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市)人,出身於世家大族。他的祖父是中唐著名宰相、大史學家杜佑,所撰《通典》一書200卷久負盛名。杜家雖曾出將人相,但有家學傳統,《舊唐書·杜佑傳》即稱杜佑“雖位極將相,手不釋卷”。杜牧受祖父影響很深,自幼好學不倦,嗜讀經史,洞察千古興亡大事。少年後痛感唐王朝江河日下,藩鎮割據、世風日衰,遂立志興邦濟世。拯救天下。他曾刻苦致力於兵法研究,爲《孫子》作過注,試圖在軍事上有所作爲,以報效國家。

杜牧26歲時考中進士,接着又通過殿試製策登科,名震京華。唐時風氣,凡考中進士者,事先多由具有文壇聲望的官員舉薦。相傳杜牧由於門第顯貴,才華不凡,推薦者很多。太學博士吳武陵對他特別欣賞,親自向主考官崔郾朗誦杜牧的《阿房宮賦》。崔郾聽後十分欣賞,又親自覽讀一遍,連聲讚歎。由於狀元早已定了人,遂錄取杜牧爲甲科第五,即第五名進士。

杜牧入仕後,授官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不久即隨江西觀察使沈傳師赴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爲幕賓,以後又先後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宣歙觀察使崔鄲的賓客。從公元828年到839年,除了曾一度在長安任監察御史和在東都洛陽作官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宣州、揚州度過。這期間他的生活悠閒而放縱,除了處理公務外,就是飲宴、遊賞,盡覽歌舞聲色。唐朝士子私生活多開化無拘,無論是官府宴賓典禮,還是官員們聚會飲宴,都以妓樂助興,故宋朝人張端義說“唐人尚文好狎”。杜牧在宣、揚時正值精力旺盛之青年、與其他貴族公子一樣縱情於聲色、風流**。揚州在唐時是著名的繁華都市,所謂“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此間杜牧寫下了不少豔情詩作。儘管如此,他仍十分關注國家政治大事,寫下了軍事論文《罪言》,向朝廷獻上解決藩鎮的方略。杜牧認爲藩鎮割據和外族入侵是唐王朝面臨的兩大禍患,只有除此二患,方能國泰民安。早年朝廷討伐滄州藩鎮李同捷,他賦《感懷詩》慷慨陳詞:“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請數系虜事,誰其爲我聽”?後來回紇南侵,朝廷調兵抵禦,他又賦《雪中抒懷》,再度毛遂自薦:“臣實有長策,彼可除鞭笞。如蒙一召議,食肉寢其皮”。此外還寫了諸如《河湟》、《早雁》、《泊秦淮》等鍼砭時政、憂國憂民的詩篇。

這時期,杜牧也較多地接觸了一些社會下層的婦女——歌女和舞女,瞭解和同情她們的悲慘遭際,著名的《杜秋娘詩》和《張好好詩》就是爲她們而寫的。杜牧在描述了美貌善歌的民間歌女杜秋娘一生辛酸遭遇後,不由地聯想到自古以來士子的坎坷命運,感嘆“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難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人生命運變化莫測,人生無常,歲月蹉跎,“己身不自曉,此外何思惟?”揚州十年,杜牧已有一種蒼涼的憂患感。

公元839年春,杜牧結束了揚州十年的放外任官生活,涉漢江、過南陽,水陸兼程回到京師長安,內遷左補闕、史館修撰。但在長安只任職3年,又由比部員外郎放爲黃州刺史,後轉池州、睦州,歷時7年,這是朝內牛李黨爭、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所致。他在《祭周相公文》中憤憤不平地寫道:“會昌之政,柄者爲誰?忿忍陰汙,多逐良善。牧實忝幸,亦在遭中。”對權相李德裕的排擠深感憤懣。李德裕是晚唐上層集團中李黨的代表人物,杜牧雖沒直接參與“牛李黨爭”,卻做過牛黨代表人物牛僧孺的幕賓,兩人私交很好。加之杜牧性格剛直疏闊,不拘細節,也爲李所討厭,故頗受冷落,很快就被趕出長安。杜牧深知自己仕途困蹇的原因在於不會趨炎附勢、明哲保身而遭嫉恨,但也無怨無愧、談笑出京,“都門帶酒,笑別親戚”,來到遠離帝京,偏遠荒涼的小郡黃州。

