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

在我國明代中期的畫壇上,有四位最爲傑出的人物,他們是: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被當時的人們稱爲“吳門四大家”。

在四大畫家中,居核心的人物是沈周,他曾做過文徵明、唐寅的老師。沈周的畫名很大,許多人能以得到他的畫爲榮,因此,向他求畫的人多極了,用他自己的話說,有時簡直到了窮於應付的地步。文徵明曾對別人說:“我的老師心地善良,誰向他求畫,他都慷慨贈予,真是飄然世外的神仙。”沈周的朋友作詩云:“送紙敲門索畫頻,僧樓天外避紅塵,東歸要了南遊債,須化金仙百億身。”有一次,他爲躲避索畫的人,悄悄住進了蘇州一個僻靜的寺廟裡,但還是有人打聽到他的住處,一傳十,十傳百,許多求畫的人不遠萬里來到廟裡,直到沈周爲他們畫完爲止。還有一次,有一位以賣畫爲生的寒士,因母親生病沒錢醫治,就臨摹了一幅沈周的畫,找到沈周向他說明原因,求沈周題字,沈周二話不說,爲他提字蓋章,讓寒士拿到市上去賣。

沈周,字啓南,號箇舊,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相城人。生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於正德四年(1509年)。

沈周的祖父沈澄、伯父沈貞(又名沈貞吉)、父親沈恆(又名沈恆吉),都是在當時有一定聲望的能詩善畫的人物。沈周從小受到他們的薰陶,除跟父輩學習詩畫以外,還拜了名師進行指導。他和其祖父、父親一樣,從不看重功名,而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繪畫、詩文創作之中。在他還很年輕的時候,詩、畫就已經非常好了。他的書法遒勁舒展,詩文“揮灑淋漓”。但最主要的成就是在繪畫方面。

沈周最擅長畫的是山水畫。青年時,他取法於南唐著名畫家董源,中年以後以元代負有盛名的山水畫家黃公望爲師,後來又學元代山水畫家王蒙的筆墨,南宋馬遠、夏硅的佈局、用筆、造型。總之他廣採博取,繼承發揚,終於創出了自己的風格。他在《廬山高圖》中以其蓊鬱深邃、堅實渾厚的筆墨畫出了廬山的恢宏氣勢,感情奔放,成爲一幅不朽的名畫。

沈周的山水畫大多描繪的是江南名勝佳景。如吳中的虎丘、天平、靈巖、張公山、善卷洞,常熟的“三檜”,鎮江的金焦二山,浙江的雁蕩山、錢塘江、靈隱寺等。同時,也工寫意花鳥、蔬果畫,多以重墨着色,雄渾擴展,生動傳神。

沈周還創立了“吳門畫派”。即以吳門(蘇州)爲中心,逐漸取代了宮廷繪畫和浙派的地位,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很大。

沈周一生中帶過許多學生,但最讓他得意而後來又較有名氣的是文徵明、唐寅和仇英。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號衡山居士。於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年)生於常州,後長期居住在蘇州。是蘇州文壇畫界繼老師沈周之後的又一中心人物,人們稱他和沈周是“吳派”兩大家。沈周死後,文徵明成爲“吳派”的領袖人物。

文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是位廉潔的官員,死後也沒給他留下什麼遺產,所以他家屬於較爲清貧的那種。但文徵明卻很有些自尊,他最怕的是別人對他的憐憫。有一位叫史俞諫的都御,看到文徵明那麼有才學,可家境貧寒,就想送些錢給他,問文徵明每天生活困難嗎?文徵明說,我每天都有粥吃。俞又指着他的衣服說,爲什麼破舊成這個樣子?文徵明說,這是淋了雨的緣故。

文徵明小的時候並不聰明,但他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所以他學習起來非常刻苦,常常廢寢忘食,終於成爲詩文、書畫方面的全才。

文徵明的繪畫師法沈周,也廣泛學習宋元諸名家,最擅長山水畫。他的山水畫有細緻和粗率兩種,以工細一體爲多,其中又有設色與水墨之分。有幅《江南春》的畫,以淺設色,是他細密秀美風格的代表作,粗筆水墨山水的代表作是《古木寒泉》和《風雨山水》。文徵明的山水畫一部分表現了現實生活,另一部分則臨仿古人作品。他的山水畫多種多樣,數量多,流傳廣。

文徵明的畫多有詩或題記,介紹詩與畫,畫與生活的關係,題字多少,位置如何,用什麼樣的字體等都很有講究,獨具匠心,把詩、書、畫三位一體地發展到了更完美、更普遍流行的地步。

畫壇四家中有位生性倜儻、狂放不羈的才子叫唐寅,也是詩書畫三絕。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別號很多,如桃花庵主、南京解員、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他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生於江蘇吳縣的一個小酒店商人之家。父親爲改變其低賤商人地位,從小教導他努力讀書,博取功名。唐伯虎天份極高,又讀書用功,當地才子祝枝山形容他“幼時讀書不識門外街陌”。16歲時參加府學生員考試就得了第一名。讀書之餘,他喜好繪畫,就拜名師指點。後來,他結識了一些**不羈的江湖名士,整日豪飲,吟詩作畫,無心再考什麼功名。在好友祝枝山極力勸導之下,才又重整旗鼓,潛心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年)參加南京應天鄉試又奪得了第一,次年北上去參加會試時,他的才名早已在京城傳開,但眼看就要取得功名之際,卻發生了一件事,從此改變了唐伯虎的一生。有個紈絝子弟,買通有關人員,得到會試考題,請唐伯虎爲他擬卷,後事情敗露,唐伯虎也被牽連入獄,取消了名籍,永遠不許他參加科舉考試。後被釋放,發配到浙江做一小吏。唐伯虎不從,說:“士也可殺,不能再辱。”於是回到家中,但家裡卻又發生了兄弟糾結,夫妻反目的事情,一氣之下,他離家出走。他先後遊歷了湖南的祝融山、江西的廬山、浙江的天台山、福建的武夷山等地,名山大川的雄渾瑰麗使他眼界大開,心胸頓覺豁然開朗,也喚起了曾令他着迷的繪畫書法藝術,他決定從此專攻繪畫,超然灑脫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唐伯虎返回家鄉,建了一座房屋,取名“桃花庵”,自稱“桃花庵主”,他白天作畫賣畫,晚上喝酒看書,客來就飲,客去不留,過着無拘無束、創作詩畫的生活。朋友文徵明調侃地說他:“左陳四五冊,右傾三二壺。”他自己作詩云;“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眼;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拔桃花月滿天。”“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爲商賈不耕田,閒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顯現出他的一股傲岸不平之氣。

