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跟在隨行的隊伍中,聽着這激昂的樂聲,偷偷查看周圍同僚的表情。
大部分官員的表情都是震驚。
蘇澤微微有些遺憾,如果能組樂中加上鐘磬那就更好了,只可惜謹慎的定國公說鍾罄是禮樂重器,不能輕易使用,而且民間樂手也沒練過鍾罄,蘇澤只能拿出了這般民樂版的《黃河》。
以琵琶、二胡、大鼓、嗩吶、笙組成的樂團,效果上不亞於西洋管絃樂隊,甚至因爲使用了民樂,演奏更有力度,讓人宛如置身於黃河的驚濤中。
蘇澤抄的是《黃河》中最激昂高潮的一段,加上這些民間樂手的出衆演繹,閣部重臣們都滿心的疑惑,如此恢弘的韶樂怎麼沒聽過?
可在這樣肅穆的音樂中,衆人又不敢議論,忍着震撼和疑惑聽完了樂曲後,只見到身穿五爪團龍服的朱翊鈞走到皇帝面前。
朱翊鈞身後還跟着八個太監,這些太監一同擡着一口巨大的銀瓶。
朱翊鈞對皇帝行參拜大禮,接着說道:
“父皇,此曲爲《黃河》,是蘇翰林爲百戲會所譜之樂。”
衆人終於忍不住了,紛紛看向後排的蘇澤,就連皇帝也詫異非常,蘇澤還會譜曲?還是這麼恢弘的韶樂?
緊接着,朱翊鈞讓開身子,身後的太監將銀瓶放在地上,衆人才發現瓶中裝滿了水。
“這是兒臣派人從黃河所取的水。”
太監們將銀瓶的水倒出,朱翊鈞跪在地上說道:
“黃河水清,盛世現!”
“兒臣爲盛世賀!”
這下子衆官員立刻跟上,連同靈濟宮內的賢良文學,一起大喝道:
“黃河水清,盛世現!”
御座上的隆慶皇帝激動到臉色漲紅,這不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盛世嗎?
這場靈濟宮大會開得太好了!
但是隆慶皇帝身後的角落中,司禮監首領太監李芳憂慮的看了一眼皇帝,看到皇帝逐漸平復心情,臉上的潮紅褪去才站起來,李芳這才鬆了一口氣。
緊接着在場臣工口呼萬歲,隆慶皇帝緩緩站起來。
“皇太子孝心可嘉,賜寶圭。”
圭玉象徵品格,皇帝當衆給太子賜圭,這是表明對太子的認可。
父子相得,儲位穩固,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羣臣紛紛向太子拜賀。
皇帝又說道:
“百戲會辦的不錯,從朕的內帑中再撥一筆錢,賞賜給百戲會諸生。”
下方的小胖鈞兩眼放光,蘇師傅教的辦法果然好,父皇一高興就把百戲會的錢給補了,那剩下的錢就可以存下來了。
經過這次籌辦百戲會,朱翊鈞也認識到了銀錢的重要性。
就算是皇帝和太子,想要辦事也要有銀子!
剩下的幫着太子籌辦百戲會的諸人,都得到了皇帝的賞賜。
但是到了蘇澤,皇帝又猶豫了一下,最終給了他蔭子的獎賞。
其實本來皇帝是想要給蘇澤封誥的,但是他如今的官職還不到五品,達不到封誥的最低品階,所以只能給他還沒出生的孩子蔭官。
就這樣,蘇澤連妻子肚子裡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給蘇家後代掙來了第一個恩蔭。
一衆同僚都用羨慕的眼神看着蘇澤,恩蔭入仕雖然只能做些小官,但是畢竟是有一個保底。
讀書這東西實在太看天賦,如果子弟不成器又沒有恩蔭,那兩三代後家族就會衰落下去。
而明代對於恩蔭的賞賜要比宋代嚴格很多,蘇澤這個年紀就得到了第一個恩蔭,那些苦苦爲子孫謀出路的官員自然是羨慕又嫉妒。
這場開幕式後,皇帝在靈濟宮的道場邊上設臺,百官隨皇帝坐於臺上。
靈濟宮又騰空精舍,在精舍內放上蒲團,來自全國的賢良文學在此落座。
接着按照前一次靈濟宮大會的會議規則,由皇帝擬定幾個議題,確定好議題後由內閣首輔李春芳書於旗上,高懸在靈濟宮道場中央的旗杆上。
然後全國的賢良文學可以對這個議題發言,如果遇到需要辯論的時候,再由皇帝指定雙方進行論辯。
等到衆人落座後,皇帝交代了李春芳兩句,首輔李春芳走到道場,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親自研磨,秉筆馮保和陳洪來開帛旗,李春芳揮毫寫下了兩字。
蘇澤擡起頭,看到帛旗上的“王化”二字,就知道隆慶皇帝是對開疆拓土念念不忘了。
當然,僅僅靠這兩個字,外臣還是很難知道皇帝的具體心思的,能夠明白這一點的,也就是內閣四位輔臣等寥寥數人而已。
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了,有時候身居高位,並不是說能力上就碾壓所有人,只是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對普通人擁有巨大的信息差。
而真正的政治高手,則是能從重重迷霧中,弄清楚真實的信息,還原出事情的真相。
而系統的存在,讓蘇澤擁有遠比其他人的信息差,他甚至能有預測皇帝的態度!
