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范蠡三遷

越滅吳以後,勾踐循夫差故轍北進,大會諸侯于徐(今山東滕縣),一時號稱霸主。勾踐的霸業,與范蠡、文種的出謀獻策,深思熟慮,刻苦操勞,齊心協力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徐州會盟以後,范蠡擔任了最高軍事指揮官的職務。班師回國的時候,范蠡覺得自己的名聲太大,地位太高,不宜久留,於是,向勾踐寫了一份辭職報告。報告中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個道理:君主有憂愁患難的時候,臣應當儘自己的力量爲君主解憂!君主蒙受恥辱的時候,臣應當以身殉國。當年主公在會稽蒙受恥辱,我沒有殉國的原因,是爲了滅吳復仇。今天,目的既然達到了,我請求接受當年在會稽時應遭到的懲罰。”勾踐爲了寬慰他,首先向他發誓:“如果今後你有什麼過失而我不替你掩藏,你有功績而不予以表揚,我將來就拋屍異地而不能死在自己的國家裡。”接着又安撫他說:“回去以後,我把越國分一半給你。”勾踐怕他硬要走,最後又對他進行威脅說:“你如果不聽我的話,我就把你殺了。”范蠡說:“你是按你獨斷的權力行事,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決定。”晚上,范蠡收拾了一些小巧值錢的珠寶,帶上幾個親信,坐上一條小船,不辭而別。以後再也沒有回來。

范蠡乘船經五湖(今太湖)入海,到達齊國。到齊定居以後,派人送了一封信給文種。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年輕時就是好朋友。他們的認識還有一個故事呢!當年,文種擔任楚國宛邑(河南南陽)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聽說范蠡爲人行事,毫無拘束,不尊重本地習俗,好像是瘋瘋癲癲的。文種派了一個小官員去看望他,那官員回來說:“這個人是瘋子。”文種笑了笑,說:“我聽說凡是有才德而能幹的人,他的行爲與衆不同,必然會要受到人們的譏諷,說他是裝瘋賣傻。而這種人往往有獨特的見解,看問題比較透徹,一般人不瞭解他,因此,會要遭到一些不公正的議論。”於是,文種駕了車親自去看望他。到了范蠡住的地方三戶,那是一個小村莊,村裡的人都出來迎接,而范蠡卻蹲在一個狗洞後面仿着狗聲對他狂叫。跟隨文種來的官員恐怕文種面子上過不去,就要人把衣服提起一點把那個狗洞遮了。文種說:“不要遮。我聽說狗看見人才叫。我今天到這裡,覺得氣氛與別地不一樣,有一種清新之感。我是尋訪優秀人才到這裡來的,有人對着我做狗叫,那就是說,他把我當作人看待,是尊重我。”於是下車去見范蠡,但范蠡不見,走開了。過了幾天,范蠡突然對他的哥哥嫂嫂說:“今天我有客來,請你借一套好點的衣服和一頂帽子給我。”哥嫂以爲他又在發瘋,平時從來沒有看見過他有什麼客人來,而且今天來的還是這樣的貴客,要穿戴整齊去接見,哥嫂雖然懷疑,但還是借給他了。不久,果然文種又駕車而來,直抵范蠡家門。范蠡迎人,兩人一見如故,高談闊論,激動的時候,鼓掌而笑,旁邊圍觀的人驚奇地靜靜地聽着。他們兩人後來都到了越國,在勾踐手下共事的幾十年中,互相幫助,互相支持,感情更爲融洽。范蠡雖然離開了,但還是關心他。范蠡在給他的信中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夠共安樂,你爲什麼還不離開呢?”文種看到信以後,內心很矛盾。他既捨不得相國這樣高官厚祿的地位,又覺得勾踐對他這樣功高望重的老臣不會有什麼猜忌。但范蠡的警告也不無道理,於是,他忐忑不安,幾天託病沒有上朝。過去對文種有意見的人趁此機會在勾踐面前說他的壞話,誣告他準備發動叛亂。勾踐在報了會稽之仇,又完成了霸業以後,就已開始妒忌和畏懼文種的才能,聽了這些,正有詞可借,便賜給文種一把利劍,並附上一個紙條。文種接過劍,把紙條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着,“你教我報會稽之仇必須採用七種策略,我只用了其中三種,就把吳國滅了,還有四種你掌握着,請你用那四種策略到地下去爲我的父王先輩效勞吧!”文種長嘆一聲,說:“我後悔沒有聽范蠡的話。”於是,引劍自殺。

