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

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

紫禁城下起了雨。

六月末的這場雨突如其來,暴雨襲擊了京師,大雨沖刷掉了紫禁城內僅剩的對比度,眼前一切都灰暗朦朧。

馮保穿着蓑衣,領着小太監走出御書房。

整個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都光禿禿的,馮保剛入宮的時候,聽老太監說是爲了防止有刺客藏在樹上行刺皇帝。

但是現在的馮保認爲這是無稽之談。

沒樹的只是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區域,這裡是皇帝舉行朝會和大典的地方,砍掉樹木是爲了展現出皇權的威儀。

除了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包括皇帝起居的養心殿御書房,周圍都是種植大樹的。

馮保聽到了隆隆的水聲,這是九龍吐水的聲音。

這也是外廷大臣很難看到的景觀,只有在暴雨的時候,三大殿的排水系統纔會啓動,丹陛上的水通過龍頭噴入排水渠中。

每次置身於此,都讓馮保不太舒服,坐在三大殿的皇帝神性大於人性。

實際上就連皇帝都不喜歡這種感覺的,隆慶皇帝不就爽快的罷了早朝?

這樣的大雨,內朝的衙門除了內閣都罷了衙,外朝除了工部等一些需要應急救災的衙門,也基本上都回家辦公了。

蘇澤還是真是好命啊!

馮保回憶起前幾天,當戶部奏議送到御書房時候的景象。

繼位後一向溫和的隆慶皇帝,罕見的發了怒。

馮保知道皇帝發怒的原因,是因爲皇帝感覺到了背叛。

是的,背叛。

皇帝生氣的,並不是戶部要求將內帑的賬目向戶部公開。

其實這事情早就有議論了,成化年間就有戶部官員上奏,請求內承運庫將賬目共享給戶部,以統計全大明的財政數據。

而且內帑收入的大頭是金花銀,金花銀本來就是戶部徵收的,如果要公開,無非就是太僕寺的馬政收入,光祿寺庫的陵寢祭祀開支,再加上各地製造司、市舶司、礦務司鎮守太監上供的收入。

這並不是什麼難事。

隆慶皇帝生氣的,是奏疏上張居正和蘇澤的名字。

蘇澤不用說了,自從他入仕以來,隆慶皇帝對他“無一疏不允”,入仕不到一年就被提拔到從五品,這在大明歷史上都算是排的上號的火箭提拔了!

除此之外,皇帝還給他蔭子賜宅,可以說是恩寵無二。

但是蘇澤竟然要求皇帝將內帑賬目交給戶部!

當然,蘇澤只是讓皇帝憤怒,張居正的簽名,就讓皇帝忌憚了。

戶部幾個清吏司的郎中,就算是加上蘇澤的簽名,這都是“外朝小臣”聒噪,皇帝都是可以不理會的。

甚至皇帝被弄煩了,還可以派遣錦衣衛將這些小臣打一頓,這一招隆慶皇帝自己沒用過,但是他父皇嘉靖就是此道好手。

實在不行,皇帝還有人事權,將這些小臣貶謫就是了。

可是張居正的是內閣三輔,皇帝就不能這麼做了。

大明雖然不設宰相,但是內閣輔臣也和宰相差不多了。

宰相,禮絕百僚。

內閣輔臣可不是一個人,這代表了朝廷中一派力量,絕不是可以隨便動的。

自己的父皇幾次替換宰相,都要小心翼翼,逐步剪除其羽翼,然後再找到想要上位的挑戰者,才能逐步替換掉原本的宰輔重臣。

比如替換嚴嵩就是,嘉靖皇帝首先是扶持了以徐階爲首的裕王黨,利用未來儲君和清流領袖兩個勢力,和嚴黨打擂臺。

接着又逐步剪除了嚴嵩的黨羽,鄢懋卿等一批嚴黨骨幹,都以貪腐和辦事不利被罷免。

等到了最後,嘉靖皇帝都沒有誅殺嚴嵩。

這也不僅僅是嘉靖和嚴嵩的個人感情,留着嚴嵩一條命,也是爲了政局穩定。

最後還要清算嚴黨餘毒,將嚴黨中還身居高位的人拿下,胡宗憲就是這個時候被幹掉的。

張居正是自己的師傅,從鬥嚴嵩開始就逐步掌權,也是先皇的輔政大臣。

張居正主持過好幾次科舉,門生故吏遍佈朝野。

事關閣臣,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就連隆慶皇帝也開始懷疑,這是不是張居正的意圖,要對內廷發難。