唐伯虎詩、書、畫三絕,在當時很有名氣。其中最負盛名的是他的繪畫。他擅長山水,也畫人物、花鳥等。他的山水畫不但繼承了宋人對大自然嚴謹精細的觀察與表現力,同時也繼承了元明等文挖畫家提倡的主觀情趣的表現力,技法上大斧劈皴,常與細勁的長線條相結合,既有粗放的水墨畫,又有工細着色的“院體”,工筆、寫意都很出色。他山水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是《騎驢歸思圖》,畫的是噶個寒士在秋風瑟瑟、峰巒奇曲的溪山深處,騎着疲驢而歸的場面,揉合了他的生活經歷,帶有一種憂鬱的情調。比較著名的山水畫還有《山路鬆聲圖》、《清溪鬆蔭圖》、《抱琴歸去圖》等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花鳥畫有《孟蜀宮使圖》、《秋風執扇圖》、《枯槎鸜鵒圖》等。

唐寅的晚年很淒涼,他衰老多病,沒有力氣作畫,有時竟沒有米下鍋,不得不向鄰居借米度日。嘉靖二年(1523年),夏曆十二月初二,唐寅54歲時,病魔奪走了他的生命,臨走時留下一首絕筆:“一日兼他兩日狂,已過三萬六千場,他年相識如相問,只當飄流在異鄉。”

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唐伯虎的傳奇故事,如三笑姻緣等。事實上,唐寅的生活經歷坎坷,是沒有“三笑”、“九美”之類的風流豔事的。

明代四大畫家中,年齡最小的是仇英。他比文徵明、唐寅約小二十多歲。

仇英,字實文,號十洲,祖籍太倉(今江蘇),他本人常居蘇州。

仇英出生在一個較爲清貧的家庭裡,爲生活所迫,他很小的時候就到蘇州的一家漆店裡當了學徒。13歲時,據說是唐伯虎發現了他的繪畫才能,就把他介紹給了自己的老師周臣,經周臣的悉心培養,嚴格訓練,使仇英很快脫穎而出,只幾年功夫,他的畫就小有名氣了。十六七歲時,就和當時已有大名的畫家沈石田、文徵明、周東邨、唐伯虎合作畫了《桃渚圖卷》,再後來,他的名聲竟超過了老師周臣。

仇英成名以後,結識了許多名人、畫家,其中有一個叫項元忭的大書畫收藏家。項元忭是明代鑑賞家項予京的孫子,家裡收藏着許多世代名畫家真跡,項元忭極爲欣賞和敬重仇英的才華。就主動邀請仇英住到他家臨摹古畫,進行創作。仇英也極爲珍視這次機會,對項家藏畫進行了精心的研究並細心揣摩,他力學苦練,埋頭作畫,一干就是五年,在畫藝上大有長進,成爲一名臨摹古畫的高手,“摹唐宋人畫皆能亂真”。

仇英的畫“或獨創或改繪舊本”,題材大多來自民間,畫他最熟悉的人和事,以民間藝人的方式進行創作,深受大衆喜愛。同時由於他接觸過許多古畫真跡,受文人繪畫的薰陶,作品中也有相當部分能滿足士大夫階層的趣味。

仇英的畫以“秀雅纖麗”的院體著稱,受老師周臣、師兄唐伯虎水墨一體的影響較深,並具獨創精神。於繁華富麗中含飄逸優雅,精巧麗密中含蓬勃歡樂。畫工嚴謹各具意態,既有豔麗工細的畫,又有細筆與較爲粗放的白描畫法。仇英最擅長的是人物畫,他畫的人物仕女是“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豔逸,無慚古人”,具有明朝特色。

仇英作畫非常專心。相傳有一次有支迎親隊伍敲鑼打鼓地從他家門前走過,家裡人都去看熱鬧,唯獨他什麼也沒聽見,後來閒聊中家人談及此事,他卻詫異地問:“我怎麼不知道?”

仇英一生短促,他的繪畫成熟期不過二十多年,但他留下的作品卻非常多,比較著名的有《蘭亭修楔圖》、《春夜宴桃李圖》、《金谷圖》、《清明上河圖》、《子虛上林圖》、《緒夷職貢圖》等。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這四位明代著名畫家,創立了“吳門畫派”,自明代中葉至清代初期,一直有着廣泛的聲譽及影響,是明代著名的一個畫派,他們對我國古代畫壇的貢獻是巨大的。

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8章 城濮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8章 城濮之戰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4章 張良學藝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
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8章 城濮之戰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32章 老馬識途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43章 亞聖孟子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8章 堯舜讓位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8章 城濮之戰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94章 張良學藝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9章 大禹治水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