杜牧在黃州關心民間疾苦,任職內多施善政,如取消黃州府衙逢年節祭祀,向農商索要酒肉疏果的陋規,獎勵、提升奉公守法,勤於職守的下屬官員;鞭笞和裁汰貪官污吏,規定府衙購買市集物品必須公平合理。平均徭役,不使勞苦不均。爲此他還自置薄籍、登記服役者姓名,每年親自按州校點。審判案件時,細加勘查、公正慎刑,任職內未出一次冤案,深得民心,政績斐然。

然而,杜牧所處時代,畢竟已是唐王朝江河日下,百弊叢生的衰落階段,吏制弛壞、世風渾濁,即使在一郡力振清明,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杜牧常傷悼國家多事,悲嘆懷才不遇,每每以酒澆愁,賦詩自遣。他希冀依然能有所作爲、國泰民安:“豈爲妻子計,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絃歌教燕趙,蘭芷洛河湟,腥羶一掃灑,兇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壽域富農桑”。但是正如古代許多壯懷激烈而又無從施展的志士一樣,杜牧的理想在朝政、舉國黑昏的社會裡根本無法實現,只能沉痛地自嘲:“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且抽持板手,卻展小年書”。或縱酒自娛、以忘憂患:“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當然,壯志未泯,世事難忘,只是借酒以澆胸中塊壘而已。當朝廷準備討伐澤潞之亂時,或異族入侵,邊防傳警時,他依然不斷上書,慷慨陳辭,不計前嫌向宰相李德裕獻計獻策。

杜牧畢竟是一個敏感善吟的詩人,處理公務之暇,常策馬流連於山水之間,寫下了許多弔古傷今、思友懷鄉,寫景抒情的詩篇。如他的《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

再如《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在黃州時他的代表作還有《齊安郡中偶題兩首》、《赤壁》等有名詩作。這些詩明麗如畫,含蓄凝鍊,耐人尋味。

公元848年,杜牧重又人京,升任中書舍人,兼史館修撰,途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秦淮河是六朝勝地,粉黛如雲。唐時更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士女盪舟江上,尋歡之地。詩人泊舟秦淮,眼見燈紅酒綠,耳聞絲竹豔曲,不禁觸景生情,吟成此詩

重回長安,巧與另一著名詩人李商隱相識。李商隱對杜牧的詩才十分推崇,在一首贈詩裡作了這樣的讚美:“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羣。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李商隱與杜牧是晚唐齊名的詩壇巨擘,時有“小李杜”之稱。兩人結識,甚是幸事。在長安,杜牧寫下了有名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公元852年,杜牧臥病不起,深感不久於人世,於是將平生幾十年詩文作了整理,詩稿燒燬許多,僅剩十分之二三,不久病卒,終年50歲。杜牧死後,他的外甥遵照他生前遺囑,將杜牧詩文合編成《樊川文集》傳世。

杜牧一生憂國憂民、剛直不阿,但一生懷才不遇、屢經坎坷。在晚唐那種政治混亂,黨爭激烈的年代,內心始終鬱結着矛盾和痛苦,未能施抱負。在文學方面,他的詩高絕深遠,獨樹一幟,形成自己豪邁俊爽、遒勁峭拔的藝術風格。

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2章 程嬰救孤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59章 范蠡三遷
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28章 劉劭與《人物誌》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4章 三皇世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74章 奇貨可居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68章 殺馬立誓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2章 程嬰救孤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59章 范蠡三遷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8章 堯舜讓位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59章 范蠡三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