當這面帛旗升起來後,就有幾個儒生主動發言。
果不其然,這些儒生一開口,蘇澤就知道他們說歪了。
這幾個儒生的論題都是“德政”,也就是行德政,通過禮樂教化來達到王化的結果。
果不其然,蘇澤偷偷觀察皇帝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對於這個結果並不滿意。
不過隆慶皇帝還是給了那幾個儒生簡單的賞賜,這讓其他的賢良文學更加激動,躍躍欲試想要發言。
但是明顯皇帝對於這些地方上儒生的陳詞濫調有些厭煩了,畢竟王化是國家大事,又怎麼能指望這些連官都沒做過的儒生能有什麼見解?
皇帝看向羣臣的隊伍問道:
“諸位愛卿對‘王化’有感,也可以發言。”
有資格參加靈濟宮大會的,主要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六科都察院的言官以及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
這些人就是大明官場的核心了,果然隨着皇帝開口,不少官員都蠢蠢欲動起來。
蘇澤是在翰林院官員的隊伍中的,他已經不需要在這種時候出風頭了。
但是對於那些在翰林苦熬的同僚們,此時都苦思冥想,想要在皇帝面前說出一番“高論”出來,吸引皇帝和閣部重臣的關注。蘇澤看向自己的幾位好友,羅萬化表情淡然,顯然沒準備在這種時候出風頭。
張位和王家屏就蠢蠢欲動了,但是他們的觀點和剛剛那些儒生差不多,如果提不出新的觀點,那也很難讓皇帝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年輕的官員說道:“臣翰林院于慎行請奏。”
蘇澤看到一個年輕的官員從翰林隊伍裡出來,正是自己的同年于慎行。
于慎行,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萬曆朝的閣老。
蘇澤也曾經想要拉于慎行來報館,但是于慎行人如其名,從中了進士之後就非常低調,同年的聚會他一次都沒有參加過,一直都低調得在翰林院中讀書。
于慎行也和蘇澤一樣,都是少年高中,十七歲就中舉人,如今才二十四歲。
看到年輕的翰林官員,隆慶皇帝臉上都帶着笑意。
神童在大明朝其實有一種類似於祥瑞的意思,那些能少年登科的進士,被視爲國家文脈昌盛的標誌。
于慎行正冠說道:
“陛下,前日苦兀入貢,貢使得沐王化而涕淚金殿。”
“臣以爲,使番邦蠻夷聞韶樂而知王道,見漢字而慕衣冠——這纔是“黃河清,聖人出“的真義!”
