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

——【模擬開始】——

《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送到內閣,閣臣對於派遣御史大規模清查京營達成共識,卻對如何處理京營產生分歧。

張居正表示贊同,趙貞吉反對裁減京營,票擬反對你的奏疏。

閣臣也達不成統一意見,隆慶皇帝也擔心造成混亂,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1150。】

【若要完全通過你的奏疏,需要支付200點威望值,是否支付?】

只需要200點?

蘇澤也沒想到竟然只要200點威望值?蘇澤還以爲這次需要的威望點很多呢。

看來朝中支持清查京營的力量也很大啊。

每年虛耗這麼多的開支,朝堂上早有不滿。

蘇澤選擇了“是”,接下來就看系統了。

【威望點已扣除,剩餘威望點:950點。請儘快在現實中完成上書。】

蘇澤放下【手提式大明朝廷】,果然政治上最容易解決的,就是問題本身。

而問題之所以拖着難解,往往是因爲政治背後的鬥爭。

京營裁減製造出來的利益太大,閣臣們爭的,其實是這筆省下來的銀元。

要知道,三大營七十八衛所每年支出的漕糧高達二百萬石,按照現在的糧食價格,一石米在京師的售價是一銀元,這就是足足二百萬銀元的開支。

就算是砍掉一半,那也是一百萬銀元的開支。

如果能多出這筆銀元,朝堂就能辦很多大事了。

而蘇澤從武監開始佈局,終於到了這一步,這筆銀元他早就已經計劃好了用處。

——

蘇澤的這份奏疏送到了內閣,果然引起了爭議。

張居正是最支持蘇澤的奏疏,支持將派遣御史清軍,重新覈定京營人數的,在按照最後京營的人數發放軍餉,裁掉吃空餉的京營預算。

這是最能節省朝廷開支的辦法,可以解決財政緊張的問題。

趙貞吉是最反對的。

趙貞吉分管軍事。

趙貞吉認爲處置京營是應該的,但是他反對蘇澤這種一刀切裁撤京營。

趙貞吉認爲維繫京營存在是必須的,等清查完畢再募兵就是了,而不是和蘇澤所奏那樣,直接砍掉京營的編制,只保留真正在冊的士兵。

高拱對於兩邊的意見都不置可否,但是他也不願意讓戶部獨吞這筆預算。

從隆慶四年以來,戶部在編纂完畢《隆慶會計錄》後,部權日益膨脹。

作爲次輔的高拱,也感受到了張居正的威脅。

如果戶部多了一百萬銀元的預算,那張居正的權力又要膨脹到什麼地步?

於是這份奏疏送入宮中,請求皇帝裁斷。

——

皇宮中。

果不其然,蘇澤的上疏又讓皇帝犯了愁。

和內閣的爭議不同,皇帝的顧慮還是京師的穩定。

總而言之,隆慶皇帝登基五年了。

如果他剛登基,蘇澤上這份奏疏,他立刻就會全力支持蘇澤,整頓京營。

如果是登基第二年,隆慶皇帝大概會猶豫一下,然後有保留的支持蘇澤,派人調查情況再決定。

但是現在是他登基第五年,大明朝這幾年風調雨順,財政也沒有緊張到需要對京營下手的地步。

皇帝剛開始痛恨京營的貪腐,但是現在他更怕處理京營鬧出事情來。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花錢養着一些不幹活的刺頭,這倒不是沒辦法裁他們,而是上層沒有動力去和這幫刺頭鬥智鬥勇。

反正朝廷養着京營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百年都養下來了。

隆慶皇帝看向司禮監三人,問道:“司禮監怎麼看?”

