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縣座落在我國甘肅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盡頭,靠着沙漠的邊緣。它附近一帶,黃沙莽莽,顯得頗爲荒寂。然而在沙磧深處,懸崖陡壁上排列着蜂窠似的洞窟,從綠蔭中透露出來,卻給人以別有天地的感覺。這便是名著世界的文物寶庫——千佛洞莫高窟。
莫高窟座落在敦煌東南40裡的鳴沙山東麓,有1千多個洞窟,現在還保存了492個,分佈在長約2公里的巖壁上,上下34層,象蜂房似地排列着,遠望去好象一座大村鎮。這裡曾藏有古籍二、三萬卷以及佛畫、佛幡絲繡品等;洞窟中的塑像有2400餘個;壁畫以高5米的畫計算,全長約達25公里。這真是稀世的珍藏啊!
敦煌在歷史上佔過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漢代的敦煌非常繁盛。內地和西域各族人,西亞各國人,都來敦煌經商,敦煌成爲中外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的要地。
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昌盛。敦煌出了不少文學家、藝術家和著名技藝工匠。印度的佛教也在西漢末年通過這裡傳入我國內地。南北朝時期,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用以麻醉和欺騙人民。佛教廣泛傳播,鑿石窟、雕佛像、繪壁畫等佛教活動盛行起來,從新疆、甘肅起逐漸影響到南北各地。大同雲崗、太原天龍山、洛陽龍門、青州雲門山、中原一帶,處處有其蹤跡;東北遠達義縣,南則由甘肅傳入川滇,四川有大足、嘉定等石窟,雲南有劍川石窟。敦煌莫高窟是歷時最久,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開鑿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年(366),這是有碑爲證的,但據另一敦煌文物的資料,創建的年代可能還要早一些,它在北魏時興盛起來,中經隋唐五代,至北宋、西夏時漸趨衰微,到元朝時才停建新窟,前後共歷一千年。
關於莫高窟的開鑿,傳說中還有個有趣的故事。366年,有個叫樂尊的和尚,西遊到敦煌城東南的三危山(祁連山支脈)下,已經是黃昏了。忽然,他看到三危山山峰放射出萬道金光,彷彿有千萬個佛的形狀。他認爲這是聖地,就募人在三危山對面的巖壁上開鑿石窟。
其實,樂尊看到的金光,只是落日僞餘輝從山頂的紅色岩石上反射出來,他以爲就是佛光了。從樂尊開始,以後一千多年裡,人們在這裡開鑿洞窟。隋唐時期達到,開鑿的窟室有一千多個,所以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保存到現在的洞窟,有70%是唐代開鑿的。
敦煌真是一座出色的雕塑陳列館。走入一個個洞窟,許許多多神情逼真、姿態各異的佛像,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窟裡大小不一的佛像,保存下來的有2400多個,其中唐塑就有670多個。此外,還有數以萬計的小千佛。最大的塑像在30米以上,是唐代雕塑的。第96窟的佛像高達33米,氣魄雄偉有9層樓那麼高。小的菩薩像小到十幾釐米,雕刻十分精緻。這些雕塑,包括浮雕和立塑兩部分。從主題內容來看,有千佛、飛天、伎樂、花飾、建築物、柱頭、獅、象、天狗等十餘種。你看這些塑像,有的秀骨清風,有的肌肉豐滿,有的體態玲瓏,有的氣魄雄偉。如第275窟彌勒菩薩,豐圓而略帶微笑的面容和健壯的體魄,多具有西域民族的特點。頭上的三珠冠,垂肩的發綹,胸前的瓔珞,以及高腳面坐的姿式,顯然帶有一定的印度、中亞、波斯風格。雕塑所用的色彩明暗不一,有的樸素,有的華麗,顯示出各個時代不同的藝術風格。唐代的塑像有很大進步,頭和身子比例適當,人物有個性,衣褶流動。佛的臉長而豐滿,面孔莊嚴。菩薩有高高的髮髻,圓圓的面龐,透着微笑,穿着繡滿花朵的天衣,儼然是唐代美麗的中年婦女的形象。天王力士或是全身盔甲,或是露着上身,用肌肉的緊張和暴露青筋來表示雄偉有力和堅毅的性格,象唐代的武土躍馬橫戈的神情。這些塑像,顯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工匠的卓越才能。
千佛洞的這些彩塑,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傳統。它的製作不是用大塊石頭,從外向裡逐漸雕琢,而是利用溼潤、柔軟和易於操作的泥土,自內向外捏塑成的。這種便於細膩地刻畫人物風采,通過質體和光色表現完美藝術形象的彩塑,不能曝露在室外,只能成爲富麗堂皇的建築內部的主要構成部分。這就顯現出中國古典藝術建築、雕塑、繪畫三者互相依存、密切聯繫的特點。
