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

“封貢?”

這份奏疏,是內閣集體送到皇宮的。

隆慶皇帝擡起頭看向四位輔臣,疑惑的問道:

“如此大捷下,不是應該乘勝追擊,爲何要封貢俺答?”

四位閣臣實在是太瞭解隆慶皇帝了,先是四輔趙貞吉上前說道:

“陛下,兀慎部原本是盤踞在河套的套虜,今春才被趕到北方的,俺答部主力未失。”

“大同的糧食軍備也只夠打這麼一仗,再過幾個月就要入冬了。”

緊接着高拱又說道:

“趙閣老所言極是,俺答部主力未失,但此番也被我大明軍威所震懾,正是封貢最好的時機。”

張居正則說道:

“陛下,俺答部早就有封貢之心,開放馬市我大明可以獲得良馬,又可將貨物販售出去,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成化年備邊銀不過幾十萬兩,如今一年開支兩百萬兩,俺答封貢後可剩下大量的備邊銀。”

最後是首輔李春芳說道:

“俺答封貢,是向我大明稱臣,這也是歷代先帝沒能做到的事情。”

“正如蘇子霖奏疏所言,此番封貢主動權在我大明。”

聽到這裡,隆慶皇帝終於冷靜下來。

蘇澤的奏疏說的沒錯,趁着東勝衛大捷的餘威,在蒙古人膽寒的時候提出封貢,可以拿到最好的條件。

而且蘇澤也在奏疏中說了,大明的火器越發先進,商貿越發的繁盛,封貢開市實際上等於讓蒙古人幫着大明養馬。

日後是戰是和,主動權都在大明手上。

確定了這點後,隆慶皇帝提起筆說道:

“還是讓鴻臚寺卿王世貞去吧,禮部那個沈一貫回京了嗎?讓他繼續和王世貞一起出使。”

“唯。”

——

蘇澤看向系統,這份奏疏執行的難度不大。

皇帝雖然昏頭,但是閣老們還是很清醒的。

——【模擬開始】——

《請封貢俺答疏》送到內閣。

內閣一致票擬贊同。

一天後,隆慶皇帝留中奏疏,發往外朝商議。

外朝反對封貢,皇帝沒有同意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100點。】

【是否花費50點威望點,確保奏疏完全執行?】

蘇澤果斷的選擇了“是”之後,就去通政司上書。

現在系統彈出來的是結算報告。

【使用5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正使王世貞,副使沈一貫前往草原,俺達汗熱烈歡迎使團,同意接受大明冊封】

【隆慶皇帝冊封俺達汗爲順義王,賜王印,敕書,在九邊開放互市。】

【大明的商品在經濟上控制了草原,草原從此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大明國祚+10】

【剩餘威望點:50點。】

國祚+10!

也對。

在蘇澤穿越前的歷史上,雖然也發生了俺達封貢,但是蒙古人主動封貢,和在大明大捷後封貢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歷史上的俺達封貢,只開放了大同一處馬市。

現在的大明也和歷史上的大明不同,在蘇澤的引導下,大明的商品經濟更加繁榮,那對草原的經濟控制只能更強。

那國祚+10,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當然,蘇澤並沒有因爲俺達封貢,就覺得大明沒有外患了。

現在的大明,可以是危機四伏。

不提遼東的女真人,西南邊疆也是暗流涌動。

加上王朝中後期的土地兼併問題,大明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外患。

但能夠一戰平定北疆,對於大明百姓也是一件好事,京師百姓再也不用擔心秋防,而整個北部邊疆地區的百姓,也不用在秋冬戍邊了。

俺答封貢,極大的緩解了大明的疆防壓力,這絕對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

九月二十七日,前線的各種消息彙總回來,朝廷派遣的清邊御史也已經抵達前線。

東勝衛大捷的戰果已經確認,由戚繼光草擬的請功人員名單,也已經送到了京師。

皇帝御批硃批,對戚繼光所奏的請功人員照單全收,下令兵部給與相應的嘉獎。

不得不說,隆慶皇帝這點確實有明君氣象。

給獎勵的時候從來不摳門,對前線將領也從來不犯疑心病,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很少具體干涉軍務。

當然,這也和隆慶時期財政寬裕有關。

兵部忙的熱火朝天,在大明這個僵硬軍事體系中,戰功是能夠突破制度框架的最有效手段,大量千戶百戶被賞賜了下去。

這些都是容易辦的,國朝軍官嘉獎晉升都有規定,按照兵部的條例辦就是了。

最難辦的,還是戚繼光等有功將領的獎賞。

戚繼光已經是山西行都司的都司了,正二品的官員,在職位上已經很晉升了。

此外王崇古這個宣大總督也是有大功勞的,他也已經是兵部侍郎了。

兵部尚書霍冀辦事妥當,將兵部治理的井井有條,戚繼光兩次大捷,兵部都起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還是蘇澤上疏,提出瞭解決方案。

