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靖難之役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被立爲太子。但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就得病死去了。太子死了,將來由誰來繼承皇位呢?按照封建社會的嫡長繼承製,太子死後,應該立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爲皇太孫,作爲將來皇位的繼承人。但朱元璋卻遲遲拿不定主意,這是爲什麼呢?

原來,朱允炆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生性軟弱,很不受朱元璋賞識。而他的四子朱棣天生聰明伶俐,有膽有識,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早就有意立朱棣爲太子,但怎奈朱棣不是長子,他恐怕這樣做會導致兒子們之間自相殘殺,所以他非常猶豫。

有一天,朱元璋把他的幾個皇子和長孫朱允炆召集在一起,想要考一考他們。朱元璋吟了一句上聯“風吹馬尾幹條線”,要他們答出下聯。朱允蚊想了一想答道:“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元璋一聽,這個下聯既沒文采,也沒有一點兒開闊宏偉的氣勢,反而讓人感到有些悽慘,朱元璋心裡很不高興。這時,站在一旁的朱棣看透了父親的心思,他急忙上前答道:“日照龍鱗萬點金。”“龍”是皇帝的象徵,朱棣藉此來取悅於朱元璋。朱元璋一聽非常高興,大聲稱讚說:“答得好!答得好!”

朱棣不但才思敏捷,而且還十分勇敢善戰。有一次,朱元璋派朱棣和他的哥哥朱掆去攻打元軍。朱掆看到元軍嚇得直髮抖,還沒有打仗就要往回跑,朱棣可不像他這樣膽小,他指揮着大軍向元軍殺了過去。元軍被這突然的襲擊搞得暈頭轉向,一下子就亂了陣腳。元軍四散逃命,朱棣緊迫不捨。戰鬥結束時,朱棣俘獲了元軍的最高將領和大批軍兵,收繳了無數的戰利品。從此,朱棣威名大震,朱元璋也更加喜愛朱棣了。

朱元璋遲遲不立皇位繼承人,各種各樣的猜疑漸漸流傳開來。大臣們紛紛上書一致要求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冊立朱允炆爲皇太孫。朱元璋見此情景,只好按大臣們的要求行事,封朱允炆爲皇太孫。

朱元璋雖然立了皇太孫,但他心中的焦慮卻與日俱增。他擔心朱允墳將來統治不了他的這些叔叔們,前思後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新辦法。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都封爲親王,等他們長大成人後,就把他們派到各自的封國去。沒有皇帝的聖旨,這些親王都不能私自回京。朱元璋認爲,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皇子們同室操戈,同時,各地的政權都由朱家的人來控制,可以確保朱家的天下。但是,這些親王在自己的封地裡權力極大,而且還擁有軍事指揮權,終於形成了建文年間“尾大不掉”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病逝了,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改年號爲建文,他就是建文帝。

朱允炆雖然當上了皇帝,但他總是提心吊膽,他的叔叔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尤其是老四朱棣,在各親王中,他擁兵最多,勢力最大,當時謠傳他有謀取皇位的野心。建文帝常常爲此憂慮。

一天,建文帝把他的教師黃子澄叫到宮中,問到:“先生,您還記得從前在東角門說過的話嗎?”黃子澄慌忙回答:“臣至死不敢忘記!”建文帝重重地嘆了口氣,心事重重地說:“以先生之見,我現在該怎麼辦呢?”“臣這就去找尚書齊泰商議此事!”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之後,見叔叔們都不看重他,就和教師黃子澄談起了這件事。他曾經問黃子澄:“爺爺還在,叔叔們就敢這樣傲慢地對待我;爺爺不在了,我怎樣才能制服這些叔叔們呢?”黃子澄回答說:“各親王雖然擁有軍隊,但兵力畢竟有限,他們和朝廷的力量無法相比;如果親王發動叛亂,朝廷就可以派大軍討伐。皇帝討伐叛臣是合情合理的,一定會大獲全勝,皇太孫不必憂慮。”這些話本來都是安慰朱允炆的,黃子澄心裡也清楚,制服這些親王談何容易!現在,朱允墳已經當上了皇帝,這些問題尖銳地擺在了面前。面對皇帝的問詢,黃子澄不得不慎重考慮了。

黃子澄找到了齊泰,對他說了建文帝的心事。齊泰說:“現在親王中要數朱棣的力量最大,如果要削藩,必須先剷除朱棣。”

黃子澄緊鎖雙眉,搖了搖頭,說:“朱棣早有準備,如果先拿他開刀,勢必會引起大亂。我們不如先從其他親王下手,除掉那些和朱棣關係密切的親王。周王是朱棣的親弟弟,應該首先把他的藩號削掉。”