所以這份戶部奏議送到御書房後,皇帝發了一通火,然後就將奏疏擱置了起來。

既不留中,也不駁回,就這樣留在了御書房中。

緊接着,皇帝宣召東廠和錦衣衛,佈置馮保這個廠公,督查外朝的動向。

馮保也覺得這事情難做,他身爲張居正的盟友,也不知道張居正到底抽什麼風。

東廠和錦衣衛查了幾天,外朝十分的平靜,張居正每日深居簡出,蘇澤也是戶部、報館、宅邸三點一線。

當馮保將監視的結果交給皇帝的時候,隆慶皇帝明顯鬆了一口氣。

馮保明白皇帝在擔憂什麼。

蘇澤實在是太特殊了。

內閣首輔李春芳器重他,高拱是他的師相,張居正也非常欣賞他,趙貞吉更是他的姻親。

蘇澤是能夠串聯起內閣四位輔臣的人。

一個張居正領着戶部上的奏議,就能讓皇帝足夠頭疼了,如果這起事件背後是蘇澤串聯四閣老,那皇帝就要睡不好覺了。

這纔是皇帝最擔憂的事情。

但是這事情並沒有發生,似乎這份戶部部議就是戶部自己的主意,外朝也沒有對這份奏議有太多的討論。

緊接着就是這場大雨。

這場大雨讓衙門放了假,因爲暴雨也阻擋了官員之間的聯絡,戶部奏議的事情沒有形成大的風浪,事情逐漸冷了下來。

事緩則圓。

馮保逐漸明白了這個道理,隆慶皇帝面對這份奏疏也沒有那麼疑神疑鬼了。

其實這一套,當年張居正在潛邸的時候,就已經向隆慶皇帝講過了。

建立全國會計錄,統一整個大明的財政,如此戶部才能掌控全局,制定很有效的財政政策。

只是要內承運庫的帳而已,外朝又不是要奪了皇帝內承運庫的銀子。

接着隆慶皇帝又看了幾遍蘇澤的奏疏,大體內容也確實是爲了大明好。 太祖朱元璋的這套財政體系,在國初的時候是有意義的。

宋代那種統籌到國都,再進行分配的財政體系,聽起來是要先進一些,實際上也是一團糟。

高昂的漕運成本,讓宋朝的國都非常尷尬。

關中地區無法承擔國都的人口,從長安到關外的運河也在唐代就開始淤塞。

甚至連洛陽都不行了,因爲洛陽到汴京的運河也淤塞了。

最終宋代定都在汴京這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汴京在漕運樞紐上。

可就算是這樣,大宋的漕運損耗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而且宋代還有國情,大宋要養國都的禁軍。

所以朱元璋這套財政體制,在國初那種組織力和人力都匱乏的時代是沒問題的,甚至節約了大量運輸成本。

到了隆慶朝,國家經濟繁榮,商品充沛,而衛所制度也逐步敗壞,各省之間的經濟差距拉大,國家財政也有了跨省統一分配的需求。

只能說後世子孫沒有能夠領會太祖爺的精神,及時對制度進行變革。

先建立統一的會計錄,再製定更平準的稅賦,掌握全國的財政情況,纔可以釐清全國的財政基礎,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銀子。

等皇帝冷靜下來,這份奏疏也不那麼刺耳了。

今天馮保奉了皇帝的旨意,前往內閣,詢問京畿暴雨抗災的情況。

而實際上馮保知道,這是皇帝要緩和和內閣的緊張關係了。

馮保走入內閣,下了這麼大的暴雨,李春芳自然要返回內閣坐鎮。

內閣四位輔臣都在,馮保宣讀了皇帝的旨意,由李春芳彙報了京畿水災的情況,表示這次水災順天府早有預案,去年冬季也提前做了水渠疏通的工程,不會造成太的災禍。

就在馮保準備回去覆命的時候,張居正站了起來。

“馮公公,本官有一份奏疏,要面陳陛下。”

馮保快要被嚇死了,他以爲張居正是要繼續上書,想要勸說張居正放棄。

但是內閣還有其他輔臣,而且李春芳、高拱和趙貞吉都沒有其他表情。

張居正知道馮保誤會了,他說道:

“不是戶部奏議的事情,這份奏疏是南直隸海瑞海巡撫的加急奏疏。”

聽到不是戶部奏議的事情,馮保也鬆了一口氣。

但是聽說是海瑞的奏疏,馮保又不淡定了。

這位可是上《治安疏》的猛人,他一份治安疏可是比蘇澤至今所有的奏疏加起來威力都要大啊!

張居正又說道:“海巡撫的奏疏內閣都看了,諸位閣老都贊同他的奏疏。”

馮保這下子放心了,那這份奏疏應該是無害的。

馮保只好帶着張居正,一路上向御書房走去。

等到張居正進入御書房的時候,隆慶皇帝已經提前得了太監通報。

他看向衣角沾着雨滴的張居正,又想起自己難熬的潛邸歲月,那時候高師傅張師傅經常暢論國朝弊病,講着要怎麼革除這些弊病。

一想到這裡,之前對張居正的那點猜疑,就徹底煙消雲散了。

“給張師傅拿些乾布來。”

“賜座!”

張居正沒有立刻坐下,而是掏出了懷裡的奏疏。

“陛下,這是應天巡撫海瑞的奏疏,是有關絲絹案的。”

“絲絹案?”

