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名玄燁,姓愛新覺羅。他8歲即位,在位61年,年號康熙。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後人稱爲“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創之主”。
康熙即位時只有8歲,14歲親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爲。但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無能,只有鰲拜狂妄跋扈,獨斷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不甘心當傀儡,決心除掉鰲拜,奪回政權。於是他精心策劃,暗置親信掌握京師兵權。表面上不問政事,整天與一批經過精心挑選的少年侍衛在宮中演練摔跤遊戲。鰲拜認爲康熙年幼可欺,於是不加戒備。一次鰲拜單身入朝,康熙抓住機會,指揮這些侍衛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鰲拜擒住,隨即宣佈了他的三十條罪狀,將他永遠拘禁,並清除其黨羽。從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轉了局勢。
清除內患後,康熙面臨的問題就是鎮守南部邊疆的明末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們獲得清廷封王,各自擁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設置稅收機關,不聽中央的指揮,被稱爲“三藩”。三藩中,吳三桂首先舉兵反清復明,耿、尚繼而響應,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面對這種緊張局勢,20歲的康熙從容不迫,果斷地決定征討三藩。他親自佈置作戰方案,以各地軍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這次震動朝野的南疆叛亂。由此。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也爲康熙以後制定重大決策並付諸實施奠定了基礎,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又積極爭取臺灣歸附大陸。臺灣自鄭成功死後,由其子鄭經統治,他要求康熙用對待外國的禮儀對待臺灣,企圖將臺灣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戰的姚啓聖、施琅進攻臺灣,很快將臺灣及澎湖列島統一於清廷之下,又下令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使臺灣重新歸屬到清政府的管轄之下。
此後,在北方邊區,康熙又以必要的軍事措施,阻止了俄羅斯對我國領土的侵犯,於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北邊界,使中俄邊界從此安定了很長時間。不僅如此,康熙還親自部署,於1690~1697年間三次親征,與佔據新疆並不斷內犯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作戰,陸續平定了北部戰亂,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間的互相侵犯。從此,清政府的命令就可以下達全國,直通邊陲。康熙完成了明朝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祖國統一大業。
康熙對治理黃河和淮河也十分重視,他曾把“河務”、“漕運”作爲和“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康熙十分注意鑽研治河技術,凡是有關治河的書籍,他都仔細閱讀,以求貫通,他還任命靳輔爲治理黃河的河督,並重用優秀的水利專家陳潢,用了十餘年時間,使黃河、淮河復歸故道。此後幾十年間,黃河未發生過大的災患。
康熙還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獎勵墾荒,大量吸收勞動力,制定了不少具體的獎勵辦法。他把招來的流民編入保甲,使流民變成自耕農;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也是康熙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康熙年間捐免錢糧的次數和數量都遠遠超過前代。他還宣佈把人口稅的總額固定在一千數字上,以後無論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徵收人口稅,減輕了農民生活的負擔,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寧。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一生勵精圖治,致力於國家的統一進步,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他還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使社會經濟從清初的凋敝狀態中得以復甦和發展,開創了“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