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管子的貢獻

管子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生年不可考,死於公元前645年。管仲早年貧困,曾經過商,遊歷過很多地方,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由於齊大夫鮑叔牙的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爲相。在他相齊的四十多年中,深受齊桓公的重用。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爲春秋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管仲在改革中,十分重視經濟的發展。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爲只有發展生產,才能富民足食,才能談得上榮辱和禮節。他爲了發展經濟;首先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採取了“相地而衰徵”的進步措施,主張按照土地的好壞,分等徵稅,這就提高了質地較差土地的利用率,有利於生產的發展。由於齊國東臨大海,他還積極提倡漁鹽之利,採取漁鹽出口而不納稅的辦法,以鼓勵漁鹽貿易。設置鹽官、鐵官,利用官府力量發展鹽鐵業。並鑄造和管理貨幣,重視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此外還設“輕重九府”之制,根據年成的豐歉和人民的需要,來收散貨物,以調劑物價的貴賤,達到通貨積財,增加國家收入的目的,爲齊國稱霸諸侯奠定了經濟基礎。

管仲在內政上還實行了“叄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卻把原來的行政組織加以整頓改組,制國爲二十一鄉,分爲工鄉、商鄉和士鄉(士和農在一起)三種,其中工鄉三個,商鄉三個,士鄉十五個,另外,還制鄙(郊以外的地方)五屬;分別設官管理。並劃定士農工商“四民”的住處,按人戶編制起來,不許他們任意遷徙和雜處,從而加強了國內的統治。

管仲在內政改革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實行了軍制的改革,“作內政而寄軍令”。這便是寓兵於農,兵民合一,把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統一起來,做到平時進行生產,戰時可以打仗。辦法是在十五個士鄉中,每鄉以五家爲軌,十軌爲裡,四里爲一連,十連爲一鄉,五鄉爲一軍。每家出一人,五人爲伍,伍有軌長,五十人爲小戎,小戎有裡有司,二百人爲卒,卒有連長;二千人爲旅,旅有良人;五旅一萬人爲一軍。這樣,十五個士鄉就可組成三軍,擴大了兵源,增強了軍事力量。同時,管仲還採取可用兵器和銅鐵贖罪的辦法,以充國家軍備。

管仲還設有一套選拔人才的制度,規定鄉和屬都要推舉人才,否則就以“蔽賢”、“蔽明”之罪論處。並還規定士經過三次審選,可選拔爲“上卿之贊(輔助)”,給少數庶人、平民以上升的機會。例如他就提拔和選用了出身低下的替商旅趕牛車的甯戚,當了大司田(農官)。

管仲上述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社會變化發展的趨勢,客觀上加速了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對社會發展起了一定進步作用。

由於管仲的改革,數年之內,齊國國富兵強,在春秋初期,獲得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在這期間,管仲曾協助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領導各國諸侯合力抵抗戎狄部族的侵擾,曾出兵救邢、救衛、救北燕,對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免受落後部族的掠奪和蹂躪,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總之,管仲在歷史上是一位有作爲的政治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對後世起了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管子》一書,現存有七十六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還保存有齊國的歷史檔案和後人對管仲思想言行的記載、解釋和發揮。除此,還包括齊國稷下學者的一些著作,是我們研究管仲思想和戰國時代齊國稷下等學派思想的一部重要史料。

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章 堯舜讓位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2章 程嬰救孤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63章 美女西施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59章 范蠡三遷
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章 堯舜讓位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2章 程嬰救孤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63章 美女西施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76章 鑑真東渡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59章 范蠡三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