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請改貢例疏》

許篈作爲朝鮮使團的書狀官,抵達京師後也結交了不少大明官員。

他很快就從相熟的官員那邊,拿到了蘇澤奏疏的抄本。

如今的大明官場,是沒有什麼保密意識的。

除非軍機要務,大臣的奏疏,閣部的奏議,都是放在各司衙門的架閣庫內,任由官員抄寫的。

大明很多重要的案件細節,都是官員們衝到刑部記錄下來,然後寫在自己編寫的私人史書裡傳下來的。

蘇澤的這份奏疏遞交上去,直接送到內閣票擬後,皇帝御批通過後,就送到了禮部。

聽到是蘇澤上疏,不少好事的官員就衝到禮部,將這份《請改貢例疏》謄抄了回來。

蘇澤每月至少兩疏,而且至今爲止每次上疏都通過了,京師官員之間流行學習蘇澤奏疏的格式,提高公文寫作的能力。

於是這份《請改貢例疏》,很快就送到許篈的手上。

蘇澤開篇寫道:

“伏惟懷柔遠人,王政之綱;通貢萬國,聖朝之制。”

“近察諸藩貢使頻至,雖彰四夷賓服之盛,然貢物輸納、回賜支給,兩相繁瑣,不唯主客司疲於應對,內帑承運亦多耗損。”

許篈回想起自己這一路上的辛苦,他們是從朝鮮王都出發,北上平城後再跨過鴨江,然後繞過大明遼東一路南下才抵達京師的。

這一路上運輸貨物的徭役都累死了兩個,確實十分的辛苦。

沒辦法,大明雖然開放海禁,但是朝鮮因爲邊上倭國內部的紛爭,海疆還不安寧,所以還在繼續堅持海禁。

不能走海上路線,也就只能走這條陸上路線了。

但是看到蘇澤提出的解決辦法,許篈兩眼一黑。

“諸藩常貢,除琉球明珠、暹羅香料等特旨徵調之物,餘者皆折納現銀。內承運庫依《回賜則例》覈定銀數,明載冊籍,永爲定式。”

“如此則藩使免輸運之勞,內帑省覈驗之冗。”

至於沒帶銀子怎麼辦,蘇澤也給了辦法。

“準貢使於京師會同館左近置市,貢物可自行發賣,所得銀錢充作貢銀。”

“其利盡歸藩國,朝廷但按值抽分,以補驛傳接待之費。此既恤遠途跋涉之苦,亦絕以劣充優之弊。”

許篈終於知道,爲什麼蘇澤被稱之爲能臣了。

這一招實在是太狠了。

朝鮮使團就算說自己這次沒帶銀子,那按照奏疏他們可以將貢物變賣換取銀子。

更狠的是,蘇澤建議大明還要抽取工本,將一路上朝鮮使團被驛站接待的費用扣除。

而最糟心的,是這份奏疏的最後,謄抄着“照準,發往禮部重訂《回賜則例》。”

這句話就是大明皇帝的御批了,也就是說這份奏疏在此時已經有了效應。

朝鮮使團千里迢迢運來的這匹竹紙,就要他們自己售賣出去,換成白銀進貢了!

按照這匹竹紙的價格,能不能抵得上沿途驛站的開銷,許篈都持懷疑態度。

果不其然,許篈剛剛讀完奏疏,就有一名使團成員找上他道:

“書狀官,正使喊您回去議事呢!”

許篈嘆息一聲,跟着這名使團成員返回了迎賓館,就看到了前幾天還十分得意的金勇實此時耷拉着頭。

見到許篈後,金勇實連忙上前道:

“許弘文!使團裡就你讀的書最多,此刻可要拿個辦法出來啊!”

許篈看了一眼金勇實,還不是因爲你們這些人太過分,搞得天朝上國震怒。

如今纔想要補救,這不是已經晚了?

而且蘇澤的奏疏不是針對朝鮮一國的,是針對所有朝貢藩屬國的。

誰讓咱們朝鮮貢得最勤,每次也求賞最多呢?

可許篈畢竟還是朝鮮弘文館的官員,他只好說道:

“爲今之計,只能央求在京師的朝鮮商人,買下這批竹紙,湊足進貢的銀元。”

“啊?那些商人怎麼會乖乖就範,買下這些不值錢的竹紙啊?”