范蠡到齊以後,改名換姓,自稱鴟(癡)夷子皮,在海邊開荒種地。全家勤勞刻苦,齊心協力,經營着這份產業,沒有幾年,資財聚積了幾十萬,成爲當地有名的鉅富。齊君聽到他很有能力,就任命他爲相,負責全國的行政事務工作。范蠡很有感慨地說:“我在家從事生產而能夠積攢幾十萬的資財,做官能夠到上卿將相這樣高的位置,我本來是一個平民老百姓,這個成就算是達到頂點了。長期處在優越的地位,享受崇高的榮譽,受到熱情的稱讚,這對自己並沒有好處。”於是,他把相印交還給齊君,把自己的資財全部分給好友和村裡人,只帶了少量貴重的珍寶,和家裡人一道,默默地走了,走向又一個陌生的地方。

范蠡到陶(今山東定陶北)停了下來。這地方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位置適中,客商雲集,店鋪鱗次櫛比,十分繁榮。范蠡認爲在這裡可以謀生,於是,又改名換姓,自稱陶朱公,定居下來。范蠡父子在這裡除了耕田種地、飼養牲畜以外,還從事商業活動。由於他能準確地掌握市場動態和物資信息,又採取薄利多銷的辦法,一般只取十分之一的利潤,所以買賣非常順手。沒有幾年的時間,他又積累了億萬的家財,成爲天下鉅富。所以後來人們就把“陶朱公”作爲富翁的代名詞了。

朱公在陶的時候,生了第三個兒子。這個兒子是在這樣富裕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有一年,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因爲殺人被關押在楚國。朱公說:“殺人償命,這是應該的。但是我聽說過,富裕人家的兒子是不應該當衆處死的。”朱公要第三個兒子到楚國去活動,進行營救。他拿出幾千兩黃金,裝在褐色的用具中,用一輛牛車載着,以掩入耳目。在準備動身的時候,大兒子堅決請求父親讓他去執行這個任務。朱公不同意。這個大兒子說:“長子是管理家庭事務的。現在弟弟犯了罪,不要我去而要幼弟去,爸爸一定是認爲我沒有用。”說完,就要自殺。他媽媽急得沒有主張,對朱公說:“派老三去未必就有把握能救他的哥哥,而當前,白白又要先死一個老大,你看怎麼辦纔好呢?”朱公不得已,只好改派老大去。起程的時候,朱公寫了封信給在楚國的老朋友莊生,拜託他從中斡旋。他要老大到楚國以後,先去拜訪莊生,並且一再叮囑:“你把錢放在莊生那裡,聽他去使用,千萬不要過問。”老大動身的時候,私下又帶了幾百兩金子準備去作其他開銷。

到了楚國,找到莊生。莊生的家在楚都近郊,門前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景象,一看就知道他的家境很貧寒。朱公的長子見了莊生,遞交了朱公的信,把帶來的錢全部交給了他。莊生看完信,說:“你馬上回去,不要再留在這裡了,以後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去打聽是什麼原因。”朱公的老大離開了莊生的家,但他沒有回去,卻住在另一個地方,把自己私下帶來的幾百兩黃金,分送給楚國的一些掌權有勢的官員,想從另一渠道進行營救活動。莊生雖然貧窮,而且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但是,由於他廉潔、耿直而全國聞名,上自楚王、貴族、官員,下至一般平民,都像對待老師那樣尊敬他。當朱公送那麼多黃金給他的時候,他並沒有意思接受這筆活動經費,他準備把事情辦好以後全部退還,以表明自己對朋友是忠實的。所以當朱公的兒子把黃金送來以後,莊生就對妻子說:“這是範公的錢,以後要退還給他的,不能挪用。”但是,朱公的兒子不瞭解莊生的這番心意,以爲他會趁機撈一把;再看到他那低微的地位,認爲不可能去進行什麼活動,即使進行活動也不可能有什麼成效。

