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敦煌莫高窟

敦煌縣座落在我國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盡頭,靠着沙漠的邊緣。它附近一帶,黃沙莽莽,顯得頗爲荒寂。然而在沙磧深處,懸崖陡壁上排列着蜂窠似的洞窟,從綠蔭中透露出來,卻給人以別有天地的感覺。這便是名著世界的文物寶庫——千佛洞莫高窟。

莫高窟座落在敦煌東南40裡的鳴沙山東麓,有1千多個洞窟,現在還保存了492個,分佈在長約2公里的巖壁上,上下34層,象蜂房似地排列着,遠望去好象一座大村鎮。這裡曾藏有古籍二、三萬卷以及佛畫、佛幡絲繡品等;洞窟中的塑像有2400餘個;壁畫以高5米的畫計算,全長約達25公里。這真是稀世的珍藏啊!

敦煌在歷史上佔過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漢代的敦煌非常繁盛。內地和西域各族人,西亞各國人,都來敦煌經商,敦煌成爲中外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

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昌盛。敦煌出了不少文學家、藝術家和著名技藝工匠。印度的佛教也在西漢末年通過這裡傳入我國內地。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騙人民。佛教廣泛傳播,鑿石窟、雕佛像、繪壁畫等佛教活動盛行起來,從新疆、甘肅起逐漸影響到南北各地。大同雲崗、太原天龍山、洛陽龍門、青州雲門山、中原一帶,處處有其蹤跡;東北遠達義縣,南則由甘肅傳入川滇,四川有大足、嘉定等石窟,雲南有劍川石窟。敦煌莫高窟是歷時最久,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開鑿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年(366),這是有碑爲證的,但據另一敦煌文物的資料,創建的年代可能還要早一些,它在北魏時興盛起來,中經隋唐五代,至北宋、西夏時漸趨衰微,到元朝時才停建新窟,前後共歷一千年。

關於莫高窟的開鑿,傳說中還有個有趣的故事。366年,有個叫樂尊的和尚,西遊到敦煌城東南的三危山(祁連山支脈)下,已經是黃昏了。忽然,他看到三危山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彷彿有千萬個佛的形狀。他認爲這是聖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面的巖壁上開鑿石窟。

其實,樂尊看到的金光,只是落日僞餘輝從山頂的紅色岩石上反射出來,他以爲就是佛光了。從樂尊開始,以後一千多年裡,人們在這裡開鑿洞窟。隋唐時期達到,開鑿的窟室有一千多個,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保存到現在的洞窟,有70%是唐代開鑿的。

敦煌真是一座出色的雕塑陳列館。走入一個個洞窟,許許多多神情逼真、姿態各異的佛像,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窟裡大小不一的佛像,保存下來的有2400多個,其中唐塑就有670多個。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千佛。最大的塑像在30米以上,是唐代雕塑的。第96窟的佛像高達33米,氣魄雄偉有9層樓那麼高。小的菩薩像小到十幾釐米,雕刻十分精緻。這些雕塑,包括浮雕和立塑兩部分。從主題內容來看,有千佛、飛天、伎樂、花飾、建築物、柱頭、獅、象、天狗等十餘種。你看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風,有的肌肉豐滿,有的體態玲瓏,有的氣魄雄偉。如第275窟彌勒菩薩,豐圓而略帶微笑的面容和健壯的體魄,多具有西域民族的特點。頭上的三珠冠,垂肩的發綹,胸前的瓔珞,以及高腳面坐的姿式,顯然帶有一定的印度、中亞、波斯風格。雕塑所用的色彩明暗不一,有的樸素,有的華麗,顯示出各個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唐代的塑像有很大進步,頭和身子比例適當,人物有個性,衣褶流動。佛的臉長而豐滿,面孔莊嚴。菩薩有高高的髮髻,圓圓的面龐,透着微笑,穿着繡滿花朵的天衣,儼然是唐代美麗的中年婦女的形象。天王力士或是全身盔甲,或是露着上身,用肌肉的緊張和暴露青筋來表示雄偉有力和堅毅的性格,象唐代的武土躍馬橫戈的神情。這些塑像,顯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工匠的卓越才能。

千佛洞的這些彩塑,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傳統。它的製作不是用大塊石頭,從外向裡逐漸雕琢,而是利用溼潤、柔軟和易於操作的泥土,自內向外捏塑成的。這種便於細膩地刻畫人物風采,通過質體和光色表現完美藝術形象的彩塑,不能曝露在室外,只能成爲富麗堂皇的建築內部的主要構成部分。這就顯現出中國古典藝術建築、雕塑、繪畫三者互相依存、密切聯繫的特點。

