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黃袍加身

在契丹稱雄於北方的時候,南方正處於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時期。公元951年,郭威建立了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周(史稱後周)。

郭威在位僅三年便去世了,他死後由養子柴榮即位,即周世宗。但周世宗在位的時間也不長就病逝了,皇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柴宗訓(諡號恭帝)。宗訓年幼,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而後周的實權卻落在了趙匡胤手中。

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一員戰將,曾在周世宗執政時期屢建戰功,深得周世宗的信任,被任命爲殿前都點檢,掌管着後周的精銳部隊——禁軍。

世宗死後,宗訓年幼,掌握着實權的趙匡胤就有了奪位野心。京城內都傳言都點檢要做天子了,百姓們爲防朝廷爭鬥會禍及自身,都紛紛逃難,只有朝廷內還一無所知。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開封城內一片繁華熱鬧景象。廷遷內正忙着慶賀春節,文武百官正在向皇帝朝賀新年的時候,突然接到河北邊關的緊急奏報,說北漢和遼聯合攻打後周邊境。

皇帝年幼驚慌失措,大臣們慌作一團,最後,在未辨虛實的情況下,由範質做主,派趙匡胤率兵抵抗。

趙匡胤領旨以後,立刻徵調京城和地方的兵馬。正月初二,大軍從京城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發。跟隨趙匡胤的有他的弟弟趙光義和親信謀臣趙普等人。

當天晚上,大軍走到離京城四十餘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就地安營紮寨,駐紮下來。士卒們倒頭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的說:“我們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而皇帝年幼,將來誰會記得我們的功勞呢?不如我們就立趙都點檢爲皇帝吧。”

衆人考慮後,都同意這個建議,並派人去把這個意見稟告了趙光義和趙普,這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於是,連夜趕製龍袍。

天快要亮的時候,衆人擁入趙匡胤的帳中,不等趙匡胤開口便將龍袍披在他身上,趙匡胤假裝慌亂推託,而衆將士早已跪倒在地,高呼“萬歲”。這樣,趙匡胤就不再推辭了。

趙匡胤深知這些人也都是爲了升官發財才擁立自己爲帝的,所以他對衆人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爲天子,我的命令都能聽從嗎?”擁立者們一致表示:“願聽命於陛下。”

於是,趙匡胤制定了嚴明的軍紀:回到開封后,對柴宗訓和太后及衆大臣都不能凌辱施暴;回京途中不得搶劫財物。

大軍一路秋毫無犯地開往京城,守城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是早已聯繫好的,軍隊一到,開門迎接,反對的人都被殺死。

當趙匡胤率軍回朝時,後周羣臣早朝未退,他們被擁至趙匡胤跟前下拜,口呼“萬歲”,表示順從。而範質等人見回天乏術,只求一條生路。趙匡胤封恭帝爲鄭王,和太后生活在一起。

趙匡胤希望用古代禪位形式取得後周政權,於是由翰林學士替恭帝寫好禪位詔書,行過禪位禮後,趙匡胤即皇帝位,仍定都汴京(今開封,汴音biàn),改國號爲宋,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爲重新統一國家奠定了基礎。但北宋政權還不穩定,反對勢力尚待平定,朝廷內部也有許多事務需要解決。

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
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86章 屈原沉江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9章 大禹治水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