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現存作品305篇。它代表了我國從西周初期(公元前約11世紀)到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紀)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作。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由興盛時期到逐漸瓦解和封建社會產生的歷史面貌。

《詩經》中的作品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排的。由於〈詩經》都是古代的樂歌,所以《風》、《雅》、《頌》可能是音樂上的分類。《風》就是聲調,《國風》就是地方樂歌。《雅》是正調,是宮廷的樂歌;《大雅》是古樂,《小雅》是新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據說周朝設有采詩官,叫行人,每年到民間去采詩,把採來的詩獻給樂官太師。這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是《詩經》的創作年代綿延了五百多年,產生的地區又很遼闊,但在形式上和音韻上卻差不多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詩經》的成書,確是經過加工整理。這種加工整理可能是樂官太師,也可能是配樂時經過樂工加工潤飾。

除了民間歌謠外,《詩經》中還有統治階級的作品。有些是公卿大夫歌功頌德的詩,也有些詩是出自下級官吏之手。至於祭祀、宴會、出征、狩獵用的樂歌,可能是巫、史一類專業職官制作的。

孔子曾經審定過《詩經》,他很重視學詩的作用。他強調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還把《詩經》列爲主要科目教他的學生。到戰國時《詩經》便列爲儒家經典。漢初傳授《詩經》的有魯(魯人申培)、齊(齊人轅固)、韓(燕人韓嬰)三家,先後立爲學官,後來都失傳了。毛詩晚出,相傳魯人毛亨爲《詩經》作傳,傳授趙人毛萇。封了東漢,毛詩獨行,一直流傳至今。

《詩經》裡作品的創作年代,已無法確定,大致可分三期:西周前期(武王至孝王)、西周後期(夷王至平王東遷)和春秋時期(平王東遷至春秋末期)。

西周前期的詩是研究周初社會的寶貴史料。以《七月》爲例,這首詩描寫的是勞動人民一年四季從事艱苦的勞動,從春耕到秋收,從養蠶到織布,還要去打獵、修房、鑿冰、釀酒,勞動的成果全都獻給了貴族們。可是自己吃的是瓠瓜苦菜。冬天到了,哀嘆“無衣無褐”。直到年終臘盡,只得把破爛不堪的茅屋用泥土堵堵大大小小的鼠洞,糊糊透風的門窗,一家大小好在那裡避避寒風,度過殘年。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因此產生了不少指責現實,反映喪亂的詩歌。如《大雅·桑柔》反映出了在動亂之中人民飽嘗死喪離散之苦。《小雅》中的《正月》和《山》則更加尖銳地指出社會上嚴重存在着貧富懸殊和苦樂不均的不合理現象。

周宣王時曾多次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更是非常深重。如《小雅·采薇》最後一章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中描寫士兵們自春天踏上征途,到回來的時候已經是雨雪紛飛的季節了。一路上挨餓受凍,有誰知道他們內心的悲苦啊!借景抒情,悽楚動人。這對那些歌頌“武功”的詩篇恰是無情的諷刺。

但是,人民反對的只是統治階級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對於反對侵略、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則是慷慨從戎,英勇不屈的。如《秦風·無衣》,寫與西戎作戰時,戰士們發揚了互助友愛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

春秋時期,社會處於大動亂之中,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益深重,因此,人民的反抗和鬥爭也就更加尖銳、更加激烈。如《魏風·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岸)兮。河水清且漣猗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是伐木的人們對那些坐享其成,不勞而食的貴族們發出憤怒的譴責和抗議。質問他們不種田反而收取幾百捆的莊稼,不打獵;反而豬獾掛滿了庭院。表露了人們對於社會的不平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在《碩鼠》中這種感情表現更爲強烈。

詩歌來源於生活,有些歌謠是在勞動中產生,而又服務於勞動。如《周南·芣莒》

“采采芣莒,薄言採之。采采芣莒,薄言有之。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薄言捋之。采采芣莒,薄言袺之。采采芣莒,薄言擷之。”

這是婦女們在採集車前子時邊歌唱邊勞動的一首歌曲。

還有寫愛情和婚姻的作品,在《國風》裡佔了很大的比重。

詩要用形象思維,因而要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在《詩經》裡大量使用。“賦”是直接敘述事物或表達情感。如《豳風》中的《七月》、《小雅》中的《采薇》,都是用賦的手法,把事物寫得細緻生動,形象鮮明,情景交融,深刻感人。“比”是比喻,如《魏風·碩鼠》用大田鼠來比喻貪婪無厭的貴族。“興”是發端,就是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先用景物引出全詩吟詠抒發的內容。起興的詩句,可以和詩的內容相關聯,也可以沒有關聯。如《周南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象徵新婚女子,象盛開的桃花一樣鮮豔美麗,等等。

《詩經》在語言方面,爲了通俗易懂,形象鮮明,大量地使用了雙聲詞、疊韻詞和重疊詞。至於詞句,以四言爲主,也間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還有其他句式。押韻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靈活運用。爲了表達充沛的思想感情,加強抒情的效果,很多詩篇採用了章節重複的表現形式。

《詩經》中的詩篇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這種現實主義精神對漢、魏、唐、宋以來的民間歌謠和詩人的創作都產生了極爲深遠的影響。至於它的豐富簡練、生動形象的語言和形式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也一直爲後人沿用模仿,傳誦不絕。

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
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63章 美女西施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