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

李淵佔領長安的同時,各地起義軍也不斷髮展壯大。除了瓦崗軍之外,主要的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不斷在各地打擊隋軍。殘暴荒淫的隋煬帝自己知道末日來到,索性躲到江都,每天和皇后、妃子喝酒作樂,醉得昏昏沉沉。

他不願聽到失敗的消息,但是心裡到底發慌,對蕭皇后說:“聽說外面有不少人想算計我,且別管他,還是快快活活喝酒吧。”

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鏡子,呆呆地照了半晌,說:“好頭顱,不知道誰來砍它呢!”

隋煬帝擔心的日子終於到來了。他身邊的一批禁衛軍兵士,多數是關中地區的人。他們眼看跟着隋煬帝沒有生路,都想開小差回家。將軍宇文化及利用兵士想回家的心理,發動兵變。宇文化及帶領兵士,攻進行宮,派人把隋煬帝監視起來。

隋煬帝對監視的官員說:“我犯的什麼罪?”

官員說:“你發動戰爭,窮奢極侈;相信奸邪,拒絕忠告;使男子死在戰場,婦女兒童走上絕路,百姓流離失所,你還說沒罪嗎?”

隋煬帝說:“我確實對不起百姓,但是你們這些人也跟着我享受富貴,沒對不起你們。今天這樣做,是誰帶的頭?”

官員說:“全國的人都恨透你這昏君,哪兒是一個人帶的頭!

隋煬帝這才無話可說,他自己解下巾帶交給官員。這個作惡多端的統治者就這樣被勒死了。統治中國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宣告滅亡。

隋煬帝死後,東都洛陽還在隋朝的東都留守楊侗(煬帝的孫子)和大臣王世充手裡。王世充把楊侗立爲皇帝,繼續打着隋朝的旗號,對抗起義軍。

東都周圍本來是瓦崗起義軍活動的地區,李密曾經多次打敗隋軍,但是因爲李密驕傲自滿,跟將領們互相猜忌,在跟北上的宇文化及人馬打了一仗之後,力量漸漸削弱。王世充看準李密的弱點,發起一次襲擊,打垮了李密大軍。李密帶着殘兵敗將,逃到長安去投靠唐朝了。

王世充趕跑了李密,自以爲力量強大,把楊侗廢了,自立爲帝,國號叫鄭。

這時候,唐軍已經削平了西北的幾個豪強割據勢力,穩定了後方。公元620年,唐高祖派李世民統率大軍進攻東都。李世民大軍一出關,河南許多州縣紛紛投降,很快就把東都包圍起來。

李世民不但善於打仗,而且善於用人。他從原瓦崗軍和別的割據勢力的降將中,收留了一批人,象有名的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尉遲是姓,尉音yù),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李世民親自帶了五百騎兵在陣地上巡視,被王世充發現,發動一萬多步兵騎兵突然圍上來,鄭軍大將單雄信衝到李世民身邊,用長矛直刺過來。李世民後面的尉遲敬德飛馬趕上,大喝一聲,把單雄信刺下馬來。尉遲敬德保護李世民突出包圍,兩個人又帶着騎兵轉過身在鄭軍陣地來回衝殺,嚇得鄭兵不敢阻擋。接着,後面的唐軍源源不絕地上來,把鄭軍打得一敗塗地。

從這年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唐軍把東都越圍越緊,日夜不停地攻城。王世充在城裡嚴密防守,不斷用石炮、弩箭襲擊城外唐軍。日子一久,唐軍將士也感到疲勞,有人向李世民建議暫時停止進攻,回長安休整後再打。

李世民說:“現在四周各州都已經投降,洛陽成了一座孤城,遲早可以攻下,怎麼能半途停下來。”接着就向將士發出命令說:“不攻下東都,決不退兵。”

王世充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派人偷偷地出城,趕到河北向竇建德求救。

竇建德領導的起義軍是河北一支強大的力量。王世充自稱鄭帝以後,竇建德也自稱皇帝,國號叫夏,攻佔了唐軍許多土地。他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一面帶領三十萬人馬,水陸並進,援救東都;一面派出使者給李世民送去一封信,要李世民退回關中。

唐軍許多將領都被夏軍的強大兵力嚇得害怕了,主張暫時離開東都。但是有人認爲王世充兵力還很強,缺少的是糧食。如果讓竇建德跟王世充兩軍會合,用河北的糧食接濟東都,那末勝利就沒有希望了。所以,一定要把南下的竇建德大軍堵住。

李世民接受了這個意見,把李元吉留在東都繼續圍攻王世充,自己帶三千多精兵北上,扼守武牢關(就是虎牢關,在今河南榮陽汜水鎮)。

竇建德大軍到了武牢關,被唐兵攔住,夏軍發起幾次進攻都沒成功,李世民卻派輕騎兵抄小路,把夏軍的糧道切斷了。

竇建德認爲自己兵力強大,,不怕攻不下武牢關。他拒絕了他部下和妻子的勸阻,命令全軍出動,擺開陣勢,鼓譟着衝了過來。

李世民上高地觀察了夏軍的陣勢,說:“竇建德沒有遇到過強大的敵手,從他的陣勢,就可以看出他驕傲輕敵。我們只要按兵不動,等待他們兵士疲勞的時候,一舉出擊,一定能打敗他們。”

夏軍兵士擺開陣勢,準備交鋒。但是,從早上到中午,還沒有見唐軍出來交戰,兵士們又疲勞,又飢餓,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到河灘上舀水喝。李世民一見時機已到,就命令將士渡過汜水,直衝竇建德大營。

竇建德正和他的將帥在大營聚會,聽到唐軍騎兵突然衝來,趕忙指揮騎兵應戰。雙方發生了激戰,陣地上塵土飛揚,箭如雨落。

李世民乘夏軍不防備,帶領一支隊伍**到夏軍陣後,舉起了唐軍的大旗。夏軍將士回頭一看,以爲唐軍已經佔領大營,沒有心思再戰,爭先恐後地逃散。竇建德在混戰中受了傷,被唐軍俘虜了。

竇建德失敗後,李世民再回兵圍攻東都。王世充還想突圍,將土們說:“現在夏王已經失敗,我們就是突圍出去,也沒有用。”王世充眼看大勢已去,只好向唐軍投降了。

竇建德被送到長安,不久就被殺害,他的部將劉黑闥(音tà)率領河北夏軍,繼續和唐軍作戰。唐軍又花了三年時間,才把河北地區穩定下來。公元623年,唐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結束。但是,唐朝皇室內部的矛盾卻尖銳起來。

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章 大禹治水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8章 堯舜讓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4章 三皇世紀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6章 精衛填海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
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74章 奇貨可居第9章 大禹治水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8章 堯舜讓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6章 精衛填海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58章 晏子使楚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4章 三皇世紀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6章 精衛填海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