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

清聖祖康熙,名玄燁,姓愛新覺羅。他8歲即位,在位61年,年號康熙。康熙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後人稱爲“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創之主”。

康熙即位時只有8歲,14歲親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爲。但當時的朝政大權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無能,只有鰲拜狂妄跋扈,獨斷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裡。康熙不甘心當傀儡,決心除掉鰲拜,奪回政權。於是他精心策劃,暗置親信掌握京師兵權。表面上不問政事,整天與一批經過精心挑選的少年侍衛在宮中演練摔跤遊戲。鰲拜認爲康熙年幼可欺,於是不加戒備。一次鰲拜單身入朝,康熙抓住機會,指揮這些侍衛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鰲拜擒住,隨即宣佈了他的三十條罪狀,將他永遠拘禁,並清除其黨羽。從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轉了局勢。

清除內患後,康熙面臨的問題就是鎮守南部邊疆的明末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們獲得清廷封王,各自擁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設置稅收機關,不聽中央的指揮,被稱爲“三藩”。三藩中,吳三桂首先舉兵反清復明,耿、尚繼而響應,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面對這種緊張局勢,20歲的康熙從容不迫,果斷地決定征討三藩。他親自佈置作戰方案,以各地軍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這次震動朝野的南疆叛亂。由此。不僅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也爲康熙以後制定重大決策並付諸實施奠定了基礎,顯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能。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又積極爭取臺灣歸附大陸。臺灣自鄭成功死後,由其子鄭經統治,他要求康熙用對待外國的禮儀對待臺灣,企圖將臺灣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戰的姚啓聖、施琅進攻臺灣,很快將臺灣及澎湖列島統一於清廷之下,又下令在臺灣設立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使臺灣重新歸屬到清政府的管轄之下。

此後,在北方邊區,康熙又以必要的軍事措施,阻止了俄羅斯對我國領土的侵犯,於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北邊界,使中俄邊界從此安定了很長時間。不僅如此,康熙還親自部署,於1690~1697年間三次親征,與佔據新疆並不斷內犯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作戰,陸續平定了北部戰亂,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間的互相侵犯。從此,清政府的命令就可以下達全國,直通邊陲。康熙完成了明朝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祖國統一大業。

康熙對治理黃河和淮河也十分重視,他曾把“河務”、“漕運”作爲和“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康熙十分注意鑽研治河技術,凡是有關治河的書籍,他都仔細閱讀,以求貫通,他還任命靳輔爲治理黃河的河督,並重用優秀的水利專家陳潢,用了十餘年時間,使黃河、淮河復歸故道。此後幾十年間,黃河未發生過大的災患。

康熙還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獎勵墾荒,大量吸收勞動力,制定了不少具體的獎勵辦法。他把招來的流民編入保甲,使流民變成自耕農;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也是康熙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康熙年間捐免錢糧的次數和數量都遠遠超過前代。他還宣佈把人口稅的總額固定在一千數字上,以後無論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徵收人口稅,減輕了農民生活的負擔,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寧。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一生勵精圖治,致力於國家的統一進步,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他還在政策上進行調整,使社會經濟從清初的凋敝狀態中得以復甦和發展,開創了“康乾盛世”。

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8章 堯舜讓位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4章 三皇世紀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6章 紂王暴政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45章 管子的貢獻
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43章 亞聖孟子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8章 堯舜讓位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4章 三皇世紀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章 大禹治水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6章 紂王暴政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45章 管子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