戚繼光比照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和新建伯王陽明的舊例,封伯,以酬其功。

但是王崇古的問題就比較難辦了,蘇澤也沒有好的辦法。

隆慶皇帝對於蘇澤這份奏疏照單全收,禮部也迅速擬定爵位,封戚繼光爲定遠伯。

大同巡撫王用汲也得到了升遷,他升任都察院副都御史,督撫山西。

前線還有兩個特殊的人員獲得了獎勵。

負責修造東勝衛棱堡的傅順,從工部主事升任工部員外郎。

在山西鍊鐵鑄炮的萬順,也同樣升任員外郎。

其餘官員也都有封賞,最後就是蘇澤了。

隆慶皇帝這一次還是決定給蘇澤升遷。

但是皇帝還是要將蘇澤留在東宮,於是將他的詹事府職位提了兩級。

蘇澤在詹事府的職位是左中允,這是個正六品的職位。但是因爲他戶部員外郎是從五品的職位,所以這一次隆慶皇帝越過了從五品的左諭德,直接將蘇澤升爲了正五品詹事府左庶子。

左庶子僅次於詹事府詹事趙貞吉和少詹事殷士儋,和前不久升遷的詹事府學士諸大綬平級。

蘇澤也沒想到,一年多的時間,自己已經追趕上了諸大綬,要知道他剛入翰林院的時候,還無法望其項背的。

而蘇澤一到了正五品,皇帝也將誥命發了下來。

封誥是相當隆重大事,五品誥書用黑牛角做軸,赤色書面,繡瑞草,封授誥命的文書由翰林院起草,內閣通過,最後還要蓋上皇帝的大印。

這些流程還需要時間,但是尚衣局先登門幫着趙令嫺量體裁衣,製作誥命服飾。

就這樣,蘇澤在進入官場不到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封妻廕子的成就。

再看向自己的系統。

——宿主:蘇澤——

年齡:26

籍貫:南直隸太倉縣

官品:詹事府左庶子,戶部山東清吏司員外郎,日講官,東宮講讀,正五品。

威望:50(每日+16)

模擬次數:每月2次(剩餘1/2)

持有道具:【模範毛筆】(藍色),【家庭裝種植毯】(紫色),【翻譯年糕】(藍色),【事後畫冊】(橙色,剩餘3/5),【飛鴿傳書】(紫色),【記憶宮殿香囊】(橙色)。

主線任務:所有內閣成員的關係達到親密;任務獎勵:道具抽獎機會*1

支線任務:爲胡宗憲平反;任務獎勵:道具抽獎機會*1

————

升遷後每日威望也增長了,蘇澤滿意的關閉了系統。

——

就在蘇澤一家都因爲這場大捷和升遷喜氣洋洋的時候,徐渭帶着書袋走進了順天府鄉試考場。

這些日子他潛心備考,蘇澤貼心的給他放了假,連日常幕僚的工作都沒讓做了。

看着考場前的年輕讀書人,徐渭心中萬分感慨。

當年他少年中秀才,也曾經意氣風發的參加過鄉試,但是連續幾次落第,徹底打散了他的精氣神。

這之後給胡宗憲做幕僚,將全部心血投入到抗倭戰爭中。

等胡宗憲入獄,當年的同門友人四散奔逃,徐渭也過了一段惶惶不安的日子。

也就是在給蘇澤做幕僚的這段時間,徐渭才感覺安定下來。

同樣也是蘇澤鼓勵他參加這次順天府鄉試的。

徐渭想起蘇澤的話,想要在官場做事,功名是不可或缺的。

只要取得舉人功名,蘇澤就會舉薦徐渭去山西做官。

蘇澤也都給徐渭想好了,他可以去山西開始,從基層官員開始做,踐行自己的政治理想。

如今山西馬上要開放馬市,一些靠近邊疆的地區缺乏有知識的官員,這正是施展徐渭才能的地方。

所以徐渭心動了,跟着一羣年輕的貢監生,一起參加了這次順天府鄉試。

除了身邊這些貢監生外,還有趕考的順天府的學子。

官生士子不佔用原本的鄉試錄取名額,所以這些民籍的考生只是好奇的看着這些官生學子。

就在這個時候,幾輛華麗的馬車來到了試院前,幾名衣着華麗的年輕讀書人,在書童的攙扶下走下馬車。

徐渭身邊的貢監生們,臉上露出不悅的神色。

這些都是京師官宦人家的子弟,按照新政策參加順天府鄉試。

他們和貢監生一起競爭官生錄取的名額,考試前坊間就傳聞主考官申時行要幫着座師張居正作弊,錄用這些權貴子弟。

這幫讀書人高調的作風,更是引起了其他士子的不滿。

不過這些擺譜展示風頭的,其實並不是什麼真正的權門子弟。

真正的閣老之子,十七歲的張敬修,穿着一身簡樸的儒衫,站在民籍考生中排着隊伍。

作爲閣老之子,張敬修也是少年揚名的神童。

但是他可要自己老爹的壓力大多了。

作爲閣老的兒子,張敬修的神童之名,也伴隨着種種質疑和壓力。

其實這一次張居正並不願意兒子參加順天府鄉試。

自己的學生申時行被皇帝點了主考官,如果兒子考上,必然有人說科舉不公平。

甚至張居正都不願意兒子在順天府參加鄉試,他認爲如果兒子真的能考上,就應該返回湖廣考試。

張敬修是瞞着父親報名參加的。

張敬修參加科舉的原因也很單純,他並不是爲了功名利祿,而是爲了向父親證明自己。

寒窗苦讀這麼多年,總要上考場證明自己吧?

