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見於《戰國策·趙策四》及《史記·趙世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羣星燦爛、人才輩出的時代。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研究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掌握富國強兵的道理,以便他們能夠遊說君王,取得高位,實現他們的主張。因此,他們把前人遊說君王的言論彙集成冊,做爲學習和模仿的借鑑,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戰國策》。

現在傳世的《戰國策》一書,是西漢人劉向把流傳下來的《戰國策》重新加以編纂而成。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西漢帛書。其中有一部帛書,文字約半數與今本《戰國策》相同,經過整理後出版,名爲《戰國縱橫家書》,其中也有《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這個故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事情發生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65年)的趙孝成王元年。當時,趙王才即位,他的母親趙太后當權。秦國利用趙國內政外交都比較困難的機會,乘機向趙國大舉進攻。當時趙國力量較弱,只得向齊國求救。可是齊國一定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作人質,才肯出兵爲他們解圍。

趙太后非常喜愛自己的小兒子長安君,捨不得讓他遠離自己去齊國做人質,因此不肯答應齊國提出的這個條件。大臣們看到秦國的攻勢愈來愈猛,齊國也不來救兵,一個個很着急。因此極力建議趙太后答應條件。大臣們的強請,惹惱了趙太后,她下命令說,“誰敢再提起要長安君作人質這件事,我就吐他一臉唾沫,”大臣們嚇得再也不敢上前了。

就在這氣氛十分緊張的時候,左師(官名)觸龍請求見太后。太后以爲他又是爲這件事而來,怒氣衝衝地等着這個不識時務的老頭子。觸龍進去後,緩緩地邁着恭敬的步子,走到太后前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走快了不行,所以許久沒來給您請安。雖然我自己原諒自己,但我總擔心着您的身體情況,所以我掙扎着病體,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平時走路不多,全靠坐車行動。”觸龍問,“這樣下去,飲食就要減少了吧?”太后回答說:“我胃口不好,全靠吃點粥過日子。”觸龍接着說:“我的食慾也不旺。但每天強使自己散三、四里路的步以後,就稍微比原來多吃一些,身體也就好一些。”太后說:“象你那樣,我可做不到!”經過這一陣子寒暄,太后的怒氣消了一些,氣氛慢慢緩和下來。

於是觸龍向趙太后請求說,“我的小兒子舒祺,很不成器。可是我年紀衰老了,比較偏愛他。在我入土以前,不怕冒犯天威,希望您給他安排個好差使:讓他當一名衛士,保衛王宮。”太后回答說:“好吧!”接着,觸龍把話題一轉,就轉到究竟是男人愛小兒子,還是女人愛小兒子這些家常上來了。太后笑着說:“還是女人愛小兒子比男人更厲害些!”觸龍反駁說:“這不見得吧!我看您愛女兒燕後,就勝過愛長安君,”太后爭辯說:“你錯了,不象愛長安君那麼厲害!”觸龍接着說:“父母疼愛孩子,就要爲他們的長遠打算。燕後出嫁時,她上了車,您還要拉着她的手哭,想她嫁到遠方去,心裡捨不得,覺得難過。車走了以後,您還是總惦記着她,祭祀的時候,您還總要爲她祈禱:‘千萬保佑她別出什麼錯,以免被退回來。’您這不正是從長遠考慮,希望燕後能生子育孫,永遠能在燕國相繼爲王麼?”太后一聽,覺得很有道理,連忙說:“可不是嘛!”觸龍又說:“三世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的,今天還有人繼承侯位麼?”趙太后想了想說;“沒有了。”觸龍又問:“不光趙國,別國還有這種人嗎?”太后算了算,說:“也沒有什麼人了。”觸龍接着說:“是不是國君的子孫就一定沒有好下場呢?不是的。主要是因爲這些人地位雖高卻沒有什麼功勞,俸祿優厚卻又沒做出什麼業績,而權力又太大了。和這個道理一樣,現在您一味提高長安君的地位,賞賜給他肥沃的土地,加重他的權力。但您卻沒想到趁着現在讓他爲國多立功勞。一旦您去世了,長安君能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因此,我才說您爲長安君打算的太近了,爲他的今後還不如爲燕後安排得長遠些。”

經過觸龍這麼一講,趙太后想開了,說:“你說的對呀,任憑你讓他去做事情吧!”隨後,趙國準備好了一百輛車子,帶着禮物,把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齊國立刻出兵給趙國解了圍。

趙國有一個著名賢人叫子義的聽說了這件事,說道:“國君的後代,和國君是親骨肉的關係,還不能只靠着沒有功勞而取得的高位,沒有勞績而取得的優厚俸祿來保持住他們的財產和權力,更何況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呢?”

這個故事說明了在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初期,統治階級內部不斷進行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就是這個意思。一些統治者,把他們的子女派往別的國家或讓他們參加一些政治活動,爲的是使他們得到鍛鍊,加強與鄰國統治階級的聯繫,從而提高他們的威望和權力,以取得本國地主階級的信任,保持住他們的統治地位。

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94章 張良學藝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6章 精衛填海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
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章 倉頡造字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94章 張良學藝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6章 精衛填海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