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的一位大詩人。公元701年出生於碎葉城(今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之南,唐代屬安西都護府)。5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縣)。在那裡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李白自幼博學廣覽,讀了很多的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觀奇書”,並能寫作出色的文章。青年時代的李白傾慕俠士的生活,熱愛祖國的大自然,喜遊山水名勝,走遍了巴山蜀水,漫遊了大江南北。他性格開朗豪放,富於正義感和遠大的抱負。

李白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當時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鬥爭,使得他對唐王朝的腐朽政治逐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擔憂國家的前途命運。正如後人對他的評論是:“學行甚正”,“不忘君國。”(《李太白全集》序)因此李白所寫的詩,既是詩人的詩,而更多的是作爲政治家的詩。

李白的青年時代,正值唐玄宗統治的所謂“開元之治”的盛世時期。玄宗繼位之初,曾有所作爲,他大力改革吏治,整頓綱紀,改變了前朝存在的官爵冗濫,奸佞得寵,以及僧尼衆多、宮廷荒淫奢侈的風氣。同時任命有才幹、敢於進諫、肯於負責的姚崇、宋班爲宰相,改變了過去“重京官,輕外任”的做法,而採取了定期輪換京官和地方官的辦法。開元四年(716年),唐玄宗還親自殿試新任命的縣令。後來李白曾讚譽說:“陛下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採玉,皆得其精粹”。(《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六《書類》)在唐玄宗的前期,由於能夠勵精圖治,所以政治比較清明,此時“天下大治”。《新唐書·食貨志》載:當時“海內富實,……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驛驢,行千里不持尺兵”。由於政治上的穩定,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使李唐王朝在建立百餘年之後,社會經濟又出現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有着遠大政治抱負的李白,看到開元年間的盛世,感到歡欣鼓舞,決心爲國家的繁榮幹一番事業。他的理想是,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應孟少府移文書》)。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他26歲的時候,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上安州斐長史書》)希望在漫遊中,遇到知己的提拔和得到宦途的出路,以實現他平素濟國利民的思想。在長期的漫遊中,大江南北,北國邊疆,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種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加磨鍊了他的思想,使他更加同情人民的疾苦和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至開元末年,大唐帝國在繁榮富強外表的內部,已潛伏着深刻的社會危機,唐王朝已在走下坡路。唐玄宗過着奢侈荒淫的生活,大量浪費財物,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此時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愈益尖銳。李白42歲時,由其友人、道土吳筠的推薦,才被玄宗召到長安,成爲翰林供奉。李白懷着一顆“濟蒼生”、“安黎元”,想做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到了京城。此時的唐玄宗,已經不思勵精圖治,而是“漸肆奢欲,怠於政事”。(《資治通鑑》卷二一四)更加昏朽了。李白在長安任翰林供奉3年,唐玄宗只不過是把他當成御用文人,要他寫些點綴太平的宮廷詩詞。其目的,是把這個“名播海內”(段成式《西陽雜俎》)的大詩人網羅到朝廷,以此顯示皇帝本人開明而已。此時的唐玄宗已不勤於政事,而完全沉醉於“酣歌快舞”、窮奢極欲的生活之中。朝政大事完全由李林甫掌握。李林甫掌權19年,事事取悅於唐玄宗,並杜絕言路,排擠陷害忠良,使諫官不敢直言,朝政日趨紊亂和。李白目睹奸臣當道,忠良受害,政治黑暗,十分苦悶和失望,爲國家建立功業的理想和抱負也成爲泡影。面對這樣的處境,李白並不屈膝低頭,他在詩中公開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李白也曾“敢進興亡言”,(《書情贈蔡舍人雄》)與玄宗的腐朽黑暗統治進行過鬥爭。他鄙視朝廷中的那些腐朽的權貴,對他們嘻笑怒罵,“謔浪赤墀青鎖賢”。(《玉壺吟》)他因此成了權貴們的眼中釘,爲此受到宦官高力土、駙馬張泊和楊貴妃等人的讒言誹謗,於天寶三年(744年)爲唐玄宗放逐而離開了長安。李白被逐出長安,感到十分憤慨,他在《行路難》一詩中,以“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抱負不能實現,受權臣惡勢力排擠的苦悶心情。又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之句,來隱喻他的困難逆境。但對未來仍抱有幻想,還用“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之句,表達自己仍要爲國建功的迫切願望,並開始了他第二次長期南北漫遊的生活。

天寶十年(751年),李白應在北地節度軍中任職的友人何昌浩邀請,決定北行幽州。那時候,安祿山已經兼領了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其權勢日愈強大,蓄意奪取唐王朝的天下。是年的深秋,李白由開封啓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經鄴郡(今河北省臨漳)、邯鄲、廣平(今河北省永年),於752年10月到達幽州,並在幽州渡過了一個冬天。在幽州,他看到的是蒼茫遼闊、北風怒號的邊地風光,並用詩句描寫“胡馬秋肥”、北國健兒遊獵的情景,感嘆“儒生不及遊俠人”。在《出自薊北門行》的詩中,描繪了邊疆戰事的情況。在幽州,李白目睹了安祿山擁兵l0餘萬、割據一方的囂張氣焰,安祿山的軍隊,戈戟星羅棋佈,人民罹於兵禍,《北風行》一詩記述了北方一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和悽慘境遇,反映了人民對安祿山的統治不滿。李白也感嘆自己徒有才幹,雖憂念唐王朝的前途,而又報國無門,一籌莫展。只有“攬涕黃金臺,呼天哭昭王”(《贈韋太守良宰》),傾灑憂國憂民之淚。

李白於天寶十二載(753年)離開幽州南歸。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人民更加陷入深重的苦難之中。李白用詩歌控訴“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古風》其十九),“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在國家動亂的歲月裡,李白“中夜四五嘆,常爲大國憂”,並以“誓欲清幽燕”“不惜微軀捐”(《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郎》),表示以身許國的壯志。安祿山攻破長安以後,他出於愛國熱情,參加了鎮守南方的李幕府,後來由於爭奪帝位的鬥爭,李磷被他的哥哥唐肅宗李亨打敗,李白也被捕判罪,流放夜郎(今貴州省遵義附近),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長江下游。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李白聽說李光弼帶兵東征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於是又北上參軍,不幸路途病倒,62歲的李白於次年死在長江邊上的當塗。

李白的詩流傳很廣,是一位“婦孺皆知”的詩人。他的詩歌流傳後世的約近1千首,按李陽冰《草堂集序》中所說,在他死後不久,其詩歌就已“十喪其九”。就在這“十喪其九”的詩歌中,充分地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和同黑暗的社會現實不妥協的鬥爭精神。

李白詩中,不少是揭露和抨擊唐朝統治集團的黑暗統治。自開元末年以後,一小撮得勢的權奸,盤據朝廷,爲所欲爲,他們“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古風》其四十六)。李白從自己被排擠的切身感受中,更是認識到賢才受辱,開明進步的政治勢力受到壓抑。李白揭露這種不正常的局面是“羣沙穢明珠,衆草凌孤芳”(《古風》其三十七)。辛辣地譏諷唐玄宗是“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其十五)在李白的不少詩歌中,對於那些腐朽的封建權貴,反映出一種嫉惡如仇、鄙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對那些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權貴們,李白把他們比作是“雞聚族以爭食”,痛斥他們是“螟蜓嘲龍”、“嫫母衣錦”。(《雞皋歌送岑徵居》)更痛罵這些權奸是“沐猴而冠不足言”的小人。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4章 張良學藝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
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93章 焚書坑儒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4章 張良學藝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