李芳和陳洪都沉默了。

李芳是保守,他也和皇帝一樣,認爲財政沒有緊張到需要裁撤京營的時候。

陳洪則是事不關己,裁撤京營省下的是國庫的銀子,和他執掌的內帑毫無關係,他對於軍事也不懂,所以也不準備發表意見。

面對隆慶皇帝的目光,馮保最後還是說道:

“此等軍務,陛下應該和勳臣商議。”

隆慶皇帝想了想,也贊同點頭,問一下勳貴的意見也好,只要勳貴反對,那正好藉此拒絕蘇澤的建議。

馮保領了旨意,去召勳貴入宮,他走出御書房後,就對身邊一個親信小太監說道:

“你去內閣將這紙條帶給張閣老。”

小太監拿着紙條離開,馮保嘆息一聲。

如果按照他的本意,他也不願意摻和這件事。

但是從今年開始,李芳越發老了。

這位司禮監掌印太監也已經萌生退意,想要出宮養老了。

馮保要和陳洪爭奪司禮監掌印,就需要拉攏一切力量。

內閣無法影響司禮監的人事,但是閣臣是可以的。

內閣成員都是皇帝親近的人,司禮監掌印一旦出缺,皇帝肯定是要考慮閣臣們的私下意見的。

所以從年後開始,馮保和張居正的暗中聯繫越來越多。

而這一次,從兵部委派武監生去京營掛職開始,張居正就暗中聯絡了馮保,請他在關鍵時刻幫忙。

馮保也不知道張居正爲什麼有把握,能讓勳貴支持裁減京營,但是自己已經幫了忙,算是完成了張居正的請求。

而且這次自己幫忙,也算是賣了蘇澤一個人情。

——

勳臣的態度也出乎皇帝的意料。

這一次勳臣站在了蘇澤這邊,支持派遣御史清查京營,裁減京營的編制。

隆慶皇帝看向勳臣們,他實在不明白爲什麼勳臣會支持裁減京營。

但勳臣的態度如此一致,皇帝也沒有什麼猶豫了,他下旨同意了蘇澤的奏疏,先從宣大和直沽密令軍隊入京,然後就派遣御史去京營清軍。

事情已經發生,那大明朝廷這臺機器就要全力運轉起來。

爲了保密,入宮的勳臣全部值戍皇宮內,內閣也留在宮中過夜,皇宮封鎖進入緊急狀態。

皇帝又令巡捕營接管城門,禁止京畿的軍事調動。

等到宣大的軍隊抵達京郊後,皇帝就會正式下旨,命令御史去京營清查。

衆勳貴來到皇宮值戍的班房,定國公徐文壁看了一眼成國公朱時泰。

剛剛就是朱時泰向皇帝堅決表態,支持蘇澤的奏疏,這才壓制住了勳臣中反對的聲音。

除了朱時泰外,徐文壁又看向剛復爵的誠意伯劉世延。劉世延也是旗幟鮮明的支持蘇澤,和朱時泰一唱一和,這才讓皇帝下了決心。

徐文壁能包攬大明朝的祭祀工作,自然也是人精,很顯然朱時泰和劉世延達成了某種協議。

到底是什麼?

劉世延的動機徐文壁能猜到,他家剛剛復爵不久,所以急於在皇帝面前表現。

而且因爲誠意伯才復爵,和京營的事情也沒有瓜葛。

成國公已經是勳臣頂點了,朱時泰是爲什麼?

就在徐文壁疑惑的時候,成國公朱時泰走過來說道:

“徐世叔,這裡太悶了,出去走走?”

徐文壁站起身來,兩人從值房出來,在小院裡散起步來。

朱時泰說道:

“當年徐世叔擔任先帝的紅盔將軍時候,就在這裡值戍的吧?”