一天,莊生利用一個尋常的機會進見了楚王,對楚王說:“我最近觀天象,看見有顆星移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這預示着楚國將有災禍發生。”楚王平素很相信莊生,忙問:“那怎麼辦呢?能夠防止嗎?”莊生說:“只有對人民重施恩德,感動了上帝,纔可避免。”楚王說:“好!我按照你的意見做。”於是,楚王派使者把錢庫都封了,加強對這些地方的防範。楚王的這一措施,使一些官員吃了一驚,他們告訴朱公的長子:“楚王即將大赦了。”“何以見得呢?”朱公長子問。那些官員說:“楚王在大赦之前,常常是先封錢庫,加強對這些重要地方的防範,因爲恐怕有人知道將要大赦了,就趁機去偷錢,反正偷了錢以後,馬上就大赦,不會判刑。昨天晚上,楚王派人封了錢庫,這說明楚王就會要大赦天下了。”朱公的長子以爲即將大赦,弟弟當然一定可以平安出來,那麼幾千兩黃金放在莊生那裡不是白白地送給他了嗎?他又並沒有幫一點忙。想到這裡,覺得這筆錢花得太冤枉了,也太便宜了莊生,於是,決定去把它要回來。他來到莊生家裡,莊生一見,大吃一驚,忙問:“你爲什麼還沒有離開這裡?”他說:“我是爲營救弟弟而來到這裡,弟弟沒有出來我怎麼能夠走呢?今天聽說楚王即將大赦,我弟弟自然也會得到赦免,所以特來告訴你,也是來向你告別的。”莊生一聽,知道他的來意,便說:“金子放在我的住房裡,一點也沒有動,你自己去拿吧!”朱公的長子也不客氣,進房把金子全部拿去了,心裡非常高興,慶幸既救了弟弟,又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莊生深深感到受了這個吝嗇的年輕人的侮辱和作弄,很氣憤,便立即去見楚王,對楚王說:“我前次講了天象的事,你說將對人民採取寬厚政策,讓人民得到你的恩惠,以取得上帝的諒解和保佑。今天我外出的時候,聽到路上有人議論,他們說,陶那地方有個富翁,叫朱公,他的兒子殺了人被關在楚國,他家裡拿了很多錢來賄賂了王的左右親信,所以王並不是愛惜楚國人民而實行大赦的,而是因爲朱公兒子的緣故。”楚王聽了,感到氣憤,說:“我雖然平時對人民關心不夠,怎麼會因爲朱公兒子的緣故而纔對人民施予恩惠呢?”立即下令對朱公的兒子判罪,處以死刑,第二天,才發佈大赦令。朱公的長子最後帶着他弟弟的屍體回去了。

回到家裡,他的媽媽放聲大哭,鄰居們也來表示哀悼,惟獨朱公一個人笑。他說:“我早就知道他去必然會促使老二被殺。他並不是不愛他的弟弟,而是把錢看得太重了。他從小和我在一起,看到我當時窮困的情況,深刻體會到要掙錢來維持生活是不容易的。因此,他非常珍惜錢財。至於老三,他出生時,我已經是富翁了。他生長在優裕的環境中,坐的是豪華舒適而堅固的車子,騎的是高頭駿馬,每天只是打獵釣魚,遊山玩水,根本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所以他對錢財看得很隨便,揮金如土,從不吝惜。開始我打算派老三去,就是這個原因。這一點,老大做不到,所以終於使老二被殺,這是必然的,不必傷心了。這一向我日日夜夜在等待老二的屍體回來。”真是知子莫若父。

范蠡,原來不過是楚國宛邑三戶村的一個平民,入越以後,協助越王勾踐勵精圖治,雪會稽之恥,建立霸業,官至上將軍。從越入齊,改名換姓,在海邊耕田種地,攢積了幾十萬家財,還被齊君任命爲相。他還相印,散家財,從齊到陶,又改名換姓,主要從事商業活動,不久,又成爲億萬富翁。每次,他都是白手起家而聞名於天下。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於他能夠刻苦自勵,創造條件,把握時機,利用形勢,而又不貪圖功名富貴的結果。

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
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4章 張良學藝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