在場的讀書人,都是抱着這樣的心情走入了考場。

——

大明會典規定,鄉試出成績的時間“不逾月”。

在鄉試結束後,纔是對考官的考驗。

最先忙碌的,卻是謄抄考卷的書吏。

鄉試也要採用謄抄糊名的方法來防止作弊。

爲了避免考生在卷子上留下記號作弊,或者主考官通過字跡辨認考生,鄉試的卷子要經過書吏謄抄一邊,纔會送到閱卷官面前。

而且謄抄過的考卷也要將名字糊上,一旦在考試結束前糊名被拆開,考卷立刻作廢。

同考官需要審閱大量的卷子,決定初閱的結果。

然後各房的主考官要帶着自己審閱過的卷子,參加主考官申時行主持的“薦卷”環節,再從這些及格的考卷中淘汰八成的卷子。

最後主考官申時行還需要複查卷子,抽查黜落的考卷,查漏補缺,避免漏掉英才。

等一切都完成後,再調去底卷對照卷子內容,最後確定沒有問題,再奏請禮部放榜。

一次鄉試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申時行日夜挑燈閱卷,終於在十月十四日完成了全部的閱卷工作。

這已經算是神速了。

繁雜的閱卷工作,從主考官到副考官,再到同考官和書吏都精疲力盡,這也是申時行自身是狀元,能力可以服衆,才能迅速完成閱卷。

如果遇到主考官不能服衆的,同考官們再拉扯幾次,那超過一個月也是正常的。

而且明初制定規則的時候,考生也沒有這麼多人。

如今鄉試的人數要比明初增加了三倍,但是考官的數量卻沒有同比增加,書吏人數也同樣沒有增加。

這樣高強度的閱卷,加上鎖院制度,讓所有考官都要吃住在試院中,讓閱卷最後幾天都成了折磨,所有考官都想要儘快結束這趟差使。

等到了禮部張榜的許可,申時行終於鬆了一口氣,他準備拿起試院大印蓋在鄉試榜上,卻被副考官王錫爵攔了一下。

“汝默兄,要不要再議一議?”

申時行說道:

“張敬修這篇文章是公議第一,元馭兄也是贊同的,怎麼還要再議?”

王錫爵說道:

“這不是考卷糊名,不知道是師相家公子嗎?此榜定有非議,怕是連師相爺未必願意,爲何不變通一下?”

申時行身爲狀元,也有自己的執拗,他說道:

“我心無愧,何懼人言?張榜吧。”

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42章 樹典型第123章 丹術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5章 實學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33章 考成法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78章 國本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95章 崩盤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4章 高拱第283章 羊吃人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55章 壓力怪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53章 水毒病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57章 立成法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58章 斷章狗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42章 經筵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
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242章 樹典型第123章 丹術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5章 實學第111章 疑似有些太激進了(加更!)第28章 徐階罷相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33章 考成法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07章 嚴打大案第250章 對倭刀寶具鋼筋第192章 下次一定還幹第74章 襲職盛況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56章 宰輔之才第117章 《請除遼藩疏》第91章 上架感言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24章 書中自有黃金屋第225章 請設武監遺表第147章 連上兩疏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127章 報紙論戰!第178章 國本第103章 再次經筵(二更)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63章 天下第一巡撫?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79章 靈活的祖訓第67章 第八疏求戰第293章 《疏通舉人銓政壅滯疏》第166章 《請開埠直沽疏》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92章 辦事立業,就在當下第195章 崩盤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55章 九卿共議第4章 高拱第283章 羊吃人第238章 蘇北灌溉總渠第291章 選官大計第48章 流黜(加更!)第215章 吏科試的構想第247章 這就是天朝!第31章 大明神劍第325章 李春芳辭相第256章 《請整飭京畿治安並置巡防制度疏》第329章 看茶,上好茶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章 第二次上疏第55章 壓力怪第54章 上秤千斤重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53章 水毒病第62章 俺答入寇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88章 《請廢代藩疏》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157章 立成法第232章 德育論和智育論第58章 斷章狗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第174章 【記憶宮殿香囊】的用法第135章 聖人無名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41章 系統發威,水淹皇陵第42章 經筵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194章 《恭陳清釐財用以昭聖治疏》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74章 襲職盛況第144章 《請重開登遼海輸疏》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203章 《驛路改革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191章 共議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