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

曹丕是在東漢末年的戰火中長大的。他從小隨父親轉戰南北,5歲開始學射箭,6歲學騎馬,8歲就已經掌握了騎射技能,又開始學習文字。稍長,史稱他已經“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文治武功諸方面,都得到父親曹操的着意指點。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18歲時,曹操攻克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丕便娶了袁紹次子袁熙美貌的妻子甄氏。以後,曹操外出征戰,曹丕常代父留守鄴城,他和他的同胞弟弟曹植這時都活躍在鄴城的文人集團之中,成爲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在父親有意無意的考驗中,曹丕都基本上完成了父親交付的重託,政治上逐漸成熟。

曹丕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較有建樹。從政治上來說,對於他最爲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立太子之爭中所取得的勝利。

曹操有很多兒子,其長子曹昂,爲劉夫人所生。十分勇武忠誠,在討伐張繡的一次戰役中,爲掩護曹操不幸犧牲了。按照常禮,立太子非曹丕莫屬,可是曹操用人注重才德,辦事往往超出禮教的規範。儘管對曹丕的封職超於諸弟,但對於繼承人問題,曹操就是遲遲不表示態度。

這個時候,曹操格外喜愛小兒子曹衝,“曹衝稱象”的典故就出自這個聰穎超人的小孩子。只可惜曹衝又13歲病死,令曹操哀不勝哀。曹丕在勸父親節哀的時候,曾遭到曹操搶白:“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日後當了皇帝,也還說:,“假使曹衝在世,我也不會擁有天下。”

對曹丕真正構成威脅的還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曹植比曹丕小五歲,他才華蓋世,曹操對曹丕的這個弟弟格外欣賞,恩龐有加。但是曹丕畢竟工於心計,政治上善於苦心經營。

舉個例子,曹丕常密約心腹吳質進宮議事,爲了不讓人知道,吳質總是藏在曹丕爲他準備好的大竹箱裡,放在車上,拉進宮去。這件事被曹植的心腹楊修察覺,告訴了曹操。曹丕聽說機密泄露,十分害怕,還是吳質爲他出了個主意,要他下次只拉空竹箱進宮,曹操一定會派人盤查,查而無據的時候,對方必然要擔個誣告的罪名。曹丕依計而行,這一手果然奏效,曹操反而對楊修起了疑心。曹丕就這樣攻克了一個勁敵。

每當曹操離開鄴城,他的兒子們以及百官總要到城外送行,曹植往往在這個時候憑自己的口才對父親即席發表一番頌辭,出盡了風頭。曹丕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但才思不及曹植,看着曹植技壓羣芳,也只有無奈何恨居下風了。後來,還是他的心腹吳質爲他策劃,要他在這種場合不去與弟弟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動之以情,倒也博得了大家的好感。

曹丕還會利用自己在兄弟間居長的地位,攏絡一些德高望衆、尊禮守舊的老臣,呼籲不要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曹丕還費心博得了曹操的寵妃王昭儀的好感。功夫不負有心人,也加上曹植的浪漫氣質和政治上的不自愛,曹操在去世的前兩年,終於正式立曹丕爲太子,曹丕得到這個消息後竟高興地摟住丞相長史辛某的脖子說;“辛君知我喜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故,遵他的遺囑,曹丕把父親的喪事辦得十分節儉。這年十月,在曹操一生所奠定的基礎上,曹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國,爲魏文帝,並把國都從鄴城遷到了洛陽。曹丕終於十分得意地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即位後,即多次興兵東伐南征,這些軍事行動都是以振奮人心、炫耀武力爲目的的,因此也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鑑於東漢外戚宦官干政所造成的政治混亂,曹丕下令後族不得輔政,並規定了宦官的官位極限。在用人問題上,曹丕改變了父親不拘一格、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接受陳羣的建議,設“九品官人之法”,取仕開始制度化、有序化。他復興儒學,放寬刑律,到民間訪貧問苦,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養生息,在他短短五年零七個月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上做了一個守成之君。

儘管曹丕表示要效法漢文帝的“寬仁弘厚”,併爲此違背了曹操生前要做周文王的意願,追諡父親爲“武帝”而把“文帝”的名號留給了自己。但是他氣量偏狹,一繼位,就把在立太子之爭中所結怨氣發泄在自己的兄弟們身上。曹丕把他們遠封各地,不得擅留京師,不得相互通問,不得離開封地,還派了“監國使者”對他們嚴加督責,使他們動則受咎,人人自危。對待過去的力敵曹植以及因支持曹植而得罪自己的曹彰,曹丕的報復更是毫不留情。這時他們早已喪失與曹丕相抗衡的力量,但曹丕還是在黃初四年把曹彰毒死了。曹植也曾兩次被監國使者誣奏,都差一點被議成死罪,只是由於母親卞氏的干預,才倖免一死。過去,曹丕曾向他的族叔曹洪借錢,但是曹洪沒有借給他,繼位後,曹丕就向自己的這位族叔進行報復。這樣,曹魏政權基本上剪滅了宗室的屏衛勢力而依靠異姓大臣,這也是日後司馬氏得以篡權建立晉朝的關鍵因素之一。

和父親一樣,曹丕較有見地地佈置自己的喪制說:“自古至今,沒有不滅亡的國家,也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所以他選擇洛陽的首陽山東麓爲自己的葬地,他要求壽陵依山而建,不奪農田,不聚封土,不植樹木,不立寢殿,希望換代之後人們不再知道墳的所在。他說,“如果有誰違我今詔,對我的墳陵妄加改造,害我在地下不得安寧,便是不忠不孝,假使死者有知,我將不給厚葬我的人以好運。”曹丕爲了達到薄葬的目的,還把上述關於喪制的詔書抄成幾份,分別收藏在不同的部門。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故於洛陽,享年40歲。於是乎“葬首陽陵,自殯及葬,皆以終制從事”,國內僅服喪三天。

在文學上,史載曹丕創作了上百篇詩文,但現存完整的詩文只有四十餘篇。他的詩多反映宮廷生活,也有描寫征夫離婦的思念之情和政治軍事生活的作品。歷史上有人認爲曹丕“去植千里”,說他比曹植差之千里,恐怕也有欠公允。曹丕的作品不拘格式,活潑自如,節奏起伏多變。他把兩漢民歌中出現的七言詩運用於文人詩作,《燕歌行》是其傑出的代表。所以胡應麟評價他在中國詩歌史上“開千古妙境”。比較突出的還是曹丕《典論》中的《論文》篇,它是中國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他把文學提到了“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高度,扼要分析了前人以及時人各自的文學特點,提倡創作的個性,對於後代中國文學、文學批評的發展,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曹丕晚期的作品,由於身分的變化以及忙於政務,開始有些浮誇和官腔。史載,曹丕還主持編輯了中國的第一部類書《皇覽》,共八百多萬字,儘管此書現已不存,但它在文化建設方面所起的作用,還是不可低估的。

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1章 少康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2章 酒的發明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2章 酒的發明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
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1章 少康中興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2章 酒的發明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2章 酒的發明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32章 老馬識途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