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

李悝,魏國人,大約生於公元前455年,死於公元前895年。他是戰國初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魏文侯時曾任過北地守,後來任魏相。

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後,魏國的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到公元前403年正式成爲諸侯國,確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爲了鞏固這個新政權,就必須在政治經濟上進行改革。於是魏文侯便用李悝爲相,進行變法。其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政治方面:李悝實行“奪淫民之祿以來(徠)四方之士。”即廢除世卿世祿制的殘餘。所謂“淫民。是指其父有功,其子無功而繼承了其父的封爵和俸祿,享受貴族的特權而作威作福的人。剝奪“淫民”的俸祿,用來招徠各地的新興地主階級人士。李悝又實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政治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人士按其功勞大小,封以新爵和給予俸祿;按其才能大小,分派職位,實行嚴格的賞罰制度。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建立新的封建制的等級制度。

經濟方面:李悝推行“盡地力”和“平糴”(敵,買糧食)法的經濟政策,以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

李悝認爲,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田百畝,每年所收穫的糧食,除去交納租稅、留足口糧,支付各種費用之後,剩餘部分就連添製衣服都有一定困難。如果遇上疾病、辦喪事之類的倒黴事情,或者國家增加苛捐雜稅,就更沒有辦法了。如何解決呢?李悝認爲只有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增加產量纔是出路。他以爲在百里見方的地區內,有土地九萬頃,如果農民精耕細作以“盡地力”,則每畝可增產三鬥糧食。相反,每畝減產三鬥。這樣一增一減,全國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另一方面,李俚爲了把農民牢牢地束縛於土地上,以保證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他主張由國家實行“平糴”法:豐收之年國家按平時的糧價多收購糧食,歉收或災年國家仍按平時的糧價出售糧食。這樣一來,可以“取有餘以補不足”,雖然遇到災荒之年,糧價不會擡高,人民生活得到保證,不致因飢餓而逃散。李悝的辦法,行之有效,使魏國很快就富強起來了。

法治方面:爲了適應魏國封建經濟的日益發展的要求,確保新興地主階級已經取得的政治經濟特權,李悝蒐集整理了春秋末期以來各國新興地主階級的立法,著《法經》六篇。他以爲“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即是說,封建統治者的政事,最緊要的莫過於防止和懲辦“盜賊”,保證地主階級的財產不被侵犯;封建的政治、法律、道德不受破壞和人身免遭危害。所以他把《盜法》,《賊法》兩篇放在《法經》的開頭。接着是《囚法》和《捕法》兩篇,講如何懲辦“盜賊”。第五篇《雜法》,講對盜竊兵符、官印、議論國家法令等破壞封建社會秩序和制度的行爲如何懲辦。最後一篇《具法》,講懲罰執行的具體規定。從《法經〉內容可以清楚看出,它充分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其打擊的鋒芒主要是指向農民階級。這說明它是維護地主階級專政的工具。它用法律的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來,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爲秦漢以後封建法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63章 美女西施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9章 大禹治水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
第63章 美女西施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9章 大禹治水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章 倉頡造字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74章 奇貨可居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