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

人們往往用“紙土談兵”這個典故來形容那些誇誇其談而又理論不聯繫實際的人,那麼,這個典故是從哪裡來的呢?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個軍事空談家,名叫趙括。他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奢機智善戰,曾於公元前270年,大破秦軍於閼與(今河北省武安縣西),使秦國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挫折,爲趙國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封他爲馬服君。趙括自少年時代起,就熟讀兵書,善談兵法,連他的父親也駁不倒他,自認爲天下無敵。然而他的父親卻不認爲他具有真正的軍事指揮才能。趙括的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他說:“戰爭是關係着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以極爲嚴肅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括卻把它看得輕而易舉,這就一定要壞事!”

當時正處在列國兼併劇烈的時期,秦國勢力最大。秦在打敗了南方的勁敵楚國之後,將戰爭的重點轉向北方。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陽縣),把韓國的上黨郡完全和本土隔絕,韓國大爲驚慌,最後決定請求趙國發兵取上黨十七縣,以抵制秦國。趙國派遣以勇氣聞名於諸侯的大將廉頗,帶大軍駐守長平,秦國也派大軍向長平進攻。

面對強大的秦軍,廉頗築壁壘堅守,採取防禦政策。秦軍屢次挑戰,趙軍都按兵不動。兩軍在長平相持三年,不分勝負。於是秦國採用反間計,派間諜攜帶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並散佈流言說:“秦國最怕由馬服君的兒子趙括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而且他快要投降了。”這時趙惠文王已死,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立。昏憒的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政策早已不滿,又聽信了流言,於是馬上撤換廉頗,以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代替他的職位。

當時,趙奢早已死去。趙括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急忙去對趙王說:“請大王不要用括作將軍,括的品質和他的父親完全不同。他的父親作將軍時,很得軍心,大家都擁護他,大王所賞賜的物品,他都分給部下同享,一旦接受命令,就一心爲公,不再過問家事。而今,括做了將軍,馬上變得趾高氣揚,盛氣凌人,自以爲了不起,兩隻眼睛盡往上瞧,對部下毫不關心,沒有人敢接近他。大王所賞賜的金帛,他全都搬到家裡,並乘有利可圖的時機,購買田宅,一心謀求個人的私利。這種作風和他的父親相比,哪裡有半點相似之處,希望不要用他,以免耽誤國家大事。”趙王回答說:“我的主意已定,不再改變了。”趙括的母親又說:“既然如此,將來括若是有了不稱職的地方,請不要連我一同問罪。”趙王允許了。

於是趙括走馬上任,一到長平,就把廉頗原來的決定全部改變,將官全部調換,大舉出兵進攻秦軍。

這時,秦王見趙王中計,暗自高興,密派能征善戰的白起爲上將軍。白起先在正面佯敗後退,另外又佈置了兩支奇兵,迂迴抄襲趙軍後路。趙括不知是計,乘勝追擊,直攻到秦軍的壁壘之下。秦軍堅守陣地,趙軍不能攻入這時秦軍的一支奇兵二萬五千人已經斷了趙軍的後路,把趙軍切爲兩段,使其前後不能呼應。另一支奇兵五千人直搗趙軍的壁壘,使趙軍失去了根據地。秦軍又出輕兵進攻趙軍,趙軍屢戰屢敗,只得臨時築壁固守,以待援軍。秦昭王聽說趙軍糧道已斷,親自往河北征發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往長平,阻絕趙國的救兵和糧餉。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日,飢餓的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分兵四隊,輪番反攻不能突圍。最後,他親自率精兵搏戰,被秦軍射死。趙軍失去主將,軍心大亂,四十多萬趙軍投降秦國。白起怕投降的趙兵尋機造反,僅把戰俘中年幼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其餘的全部活埋。

趙括只知道背誦兵書上的教條,空談軍事理論,而毫無實踐經驗,不懂隨機應變,結果長平一役就斷送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使趙國元氣大傷。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歷史教訓啊!

從此,人們把那些空談理論教條,不注重實踐經驗的惡劣作風斥爲“紙上談兵”。

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章 倉頡造字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章 精衛填海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章 堯舜讓位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3章 倉頡造字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
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章 倉頡造字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章 國人暴動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章 精衛填海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章 堯舜讓位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3章 倉頡造字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