徐文壁點點頭,紅盔將軍是負責皇帝禁衛的勳臣子弟,當年老定國公在的時候,他就入宮戍衛先帝,嘉靖皇帝還當着老定國公誇他辦事妥帖。

朱時泰說道:

“只可惜先父走的太早,侄兒我沒機會入宮戍衛陛下。”

上一任成國公身體一直不好,所以朱時泰一直在家侍奉父親,沒有擔任過紅盔將軍。

徐文壁不知道朱時泰爲什麼在這時候說這些舊事。

但是他知道朱時泰肯定有話要和自己說。

兩人距離值房越來越遠,朱時泰這才說道:

“徐世叔,這件事過後,張閣老想要奏請編練新軍。”

徐文壁一愣,他死死的盯着朱時泰,剛剛的疑惑瞬間一掃而空。

是啊,怪不得朱時泰和一衆勳臣支持清查京營,原來是這樣!

張居正支持編練新軍,那新軍就是勳臣子弟的晉升之階!

這些位於人臣頂點的勳貴自然不需要,但是他們家中總有不能繼承爵位的子弟。

編練新軍,這事關多大的利益,也難怪這些勳臣支持。

而要編練新軍,最重要的就是銀子。

張居正執掌戶部,清查京營後能省下的銀子,就可以作爲編練新軍的預算。

朱時泰接着說道:

“侄兒沒有和世叔商議,是因爲知道世叔肯定是支持的。”

“張閣老說了,新軍軍官都要從武監出。”

徐文壁明白這是拉攏自己的價碼。

或者說,這是自己無法拒絕的條件。

徐文壁是武監的監副,張居正這一招確實高明,自己完全沒有反對的理由。

徐文壁眯起眼睛,張居正拉攏勳貴,這是在爭奪趙貞吉的職權範圍。

難道內閣安穩了這麼久,又要開始爭鬥了嗎?

徐文壁嘆息一聲,這些文臣的事情輪不到他操心,但是看着年輕的朱時泰,野心勃勃的編練新軍。

沒由來的,徐文壁想到了蘇澤“大爭之世”的說法。

各有各的盤算,勳貴看來也不安心原本的吉祥物位置,想要投入到這場“大爭”之中。

徐文壁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竟然有些跟不上年輕人的思路了。

徐文壁看向朱時泰說道:

“世侄,你可知道,一旦踏入這條路,就再也沒有回頭路了啊。”

徐文壁也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勳貴們樂於做富家翁,那皇帝和百官自然也會以禮待之,給勳貴高高的待遇供起來。

但是如果勳貴不滿足於這些,要重新走回到前臺,那日後文官們也就不會那麼客氣了。

朱時泰對着徐文壁誠懇的說道:

“世叔,您知道我爹死之前,拉着我的手說了什麼嗎?”

徐文壁想起了老成國公,想到當年跟着老成國公身邊,跟着成國公學着如何主持祭禮的日子。

當時的自己,是不是也在想着不要再走前人的舊路,甘心當這個朝堂的吉祥物?

徐文壁沉默了一會兒,這才說道:

“世侄的意思我明白了,不過我只有一句話,希望你們慢慢來,不要太着急。”

朱時泰立刻說道:“侄兒明白。”

徐文壁接着又說道:“另外還有一件事。”

“請世叔賜教。”

徐文壁嚴肅的說道:

“我不管你們要怎麼弄,但是永遠不要站在蘇子霖的對立面上。”

朱時泰頓了一下,接着露出笑容說道:

“世叔說的哪裡話,蘇子霖是武監的教務長,若不是他倡議設立武監,哪裡有我們勳貴翻身的機會。”

“我等又不是忘恩之人,怎麼可能站在他的對立面上。”

徐文壁看向朱時泰,卻沒有再說什麼,直接將雙手插進袖子裡,慢悠悠的返回了值房。

——

二月十八日,直沽兵備道申時行奉旨,領着直沽新軍從漕河入京師,接替了臨時駐防的巡捕營,接管京師城防。

二月二十日,戚繼光領大同精銳紮營京師外五十里,皇帝的心徹底放下。

緊接着,蘇澤的《請派御史清查京營弊政疏》奉旨頒行。

京師宣佈戒嚴,聖旨分別下到了都察院和京營,這時候京營高層絕望的發現,朝廷是真的要對他們動手了。

也許是上次報紙的事情觸怒了皇帝,皇帝對於都察院的聖旨非常不客氣,要求都察院嚴查京營空餉問題,又派出六科登記考簿,讓御史在臨行前立下軍令狀,事後再通過考簿進行獎懲。