齊泰同意黃子澄的這種辦法,他們計劃一定,就馬上報告了建文帝。

恰巧,這時有人控告周王謀反,建文帝派李景隆帶兵進軍開封,趁周王不備,包圍了周王府。周王被擒,被押到了京城。建文帝下令廢除周王的封爵,把他貶爲庶人,發配到雲南。

在審理周王謀反案的時候,另外一些親王,如湘王、代王等也都被牽扯了進來,建文帝對他們或廢或關,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先後削除了5個藩王的爵位。

朱棣看到這種情況,心裡也害了怕。爲了能夠躲過這場災禍,他決定實行裝瘋賣傻的計策。

主意一定,朱棣就打亂自己的頭髮,披上一件破破爛爛的衣服,一邊哈哈大笑,一邊往街上跑去。他的身後跟着一羣看熱鬧的孩子。朱棣跑到了一家小飯館裡,抓起肉來就吃,抓起酒來就喝,並且還把一些吃的東西分散給圍觀的孩子。朱棣滿街亂跑,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覺,府裡的家人來拉他回家,他就對家人連打帶罵,第二天整個北平(今北京市)城裡沒有人不知道朱棣瘋了。

北平城裡有兩個人,一個叫張咼,一個叫謝貴,他們都是建文帝派來監視朱棣的。他們聽說朱棣瘋了,都不相信,就決定親自到朱棣家裡看看虛實。

這一天,張咼和謝貴來到了朱棣家裡。此時天氣非常炎熱,兩個人累得熱汗直流。可他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朱棣身披一件大皮襖,坐在一個火爐旁邊,身子還冷得瑟瑟發抖呢!

他們二人急忙上前給朱棣請安:“王爺,身體可好?”

“你們還沒有吃飯?”朱棣故意答非所問,“來呀,備酒!”

張咼謝貴看到這種情況,他們以爲朱棣真的瘋了,就慌忙起身告辭。他們寫了一份密摺,派人送到京城,把朱棣瘋了的消息告訴了建文帝。

但朱棣並沒有因此而倖免。過了不久,建文帝下了一道聖旨,剝奪了朱棣的爵位,下令逮捕朱棣手下的官吏,並派大軍向朱棣居住的北平進發。

朱棣也急忙召集自己手下的將官,對他們說:“朝廷上出現了黃子澄、齊泰兩個小人,他們挑動皇帝殺戮親王,真是罪該萬死!今天我朱棣被迫起兵,希望各位將軍隨我前去除掉這兩個奸賊!”衆將齊聲應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靖難”就是平定禍亂的意思。

朱棣久經沙場,智勇雙全,他率領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北平一帶的廣大地區。

起初,建文帝派耿炳文討伐朱棣,但耿炳文被朱棣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建文帝召回了耿炳文,讓李景隆來指揮三軍。

朱棣聽說李景隆掛帥,不由得哈哈大笑。他說:“李景隆本是個素不知兵的小輩,讓這樣的人指揮軍隊,我朱棣必勝無疑了。”他突然心生一計,對衆將官說:“由我朱棣親自鎮守北平,李景隆不敢輕易來攻。現在永平(今河北省盧龍縣)吃緊,我先帶兵去救援永平,他一定前來攻城,那時候我再回師北平,咱們內外夾擊,李景隆必定大敗。”

李景隆果然中了計。他得知朱棣率兵去營救永平,真是喜不自禁。他認爲朱棣一走,城內必定空虛,這樣一來,北平便唾手可得了。哪想到自己正中了朱棣的計謀,被朱棣的軍隊打得大敗。李景隆連夜逃回了德州。

這樣一來,朝廷的軍隊大傷元氣,朱棣的軍隊更是銳不可當。不少守將一見朱棣大軍殺來,不是棄城逃跑,就是開門投降。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5月,朱棣率軍打到了長江以北,南京城裡一片混亂。建文帝見大勢已去,只好以割地爲條件,派人向朱棣求和。此時,朱棣認爲破京師已不費吹灰之力了,他怎肯就此善罷甘休?

6月初,朱棣誓師渡江。一時間,金鼓齊鳴,殺聲震天。朱棣的軍隊一到勺南京城的守軍就開門迎降,朱棣的軍隊很順利地攻破了南京城。

這時,宮中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朱棣派人搜遍了京城也沒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說建文帝身亡了;也有人說,建文帝趁宮中起火京城大亂的時候,從地道里逃出了城外。到底是怎麼回事,誰也搞不清。

朱棣在羣臣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寶座,他下令改年號爲永樂元年。他就是歷史上很有作爲的明成祖,人們又叫他永樂皇帝。

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章 紂王暴政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97章 韓幹畫馬
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62章 梁武帝做和尚第11章 少康中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章 紂王暴政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59章 范蠡三遷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97章 韓幹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