莫高窟的另一種藝術瑰寶是規模巨大的敦煌壁畫。從壁畫所描繪的內容看,可以劃分爲佛像畫、佛經故事畫、民族傳統神話故事畫、經變畫四大類。
作爲宗教藝術說來,佛像畫是敦煌畫中的主要內容。這裡有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並法佛、天王、乾闥婆(飛天)、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等。隋唐時期,由於大乘教思想的流行,敦煌的佛像畫有了新發展。又出現了佛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四大天王、地藏菩薩等單獨形象。最大菩薩畫像高10米,最長的菩薩羣像行列,有連續數十身之多。
在佛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飛翔於佛像上空的乾闥婆(飛天),她們不長翅膀,不託雲彩,揮舞長巾,揚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遊太空,給人們以美妙的想象。
第二類壁畫是佛經故事畫。早期壁畫中佔主要地位的是小乘教《六度集經》、《賢愚經》和《佛說修行本起經》等,內容是佛的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經故事。本生故事畫的是釋迦生前種種善行。壁畫裡有《鹿王本生》、《屍毗王本生》、《菩薩本生》等。這些本生原來是印度民間故事,在佛教興起以後,被納入佛經,隨佛教傳入我國。
第三類是我國民族傳統神話題材的壁畫。在北魏249窟和西魏285窟的頂部,除了頂部中心蓮花藻井4枚上畫天公以外,南北則畫東王公西王母騎龍鳳出行圖。車上重蓋高聳,車後旌旗飄揚,前有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頭蛇身的伏犧女媧,穿大袖,長袍,手持規矩,胸懸明月,浮游於太空。
第四類是經變畫。所謂講經變畫,就是以佛經爲根據的繪畫,這裡所談的經變畫,就是指一部經一幅畫的大型結構。在敦煌石窟藝術當中,這種經變從隋朝開始,到唐朝發展到極盛時期。唐朝主要經變畫有《阿彌陀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
壁畫所描繪的內容,雖然多是佛教故事,但畫師們以平易近人的手法,把佛教題材和神話傳說與當時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我們透過宣傳迷信的畫面,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階級關係,生產情況和生活習俗。你看,這兒有宴會,酒餚滿桌,奴僕成羣,表現出剝削階級享樂腐化的生活。這兒有農民、船工、屠夫、獵戶、有耕作、收穫、伐木、飼養、擠奶、拉縴等活動,表現了當年勞動人民生產鬥爭的許多場面。這兒有法庭上剝衣剜眼的慘狀,暴露出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這兒有西域和中亞各族的王子、商人,服飾容貌各不相同。這兒也有中原的帝王、貴族、大臣、侍從、貴婦、婢妾,神情態度,無不恰如其分。這些畫幅都是傑出的藝術品和極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總之,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古畫陳列館。現存有壁畫雕塑的480洞窟之中,唐朝約佔40%,如連隋和五代在內,便接近全數3/4。所以唐代藝術是敦煌這座寶庫的主要部分。
除了塑像和壁畫外,莫高窟裡還保存大量的佛教經卷,古畫和其他珍貴文物。因此,我們說莫高窟還是著名的“藏經洞”。“藏經洞”中有從晉朝到宋朝包括近10個朝代的大量佛經,各種文字的古書、古畫、戶籍、契約、小說、詞曲以及絲織品等珍貴文物3萬多件。其中的塑匠趙僧子的《典兒契》,就是無數藝術匠師艱難困苦生活的寫照,這些文物大約在北宋中葉藏進去的,外面用泥土牆堵起來,牆上還畫了佛像。這個洞直到1900年才被一個叫王圓篆的道士發現。後來,英、法、美、日的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先後來到莫高窟,盜走了大量的經卷、古畫和其他文物。美帝國主義分子華爾納,甚至用一種化學膠布,將精美壁畫,大塊大塊地從石窟的牆壁上粘剝下來偷走。由於我國人民的奮起鬥爭,才使莫高窟的雕塑壁畫和部分藏經保存下來。
新中國誕生以後,莫高窟回到人民的懷抱。洞窟、塑像和壁畫不斷得到加固、維修,面貌煥然一新,文物和藝術品的研究工作也不斷地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