聽到于慎行這麼說,不少官員臉色都起了變化,而蘇澤看向這位同年,又看着隆慶皇帝臉上的微笑,就知道于慎行這個發言讓皇帝滿意了。
這個世界上的聰明人果然不少啊。
也難怪是日後能入閣的人,于慎行這段發言切中了皇帝的真意。
果不其然,隆慶皇帝十分滿意,給於慎行賜金元作爲獎勵。
這下子衆臣都明白了,原來這就是皇帝出題的目的啊。
蘇澤看向隆慶皇帝,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手腕其實相當不錯。
在靈濟宮大會拋出題目,然後表揚于慎行,這就是一種公開的政治表態。
而皇帝的表態,自然會讓有心官員明白皇帝的心意,日後就會有官員順着皇帝的心意行動。
官僚集團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很多各懷心思的個體。
蘇澤想到了嘉靖皇帝,嘉靖就是利用官員之間的分歧,巧妙分化了文官羣體,最終取得了大禮議的勝利。
這比起和整個文官集團硬幹的萬曆和崇禎,無疑手段高明多了。
蘇澤看向御座邊上的小胖鈞,只見這傢伙對於靈濟宮大會毫無興趣,一副神遊天外的樣子,不由微微嘆氣,這政治天賦果然沒辦法遺傳。
不過皇帝也是點到爲止,風向只要釋放出去就可以了,朝廷的政策轉向也需要徐徐爲之。
上午的大會開幕就此結束,接下來的皇帝就不可能每天都來了。
按照議程,每天分別派一名內閣閣老到場主持會議,皇帝則不定期刷新。
而每天的議題,則交給到場的閣老指定。
蘇澤看向了內閣四位閣老,正如剛剛皇帝演示的那樣,設置議程是非常重要的權力,自己是不是要今天夜裡拜訪閣老?
不過蘇澤還有更好的引導議題的方法,今天已經最後一天了,那還剩下最後一次模擬機會就該用掉了。
現在蘇澤手裡有幾個議題,到底應該趁着靈濟宮大會拋出哪個來呢?
手裡掌握着《樂府新報》,又手握系統,如今正是搞事情的好機會。
就如同剛剛皇帝做的那樣,拋出議題,再引導議題的方向,就能形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用更少的威望值通過奏疏。
鹽法?馬政?
又或者是兵制,稅制?
只可惜靈濟宮大會只開五天,蘇澤思來想去,一些改革的步子還是邁得太大,還是先從比較容易的地方開始改吧。
回到史館,蘇澤從桌案上抽出一份已經寫好的奏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
通政司。
李一元終於等到了皇帝硃批通過了他的任命,成功調任刑部侍郎,通政使的位置就李一元的副手,通政副使楊思忠暫代。
李一元終於得到了調任,自然是心情極好,而接任他的楊思忠則滿臉愁容的和李一元交接印信。
等到交接完畢,李一元看着這位前下屬,用輕鬆的語氣說道:
“孝夫兄啊,這通政司的重任就交給你了,朝中也有議論,要讓你出任通政使。”
楊思忠聽到這裡,應激的說道:
“李大人,您可不要說這種話了,我前些日子上書請辭,是被您攔着,如今您卻自己走了。”
楊思忠滿臉的幽怨,他和李一元是同科,通政司又不是什麼鬥爭激烈的衙門,兩人的配合還算是默契,私交也相當不錯。
不過李一元可能要轉任刑部侍郎的消息,他是一直守口如瓶,一直到皇帝的旨意下達,衆人才知道李一元跑路了。
楊思忠目視李一元,當時你勸我不要請辭,自己卻先跑了,接手了通政司的楊思忠當然是滿腹怨念。
李一元連忙安慰這位同年好友說道:
“孝夫啊,這通政使雖然辛苦,但是參知機要,也是極爲要害的位置。”
“朝堂屬意你,若是能扶正,日後也能施展一番作爲。”
楊思忠也是官場老油條了,面對李一元的畫餅是一點不吃。
就在李一元說着通政使這個職位優勢的時候,一名官員進來通報:
“通政使,蘇翰林來了!”
聽到蘇澤來了,李一元首先本能的一顫。
但是緊接着他放鬆下來,老夫已經是刑部侍郎了!不再是通政使了!
李一元拍了拍繼任的肩膀,笑着說道:
“蘇子霖的奏疏陛下和閣老都是很重視的,孝夫兄還是親自送入內閣吧。”
見到李一元這幅嘴臉,楊思忠深深懷疑這傢伙不讓自己辭官,就是怕通政司沒人接手!
楊思忠一跺腳,只能帶着下屬來到院內,親自接下了蘇澤的奏疏。
蘇澤也是認識楊思忠的,這位通政司副使臉色不太好看,蘇澤留下奏疏後就告退了。
楊思忠拿起蘇澤的奏疏,心臟撲通跳了起來,自己剛剛接手通政司,蘇澤就給自己來了這麼一份“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