張居正說道:

“陛下,這是一筆前朝舊案了。”

“先帝十四年,歙縣人程鵬、王相發現歙縣單獨給稅人丁絲絹,共計銀6146兩,而徽州府下其餘五縣不用給。”

看到皇帝不懂,張居正解釋說道:

“徽州府有單獨的絲絹稅,是直接交付內承運庫的,但是徽州府下六縣,歙縣自古以來也不是產絲的大縣,這筆絲絹稅就不合理。”

“所以歙縣一直傳言,這筆絲絹稅本來是加給徽州府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這筆絲絹稅單獨落在了歙縣的頭上。”

“去歲,應天巡撫海瑞到任,徽州府境內歙縣百姓帥嘉謨查到,是因爲歷史錯誤,讓人丁絲絹讓歙縣單獨承擔,並通過徽州府志裡記載的內容驗證了自己的想法,便嚮應天巡撫衙門呈文,給歙縣討回公道。”

張居正接着唸了一段帥嘉謨的原文:

“緣本府遞年奉戶部勘合,坐取人丁絲折生絹八千七百八十匹,原額六縣均輸,府志可證。”

“南京承運庫歲徵絲絹二萬一百九十匹,查歷年分派則例:浙江布政司、湖廣佈政司(產絲大區)共承納八千五百一匹,應天等十三府共承納二千九百五匹,徽州府獨納八千七百八十匹。”

“然徽州山陬地脊,蠶桑絕跡,該府六縣需變產糴谷,折銀赴浙湖購絲完納。計米一石易銀五錢,絲一斤折銀六分,往復間耗損逾倍。以一府之課,竟超浙江、湖廣兩司之額,實屬倒懸之政。”

“天下之道,貴呼均平,故物有不得其平則鳴。歙縣久偏重賦,民困已極,躬遇仁明在位,備陳情款,懇乞均平!”

張居正讀完了之後,隆慶皇帝皺起眉頭。

“張師傅的意思,歙縣這筆絲絹稅,從國初就開始交,一直到今天才有人發現交錯了?”

張居正面無表情的說道:

“以上奏疏,都是歙縣百姓帥嘉謨的一面之詞,應天巡撫海瑞也覺得不能偏聽。”

“臣也以爲海瑞的意見是對的,應該查驗徽州府有關稅賦文檔,再做定奪。”

張居正又說道:

“但是絲絹稅是直接送入內承運庫的。”

這下子皇帝明白了張居正的意思,還是內承運庫的帳啊!

這次隆慶皇帝反而不怒了,他仔細看着奏疏,又看了海瑞送來的各種物證,向張居正問道:

“張師傅,這些糊塗賬,國朝還有多少?”

張居正搖頭說道:

“數不勝數。”

“這麼多?”

張居正說道:“此類的雜稅數不勝數,很多地方官都是按照去年的賬本收稅。”

“別說是絲絹稅了,福建南平的茶課,我就曾經聽徐閣老說過,不產茶的地方也要課,送來京師的茶也就是放在內承運庫發黴。”

“山東還有距海幾百裡的地方徵海防餉的,陝西榆林衛的軍餉還有課到廣西的。”

(本章完)

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42章 經筵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3章 講學之風第9章 藍色道具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77章 一錘定音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86章 【事後畫冊】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83章 羊吃人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7章 助攻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58章 斷章狗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70章 倦鬼之說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1章 風暴再起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38章 徐文長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8章 奸佞是我?第42章 經筵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41章 冊立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8章 奸佞是我?第50章 辦報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55章 壓力怪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89章 兩級分化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70章 倦鬼之說第59章 日用之道?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30章 吏部傳說之其零第57章 思退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50章 辦報
第270章 曲阜縣令的最佳人選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63章 車營之法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16章 任務完成,紫色道具第42章 經筵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150章 破譯《營造法式》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3章 講學之風第9章 藍色道具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109章 奏疏執行(4k)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0章 威望值的猜想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172章 國之大事第251章 欺天大案第77章 一錘定音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277章 《釐正楚藩刑獄疏》第86章 【事後畫冊】第5章 何爲祖宗法?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83章 羊吃人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47章 助攻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58章 斷章狗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318章 吃空餉的京營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70章 倦鬼之說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112章 塗色遊戲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章 神劍出鞘第219章 奎寧,紅薯和玻璃第11章 風暴再起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38章 徐文長第233章 《武監教育論奏議》第128章 模擬成功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21章 立儲之功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14章 一不小心文抄了(加更)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49章 《奏請通政司兼領海疆諜報事疏》第8章 奸佞是我?第42章 經筵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41章 冊立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22章 《興文教以隆聖治疏》第162章 棱堡和火炮第8章 奸佞是我?第50章 辦報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55章 壓力怪第234章 太子的南洋攻略第93章 張居正獨對(二更)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180章 悄悄升官了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89章 兩級分化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19章 遼王覆滅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70章 倦鬼之說第59章 日用之道?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330章 吏部傳說之其零第57章 思退第100章 高拱鋪路(九更)第50章 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