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

《周易》在先秦著作中是比較重要的一部書。它包括兩部分,一個是經的部分,這裡面有卦及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這些統統叫做《易經》。另一個是傳的部分,這裡面有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篇,而彖辭、象辭、繫辭又各分爲上下篇,這樣加起來就有十篇。過去的人叫它爲“十翼”,我們叫它爲《易傳》。傳和經的關係,傳是解釋經的,是對經的註釋和論述。

《周易》中的《易經》部分,據歷史記載,是起源於殷末周初。因爲早在殷代就有鑿龜占卜的事實存在。而從《易經》的一些內容來看,如征伐、祭祖、婚喪、農牧業生產情況,與殷代甲骨文的卜辭,有不少相同的地方,所以《易經》部分產生於殷末周初的說法,是可信的。《周易》中的《易傳》部分,過去說是春秋時期孔子一人搞的,這個說法不太可靠。《易傳》裡面固然有一些春秋時期的資料,但也有一些是戰國時期的資料,如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種道器相對的術語和思想,是戰國以前所沒有的,甚至那裡面有不少陰陽五行的思想,那是戰國末期甚至是更晚的一些東西,所以《易傳》大體上是在戰國末期才形成的,也同時說明它不是一人一時完成的,更不是孔子一個人寫的。當然,孔子是讀過易這類書,並作爲經典傳授給門徒。他或他的門徒對傳的部分,作過某些添補,那也是可能的。

因此,《周易》經的部分可作爲研究殷周之際的思想材料,傳的部分可作爲研究春秋到戰國末期的思想材料。

那末《周易》是怎樣出現的呢?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生活的內容逐漸豐富,社會矛盾也逐漸複雜的時候,人們對一些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由於認識的侷限性,還不能達到科學的理解,他們就求神問卜,在龜甲上鑽孔,燒出“兆”紋,以後簡化爲用一些草杆子,重疊組合出一些變化的數字。人們根據這些變化,來解答種種的疑問,判斷吉凶。這樣,久而久之,人們根據這些積累,就整理歸納出文字和符號來,以後又不斷加以補充。於是這種卜筮一類的書就出現了,《周易》就是這類書中的一種。

但是,在《周易》這部書中,吸收了當時自然科學上如天文歷算的成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複雜現象,並且對這些現象又力圖作種種的解釋和說明。因此,《周易》就不僅僅是一部宗教迷信書,而且它還包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

在哲學上,《易經》把人們在自然界中經常接觸的天、地、雷、火、風、澤、水、山的八種物質,作爲產生世界萬物的根本,其中又以天、地爲最根本,其他六種是天地產生的。這八種東西各有卦名,如天爲乾、地爲坤等等,這八種卦又互相組合,就產生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用物質性的東西來說明萬物生成,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

在以天地(即乾坤)爲主的八卦、化成萬物的過程中,又以陰陽二者來推動萬物形成和變化,而陰陽二者又是對立的,陽是積極進取的性質,陰是消極退守的性質;因此陰陽二者在各種具體事物之間的矛盾作用,即所謂“剛柔相推”,使不同事物之間相反相成、進退順逆;從而顯示了千變萬化的世界。而某一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過渡到“物極必反”的對立面中去,這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這是《易經》部分的主要思想,它在後來的《易傳》部分又有了發揮。例如在《恆卦》的彖辭裡說:“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者也”,強調了世界是在永恆的變化着。又如在《繫辭傳》裡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所謂“窮”,就是事物發展到頂點,“變”就是由頂點向反面變化,“通”就是變爲反面之後又開始新的發展,“久”就是表示有這些過程之後才能長期存在下去。其它還有所謂“物不可以終盡”,“物不可以終通”等等,這些都是發展了《易經》裡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但是,《周易》這部書也有許多糟粕,這在傳的部分尤其明顯。首先是它在一些地方,把發展的整個過程,看做是“無往不復”的循環論。例如它把“日月相推”的變化,看作是寒往暑來歲歲如此,看不見質的飛躍。正如恩格斯說:它把運動理解爲“永遠在同一個圈子裡旋轉着,從而也就永久停留在同一地點上”(《馬克思恩格斯文選》第二卷,371頁)。正是這種循環的觀點,又引申出“中”、“和”的調和論,以至在動中求靜,即所謂由“變易”開始,到“不易”爲極終。其次,在《周易》中,還有不少陰陽五行之類的神秘氣氛,以及儒家等級尊卑的思想等等。

由於《周易》一書,既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又有不少糟粕,所以它對以後的哲學史發展,有着不小的影響,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都對它分別引用並加以解釋和發揮,曾爲中國哲學史上兩條路線鬥爭的內容之一。

當然,《周易》一書的內容,不僅僅就是這些哲學方面,它還有社會歷史以及自然科學思想等等的資料。總之,《周易》一書,是我們研究先秦歷史和思想方面的重要著作。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4章 三皇世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
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4章 三皇世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39章 孔子周遊列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9章 大禹治水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44章 曹劌論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1章 管鮑之交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94章 張良學藝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2章 酒的發明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