莫高窟的另一種藝術瑰寶是規模巨大的敦煌壁畫。從壁畫所描繪的內容看,可以劃分爲佛像畫、佛經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故事畫、經變畫四大類。

作爲宗教藝術說來,佛像畫是敦煌畫中的主要內容。這裡有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並法佛、天王、乾闥婆(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等。隋唐時期,由於大乘教思想的流行,敦煌的佛像畫有了新發展。又出現了佛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四大天王、地藏菩薩等單獨形象。最大菩薩畫像高10米,最長的菩薩羣像行列,有連續數十身之多。

在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飛翔於佛像上空的乾闥婆(飛天),她們不長翅膀,不託雲彩,揮舞長巾,揚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遊太空,給人們以美妙的想象。

第二類壁畫是佛經故事畫。早期壁畫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教《六度集經》、《賢愚經》和《佛說修行本起經》等,內容是佛的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經故事。本生故事畫的是釋迦生前種種善行。壁畫裡有《鹿王本生》、《屍毗王本生》、《菩薩本生》等。這些本生原來是印度民間故事,在佛教興起以後,被納入佛經,隨佛教傳入我國。

第三類是我國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的壁畫。在北魏249窟和西魏285窟的頂部,除了頂部中心蓮花藻井4枚上畫天公以外,南北則畫東王公西王母騎龍鳳出行圖。車上重蓋高聳,車後旌旗飄揚,前有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頭蛇身的伏犧女媧,穿大袖,長袍,手持規矩,胸懸明月,浮游於太空。

第四類是經變畫。所謂講經變畫,就是以佛經爲根據的繪畫,這裡所談的經變畫,就是指一部經一幅畫的大型結構。在敦煌石窟藝術當中,這種經變從隋朝開始,到唐朝發展到極盛時期。唐朝主要經變畫有《阿彌陀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

壁畫所描繪的內容,雖然多是佛教故事,但畫師們以平易近人的手法,把佛教題材和神話傳說與當時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我們透過宣傳迷信的畫面,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階級關係,生產情況和生活習俗。你看,這兒有宴會,酒餚滿桌,奴僕成羣,表現出剝削階級享樂腐化的生活。這兒有農民、船工、屠夫、獵戶、有耕作、收穫、伐木、飼養、擠奶、拉縴等活動,表現了當年勞動人民生產鬥爭的許多場面。這兒有法庭上剝衣剜眼的慘狀,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這兒有西域和中亞各族的王子、商人,服飾容貌各不相同。這兒也有中原的帝王、貴族、大臣、侍從、貴婦、婢妾,神情態度,無不恰如其分。這些畫幅都是傑出的藝術品和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總之,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古畫陳列館。現存有壁畫雕塑的480洞窟之中,唐朝約佔40%,如連隋和五代在內,便接近全數3/4。所以唐代藝術是敦煌這座寶庫的主要部分。

除了塑像和壁畫外,莫高窟裡還保存大量的佛教經卷,古畫和其他珍貴文物。因此,我們說莫高窟還是著名的“藏經洞”。“藏經洞”中有從晉朝到宋朝包括近10個朝代的大量佛經,各種文字的古書、古畫、戶籍、契約、小說、詞曲以及絲織品等珍貴文物3萬多件。其中的塑匠趙僧子的《典兒契》,就是無數藝術匠師艱難困苦生活的寫照,這些文物大約在北宋中葉藏進去的,外面用泥土牆堵起來,牆上還畫了佛像。這個洞直到1900年才被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發現。後來,英、法、美、日的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先後來到莫高窟,盜走了大量的經卷、古畫和其他文物。美帝國主義分子華爾納,甚至用一種化學膠布,將精美壁畫,大塊大塊地從石窟的牆壁上粘剝下來偷走。由於我國人民的奮起鬥爭,才使莫高窟的雕塑壁畫和部分藏經保存下來。

新中國誕生以後,莫高窟回到人民的懷抱。洞窟、塑像和壁畫不斷得到加固、維修,面貌煥然一新,文物和藝術品的研究工作也不斷地取得新成果。

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章 精衛填海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0章 季札掛劍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
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6章 精衛填海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60章 季札掛劍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章 宋楚之戰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