槓衝到院子裡。原來,是一隻餓急了的老狼來偷小雞。三隻小雞被狼追得四下逃竄,圈裡的小豬也嚇得東奔西突。蒲松齡使出渾身的力氣才把木槓投向老狼,狼哼叫着掉轉身奔向了荒野。

蒲松齡癡癡地望着狼消失的方向,似乎有了什麼靈感,猛地回到屋中提筆唰唰地寫了起來。不知怎的,他已經迷上了寫異事志神怪。他越來越喜歡文藝,喜歡人民羣衆中流行的通俗俚曲,不僅喜歡聽,喜歡看,而且自己還能度曲,又善詩詞。他的好友張篤慶曾經寫了一首詩,規勸他把心思聚攏回來,一心研讀經書習作策論和八股文以應付歲試、鄉試,不要再寫那些神妖鬼怪之類粗俗的東西了。蒲松齡卻不這樣看;他19歲初應童子試,獲得了縣、府、道三級第一名,可是後來鄉試卻一再受挫,絕不是他喜好民間文藝所致。所以他一直執著地堅持志怪傳奇小說的寫作。

生活的窘迫,使蒲松齡不得不歲歲遊學。終於在康熙九年(1670年)秋(也就是分家的第5個年頭,此時他已有二男一女),他接到了同邑友人、寶應知縣孫蕙的聘書,於是,他來到寶應,做了孫蕙的幕賓。

孫蕙念同鄉可作親信、幫手,蒲松齡又工詩文,生計困難,所以象朋友似的待他,並不拿他當外人。

這一天,蒲松齡、孫蕙二人正在舟中對酌、唱和,忽然手下來報,由於運河淤泥太厚,漕運受到影響,河務大員嚴令限期挖掘疏通河道。孫蕙聽罷,將酒杯重重一摔,氣憤地說:“我寶應縣,地狹民敝,連年水患,田園漂沒,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我爲一縣父母,怎忍心驅迫民衆?”蒲松齡敬重地點了點頭。

這一下可惹惱了河務大員,一個小小的七品官,竟然不把他放在眼裡。於是他羅列了一些罪名,上疏彈劾孫蕙。寶應縣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都爲知縣鳴不平。自孫蕙來到寶應,體恤民苦,爲民請賑,革除舊有的各種名目的雜捐,深得民心。這一次,百姓決意護主。大家自動地聚集河上,奮力苦幹,僅用6天,數十里的長河就疏通了。這件事對蒲松齡的影響不小,重又燃起他步入仕途的雄心。在幫助孫蕙處理文牘之餘,他堅持寫詩,身所經歷,都成爲筆下所詠,並仍然對狐鬼故事抱有濃厚的興趣。也時常和孫蕙談起科舉之事,孫蕙理解鄉友的苦衷,所以,蒲松齡一年後返鄉,孫蕙寫了一封長長的推薦信,希望能在考試中助他一臂之力。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在返鄉後的第二年,他又參加了鄉試,並呈上了孫蕙的推薦書。但是這一次又沒有成功,推薦書也沒起作用,他痛苦已極,家中境況越來越壞,又加上大旱,妻子又生下了一個男孩,生活更加窮困艱窘。

六月的天氣,驕陽似火。蒲松齡家中無米,只能煮一點麥粥,不待粥涼,大兒子便狼吞虎嚥,呼嚕呼嚕地喝起來,二兒子還沒有多少力氣,只能大呼小叫地爭嚷要吃,小兒子剛剛學步,也餓得翻盆倒碗,女兒望着父母愁苦的臉色,不知該怎麼辦。蒲松齡心裡更加難過,身爲五尺男兒,竟養活不了一家老小!

爲了家庭的生活,他只好到大戶人家去做塾師了。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673—1675年)蒲松齡在本邑半泉鄉王家坐館,任塾師。王家是淄川名門大族。在王氏兄弟中,王觀正與蒲松齡最相投,又同是科舉失意者,所以兩人交情甚厚。蒲松齡家母病逝,無以營葬,王觀正慷慨解囊相助。

從王家撤館後,蒲松齡又到罷職歸田的翰林院檢討唐夢賚家做了西賓,唐夢賚很器重他。最令蒲松齡感動不已的是唐夢賚對他寫鬼狐神怪,創作《聊齋志異》大加褒獎,並在幾年後,爲《聊齋志異》寫了序言。

康熙十七年(1678年),蒲松齡鄉試又名落孫山。這一年,他到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館。高家也是當地的名門大族。高珩對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也極感興趣,在康熙十八年春,《聊齋志異》初次結成集子時,高珩也寫了一篇序,闡述誌異的特點和功用,以相推獎。這些都無疑是一種鼓勵,對蒲松齡來說也是很大的動力。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齡又到了淄川西鄙西鋪村的畢家坐館。畢家也是名門望族,館東畢際有請蒲松齡來家教幾個孫子讀書,也把他當作清談的伴友,文字的代筆,應酬的替身。蒲松齡才華出衆,措詞得體,文筆優美,談吐風雅,給畢家增色不少。

畢際有也比較開明,蒲松齡來到畢家後,仍然利用授業之餘寫狐鬼小說,畢際有對此不但不反感,反而也興致勃勃,還爲他提供了不少創作素材,蒲松齡很感動。在當時,讀經、研經,準備科考才被認爲是讀書人的正經事,而寫鬼狐小說常被世人視爲邪道。即使是自己敬重的孫蕙也曾寫信勸他集中精力治舉業,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寫狐鬼小說上。

蒲松齡還算幸運,作館的幾家,基本上都不歧視小說家,不加干涉,所以他才得以執著寫作。畢際有更令他所敬,二人時常談詩論文說聊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當時非常有名望的大詩人王士禎來到畢家,畢王兩家世代聯姻,畢際有的夫人是王土禎的從姑母。蒲松齡有機會作陪,能這麼幸運地見到王士禎,蒲松齡非常高興,二人談詩論文,很投機。王士禎看過蒲松齡的部分《聊齋志異》手稿,誠心誠意地稱譽了一番,這使他非常激動。能得到有名望的大詩人的公開表揚稱讚,也算是他的心血沒有白費,他的辛苦創作即將得到社會承認。他一生與王士禎僅見了這一次面,但卻結成了文友,有書刻成,互相寄贈。王士禎後來讀完《聊齋志異》,還作了評點,寫了一首爲後世廣爲傳誦的詩:

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柵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

此後,蒲松齡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地創作,他的名聲連同他的《聊齋志異》在沒有最後完成的時候,就已遠揚,廣爲社會所知了。

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4章 三皇世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
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4章 三皇世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章 倉頡造字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93章 焚書坑儒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6章 紂王暴政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