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丹稱雄於北方的時候,南方正處於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時期。公元951年,郭威建立了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周(史稱後周)。
郭威在位僅三年便去世了,他死後由養子柴榮即位,即周世宗。但周世宗在位的時間也不長就病逝了,皇位傳給了年僅七歲的柴宗訓(諡號恭帝)。宗訓年幼,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而後周的實權卻落在了趙匡胤手中。
趙匡胤原來是後周的一員戰將,曾在周世宗執政時期屢建戰功,深得周世宗的信任,被任命爲殿前都點檢,掌管着後周的精銳部隊——禁軍。
世宗死後,宗訓年幼,掌握着實權的趙匡胤就有了奪位野心。京城內都傳言都點檢要做天子了,百姓們爲防朝廷爭鬥會禍及自身,都紛紛逃難,只有朝廷內還一無所知。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開封城內一片繁華熱鬧景象。廷遷內正忙着慶賀春節,文武百官正在向皇帝朝賀新年的時候,突然接到河北邊關的緊急奏報,說北漢和遼聯合攻打後周邊境。
皇帝年幼驚慌失措,大臣們慌作一團,最後,在未辨虛實的情況下,由範質做主,派趙匡胤率兵抵抗。
趙匡胤領旨以後,立刻徵調京城和地方的兵馬。正月初二,大軍從京城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進發。跟隨趙匡胤的有他的弟弟趙光義和親信謀臣趙普等人。
當天晚上,大軍走到離京城四十餘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就地安營紮寨,駐紮下來。士卒們倒頭就呼呼睡着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的說:“我們拼死拼活地去打仗,而皇帝年幼,將來誰會記得我們的功勞呢?不如我們就立趙都點檢爲皇帝吧。”
衆人考慮後,都同意這個建議,並派人去把這個意見稟告了趙光義和趙普,這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於是,連夜趕製龍袍。
天快要亮的時候,衆人擁入趙匡胤的帳中,不等趙匡胤開口便將龍袍披在他身上,趙匡胤假裝慌亂推託,而衆將士早已跪倒在地,高呼“萬歲”。這樣,趙匡胤就不再推辭了。
趙匡胤深知這些人也都是爲了升官發財才擁立自己爲帝的,所以他對衆人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爲天子,我的命令都能聽從嗎?”擁立者們一致表示:“願聽命於陛下。”
於是,趙匡胤制定了嚴明的軍紀:回到開封后,對柴宗訓和太后及衆大臣都不能凌辱施暴;回京途中不得搶劫財物。
大軍一路秋毫無犯地開往京城,守城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是早已聯繫好的,軍隊一到,開門迎接,反對的人都被殺死。
當趙匡胤率軍回朝時,後周羣臣早朝未退,他們被擁至趙匡胤跟前下拜,口呼“萬歲”,表示順從。而範質等人見回天乏術,只求一條生路。趙匡胤封恭帝爲鄭王,和太后生活在一起。
趙匡胤希望用古代禪位形式取得後周政權,於是由翰林學士替恭帝寫好禪位詔書,行過禪位禮後,趙匡胤即皇帝位,仍定都汴京(今開封,汴音biàn),改國號爲宋,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爲重新統一國家奠定了基礎。但北宋政權還不穩定,反對勢力尚待平定,朝廷內部也有許多事務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