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出身於書香門第,其父蘇洵和其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父子三人都屬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稱“三蘇”。

蘇軾的母親程氏,賢惠多才。蘇軾從小就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弟弟蘇轍一起誦習詩文,博覽經史。少年時的蘇軾才華過人,十來歲就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這樣的警句。

年輕時蘇軾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隨物賦形,灑灑洋洋。嘉祜二年(1057年),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對蘇軾的文章給予高度的評價,“驚喜以爲異人”,蘇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廣爲傳播。此後蘇軾歷任風翔府推官、開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王安石變法遭到了以司馬光爲首的守舊大臣的激烈反對。蘇軾雖然不像守舊派那樣以爲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體問題上與王安石產生分歧,對變法做了全面批評。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以及《再上皇帝書》和《擬進士對御試策》,抨擊新黨求治太急,並借試進士策之機譏諷時政。因此,蘇軾被貶爲杭州通判,以後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豁達的蘇軾對匆匆人生早已看透,對於宦海浮沉,他寵辱不驚,瀟灑看待。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華的鋪張,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在任上,蘇軾嫉惡如仇,同情民間疾苦,民衆由此得享太平。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一片赤誠寫《湖州謝表》,忠告神宗要親賢臣、遠小人,但是就是這種忠直之言也使他捲入了一場排斥和打擊異己的文禍之中。蘇軾被御史臺(又稱“烏臺”)誣陷爲大不敬而被捕入獄,後經多方營救才免於一死,被貶爲州團練副使,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貶官黃州五年,蘇軾在文學史上獲得了極大豐收。他以如椽之筆,把自己憂鬱與放達、人世與脫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於詩文,寫下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哲宗繼位後,舊黨上臺,蘇軾被重新起用,一直升至翰林學士。但是耿直的蘇軾認爲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又一次開罪了舊黨。

蘇軾歷朝都在唱反調,既得罪新黨,也疏遠了舊黨,結果被排擠和打擊。蘇軾只得連上章疏,請求外放,終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

第二次任官杭州的蘇軾率領軍民修水利、掘水井,改善人民生活,他還治理西湖,將清理出的湖底淤泥築成西湖岸邊的長堤,植柳其上,後人稱爲“蘇堤”。

此後,蘇軾宦海浮沉,出京入京,十分頻繁。舊黨當權,他轉任穎州、揚州;新黨上臺,他爲官英州、惠州,最後被貶到海南島儋耳。蘇軾遭到新舊兩黨排擠,但他達觀高雅,並不爲之屈服。蘇軾貶官嶺南整七年,終獲准北歸,不幸在途中染病逝於常州,享年65歲。

蘇軾一生,飽經磨難而其心不改,鍾愛百姓且濤文豐富。他爲後人留下詩作數千百,詞作三百餘,散文近千篇,皆吐屬不凡,堪稱絕妙。他還工書、善畫,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四大家”。一代文豪蘇軾以其卓絕千古的詩、詞、散文、書法成就,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必將百世留芳。

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6章 屈原沉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0章 周公輔成王
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86章 屈原沉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章 大禹治水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0章 周公輔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