都察院不敢抱怨,十三道監察御史傾巢而出,進入三大營七十八衛所。

事情到了這一步,自然還有想要頑抗的。

京營高層暗中下令,阻止御史進入京營清查。

這下子算是徹底惹怒了皇帝和羣臣,隆慶皇帝再下嚴旨,京營再不奉旨就是叛亂,朝廷就要重拳出擊了!

大部分衛所在這一步就已經屈服了,但也有一些負隅頑抗的。

但京營疲敝到這個地步,就是組織鬧事也沒能掀起多大的波浪。

神機營發生了營嘯,被煽動的士兵衝進了武庫,卻發現武庫中的火藥已經受潮,根本沒辦法使用。

這些士兵絕望的拿着鳥銃當做棍子作戰,都沒等到戚繼光的邊軍,直接被附近村子巡捕營的聯防隊給鎮壓了。

這名鬧事的衛所軍官平日裡沒少欺壓附近的村子,聯防隊又都是附近村子裡的村民,衛所軍官被抓後狠狠捱了一頓一秒六棍,然後就被五花大綁送到了城內。

到了這一步,京營高層知道大勢已去。

如何處置京營,這個問題又擺在了皇帝面前。

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81章 跳幫戰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59章 日用之道?第57章 思退第130章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5章 實學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57章 立成法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5章 再升官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57章 思退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84章 邊亂第156章 大婚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82章 代王第303章 龍顏大悅!第281章 跳幫戰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82章 代王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275章 楚宗案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64章 邊關告急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52章 貢監第82章 代王第304章 鐵路第275章 楚宗案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31章 莫須有第44章 拆臺子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
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80章 暗流再起(加更)第281章 跳幫戰第231章 喜得貴子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4章 《條陳國史三事疏》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59章 日用之道?第57章 思退第130章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49章 大明土木大軍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125章 實學第312章 禮部本意是壞的第302章 檢閱三軍第157章 立成法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章 【手提式大明朝廷】第40章 欲買桂花同載酒第299章 化學染料第25章 再升官第301章 《請聖駕檢閱武監演武疏》第57章 思退第279章 《大爭之世論》第165章 統計學魅力時刻第84章 邊亂第156章 大婚第19章 第四封奏疏第202章 衆望所歸的人選第262章 大國之道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8章 流黜(加更!)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73章 六部重臣們第170章 橙色道具記憶宮殿香囊第237章 下個目標工部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22章 《附議遼督並請設通遼棱堡疏》第145章 治河專家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67章 貢使入京師第104章 所謂祖訓(三更)第160章 系統的新用法第82章 代王第303章 龍顏大悅!第281章 跳幫戰第193章 再用【事後畫冊】第228章 詳議武監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82章 代王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275章 楚宗案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72章 內閣的眼藥第189章 戶部紅人蘇子霖第126章 蜂窩煤和醬油第322章 《聯名共議財政制度議》第184章 《議養象所改制及鎮撫司職司疏》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324章 兩位兄臺可是害苦了我第110章 你還沒入閣吧?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188章 給張居正的“禮物”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108章 《請開登萊通商疏》!(加更!)第30章 烏思藏爭貢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64章 邊關告急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69章 兩疏同上第201章 莫非王土第141章 御史被打第52章 貢監第82章 代王第304章 鐵路第275章 楚宗案第282章 順義王之死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148章 妖報風波(加更!)第17章 威望增加第131章 莫須有第44章 拆臺子第101章 一條鞭法的前置國策(十更)第236章 從報紙得到捷報的兵部第235章 趁熱打鐵再上一疏第206章 得罪了大銀臺還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