能夠在大明京師做生意的朝鮮商人,必然都是有權有勢的大商人,絕不是朝鮮國內那些任由貴族拿捏的小商賈。

想要讓這些商人買下不值錢的竹紙,絕不是簡單就能辦到的事情。

但是許篈黑着臉說道:

“能不能辦到,就看正使大人的本事了,就是借錢也好,也要將這筆虧空補上,若是此番進貢丟了國主顏面,正使大人可要想好如何回去交差。”

聽到這裡,正使金勇實的臉更黑了。

當今朝鮮國主李昖,纔剛剛繼位,而且他是以宗室旁支入繼大統。

這情況就類似於當年的嘉靖皇帝,前任國主無嗣,以旁支入繼。

所以這位朝鮮國主的正統性很弱,而且他也沒有道爺的手段,朝鮮國內“東人黨”與“西人黨”黨爭,國主的地位十分不穩定。

所以大明的冊封,是朝鮮國主的正統性來源,如果失去大明的支持,朝鮮國主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所以使團朝貢絕對不是小事,這件事如果搞砸了,那金勇實就別想回朝鮮了。

說完這些,許篈就拂袖而去。

他本來就對金勇實騙賞的事情不滿,現在對他更沒有好感。

等到許篈走後,金勇實咬牙說道:

“去請京師的朝鮮商人過來,本使就是借,也要將這筆銀子湊齊!”

事到如今,金勇實也明白了自己的處境,那現在只能讓朝鮮商人把這些廉價的竹紙買下,纔不會丟了朝鮮的臉。

至於下次要怎麼辦,金勇實也不管了,反正下次他是絕對不會再做什麼正使了!

許篈離開迎賓館後,就直接前往皇宮外的《樂府新報》報館。

他也從大明官場打聽到了,有時候蘇澤會來報館,所以他專門來報館求見蘇澤。

只能說許篈的運氣不錯,今天蘇澤正好來宮外報館辦公,拿到了許篈的拜帖後,他疑惑的看向身邊的羅萬化:

“朝鮮人?”

羅萬化說道:

“應該是爲了子霖兄那封奏疏來的,子霖兄如果不想見,我去幫你擋了就是。”

蘇澤搖頭說道:

“還是見一見吧。”

《請改貢例疏》蘇澤都沒有使用【手提式大明朝廷】,他確定自己這次上疏肯定會通過的。

說到底,皇帝也知道朝鮮使團騙賞的套路,只是以往這筆錢都是由戶部補上,皇帝爲了萬國來朝的面子捏鼻子認下了。

如今戶部也不承擔這筆損失了,真的用幾千兩銀子買最低檔的竹紙,皇帝也不願意做這個冤大頭。

蘇澤的奏疏正是時候,隆慶皇帝當天就批准了奏疏。

朝鮮這個國家就是這樣,總是喜歡賣弄這點小聰明。

但是朝鮮在大明衆多朝貢國中,能有如此特殊的地位,也是因爲這個國家對大明確實重要。

朝鮮是大明屏障倭國的藩屬,蘇澤穿越前的歷史上,近代倭國就是先佔領朝鮮,進而染指東北的。

如果歷史不發生變化,萬曆年間還有一場抗倭援朝的戰爭。

第二個原因,就是朝鮮這個國家很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可以說千百年來,朝鮮就在奉行“事大主義”。

事大主義,就是將大國真心實意的當做爸爸。

明清時代對中原,後來對倭國殖民者,近現代對大洋彼岸的那個國家。

作爲藩屬國,朝鮮是非常合格的,而他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讓朝鮮成爲天然屏障,大明是絕對不可能放棄的。

所以蘇澤決定還是見一見這位朝鮮的書狀官。

許篈進入報館,就看到蘇澤嶄新的從五品官袍,他連忙向蘇澤行禮。

蘇澤又將報館中的羅萬化、張位、王家屏介紹給許篈,許篈一下子見到了這麼多大明翰林,內心實在是有些緊張。

等到落座會後,許篈打量蘇澤。

不愧是大明啊,這樣年輕的官員都能干預國策,這份唯纔是舉的氛圍,可不是老人政治嚴重的朝鮮能比的。

許篈忍不住將大明和朝鮮做對比,越想越覺得泄氣。

朝鮮國內還在搞什麼兩班制度,出身不高的大臣根本沒資格走上高位。

國內黨爭不斷,各派你方唱罷我登場,一旦執政後又很快腐化墮落,只會提拔家族子弟和姻親故舊。

許篈現在就處於一種“大明吹”的狀態,他甚至覺得大明的政治鬥爭都要比朝鮮高尚,因爲大明政治鬥爭是在鬥執政理念,而朝鮮的政治鬥爭就是斗的家族榮華富貴。

許篈作爲朝鮮貴族,都厭惡這種制度,更不要說那些因爲血統而無法入仕的讀書人了。

見到蘇澤後,許篈老老實實的說道:

“學生求見蘇翰林,並非爲《請改貢例疏》而來的。”

蘇澤見到這許篈文質彬彬,一口漢語十分的流利,對他也是心生好感。

“那書狀官來報館是爲了何事?”

許篈連忙說道:

“蘇翰林,朝鮮書狀官,就是爲了學習天朝上國的制度而設的,學生是來學習的。”

許篈語氣謙卑,對蘇澤更是執弟子禮。

許篈接着說道:

“學生想要返回朝鮮,仿效蘇翰林辦報。”

蘇澤也沒想到,這位朝鮮的書狀官求見自己,竟然是想要效法自己辦報?

“爲什麼要辦報呢?”

許篈說道:

“朝鮮國小而民愚,學生想要辦報開啓民智。”

蘇澤凝視了一眼許篈,果然小國也不是沒有聰明人啊。

朝鮮的情況,和大明確實不一樣。

還在搞兩班制的朝鮮,屬於封建集權還沒玩明白的。

無論是治理百姓的文官,還是打仗的將領,朝鮮都一塌糊塗。

蘇澤穿越前的歷史上,萬曆年間倭國攻打朝鮮,一路上勢如破竹,連王都都沒守住幾天就陷落了。

而朝鮮的兩班重臣們,整日想的就是黨爭奪權,最大的愛好就是躲在自家的莊園裡享受下人的伺候。

許篈說要開啓民智,還真是一個切實的辦法。

蘇澤點頭說道:

“辦報的時候,你可以請教羅編官。”

許篈連忙向羅萬化說道:

“狀元郎。”

看來這個許篈對大明官場已經十分熟悉了,蘇澤又說道:

“許書狀,你可以在京師留下人手,讓人將京師的報紙送到萊州,再用商船送回國內,《樂府新報》上的文章,可以授權你轉載。”

許篈聽到這裡大喜過望,他本來想要請教蘇澤辦報經驗的,卻得到了蘇澤轉載授權。

《樂府新報》上的這些文章,在朝鮮國內不要引起轟動?

沒想到蘇澤又說道:

“其實本官准備向陛下上書,在國子監下設藩學館,朝鮮優秀的年輕讀書人,可以來藩學館讀書,許書狀以爲如何?”

許篈更是驚喜道:

“蘇翰林此法甚好,我朝鮮有很多讀書人仰慕大明,要是聽說能在天朝國子監讀書,這些讀書人都要掙破頭了!”

但是蘇澤又說道:

“可貴國實行兩班制,若是讓國主舉薦,怕是又要塞滿不學無術之輩了。”

蘇澤的批評很直白,但是許篈卻不覺得刺耳,因爲朝鮮確實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真的讓朝鮮國自己舉薦人才,怕是這留學隊伍中要塞滿了蟲豸。

蘇澤說道:

“所以本官還是想要請奏陛下,日後遣官在朝鮮舉行考試,考覈合格的才能來大明讀書。”

蘇澤又說道:“日後這些學生,也可以參加大明的科舉,仿效大唐遣唐使的舊例。”

聽到這裡,許篈連忙問道:

“蘇翰林,學生可以來讀書嗎?”

蘇澤看了一眼許篈,你一個朝鮮弘文館的官兒,學歷等同於朝鮮翰林,跑到大明國子監來考秀才,這事情怕是朝鮮國主聽完要瘋。

不過這些小國人就是這心態,唐代時候朝鮮和倭國的遣唐使都賴在大唐做官,死活不肯返回母國,不少都是老死葬在中國的。

就是蘇澤穿越前,南朝鮮年輕人也是最熱衷留學移民。

設立專門的留學生學校,這也是文化霸權的一部分。

在大明讀書的朝鮮人回國,必然也是最親大明的一派。

這件事的難度也不大,大明都沒人願意就讀國子監了。

蘇澤那位好友,國子監司業沈鯉,整日就在國子監無所事事,讓這些藩屬國的讀書人來留學,也算是給國子監找點事情做。

蘇澤說完了這些,才問起了正事:

“許書狀,你是經過遼東來京師的吧?現在遼東的局勢如何?”

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38章 徐文長第140章 盛世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9章 藍色道具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53章 水毒病第55章 壓力怪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54章 蒸汽機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78章 公私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30章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6章 畫餅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30章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
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310章 高拱的前置任務第38章 徐文長第140章 盛世第280章 節省威望點的新用法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51章 都有光明的未來第229章 堂辯羣臣!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9章 藍色道具第286章 蘇公樓建成第71章 父母之愛兒第253章 水毒病第55章 壓力怪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77章 一錘定音第321章 五品以上奏議第313章 壞心辦好事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51章 國祚減二第124章 約稿高拱第177章 《請廢匠竈樂諸籍疏》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297章 請個國主?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54章 蒸汽機第298章 宗藩殖拓之始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31章 大明神劍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261章 義利之辯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53章 化緣禮部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78章 公私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9章 趙貞吉到任第102章 皇太子追更(一更)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30章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45章 《請御覽水晶宮博覽會疏》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94章 三合一疏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92章 巡案人選(一更!)第199章 九卿廷辯第289章 太子教育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89章 兩級分化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75章 百戲會開幕!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3章 水晶宮博覽會第37章 講讀東宮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227章 做空,天可汗第300章 帶過最差的兵第159章 春分賭約第305章 《請設鐵路公股募資修路疏》第6章 畫餅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136章 准奏頒行第130章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143章 國祚加五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196章 期貨,糧食和酒第115章 敕勒川上的板升城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