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

蘇澤跟在隨行的隊伍中,聽着這激昂的樂聲,偷偷查看周圍同僚的表情。

大部分官員的表情都是震驚。

蘇澤微微有些遺憾,如果能組樂中加上鐘磬那就更好了,只可惜謹慎的定國公說鍾罄是禮樂重器,不能輕易使用,而且民間樂手也沒練過鍾罄,蘇澤只能拿出了這般民樂版的《黃河》。

以琵琶、二胡、大鼓、嗩吶、笙組成的樂團,效果上不亞於西洋管絃樂隊,甚至因爲使用了民樂,演奏更有力度,讓人宛如置身於黃河的驚濤中。

蘇澤抄的是《黃河》中最激昂高潮的一段,加上這些民間樂手的出衆演繹,閣部重臣們都滿心的疑惑,如此恢弘的韶樂怎麼沒聽過?

可在這樣肅穆的音樂中,衆人又不敢議論,忍着震撼和疑惑聽完了樂曲後,只見到身穿五爪團龍服的朱翊鈞走到皇帝面前。

朱翊鈞身後還跟着八個太監,這些太監一同擡着一口巨大的銀瓶。

朱翊鈞對皇帝行參拜大禮,接着說道:

“父皇,此曲爲《黃河》,是蘇翰林爲百戲會所譜之樂。”

衆人終於忍不住了,紛紛看向後排的蘇澤,就連皇帝也詫異非常,蘇澤還會譜曲?還是這麼恢弘的韶樂?

緊接着,朱翊鈞讓開身子,身後的太監將銀瓶放在地上,衆人才發現瓶中裝滿了水。

“這是兒臣派人從黃河所取的水。”

太監們將銀瓶的水倒出,朱翊鈞跪在地上說道:

“黃河水清,盛世現!”

“兒臣爲盛世賀!”

這下子衆官員立刻跟上,連同靈濟宮內的賢良文學,一起大喝道:

“黃河水清,盛世現!”

御座上的隆慶皇帝激動到臉色漲紅,這不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盛世嗎?

這場靈濟宮大會開得太好了!

但是隆慶皇帝身後的角落中,司禮監首領太監李芳憂慮的看了一眼皇帝,看到皇帝逐漸平復心情,臉上的潮紅褪去才站起來,李芳這才鬆了一口氣。

緊接着在場臣工口呼萬歲,隆慶皇帝緩緩站起來。

“皇太子孝心可嘉,賜寶圭。”

圭玉象徵品格,皇帝當衆給太子賜圭,這是表明對太子的認可。

父子相得,儲位穩固,這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羣臣紛紛向太子拜賀。

皇帝又說道:

“百戲會辦的不錯,從朕的內帑中再撥一筆錢,賞賜給百戲會諸生。”

下方的小胖鈞兩眼放光,蘇師傅教的辦法果然好,父皇一高興就把百戲會的錢給補了,那剩下的錢就可以存下來了。

經過這次籌辦百戲會,朱翊鈞也認識到了銀錢的重要性。

就算是皇帝和太子,想要辦事也要有銀子!

剩下的幫着太子籌辦百戲會的諸人,都得到了皇帝的賞賜。

但是到了蘇澤,皇帝又猶豫了一下,最終給了他蔭子的獎賞。

其實本來皇帝是想要給蘇澤封誥的,但是他如今的官職還不到五品,達不到封誥的最低品階,所以只能給他還沒出生的孩子蔭官。

就這樣,蘇澤連妻子肚子裡的孩子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就給蘇家後代掙來了第一個恩蔭。

一衆同僚都用羨慕的眼神看着蘇澤,恩蔭入仕雖然只能做些小官,但是畢竟是有一個保底。

讀書這東西實在太看天賦,如果子弟不成器又沒有恩蔭,那兩三代後家族就會衰落下去。

而明代對於恩蔭的賞賜要比宋代嚴格很多,蘇澤這個年紀就得到了第一個恩蔭,那些苦苦爲子孫謀出路的官員自然是羨慕又嫉妒。

這場開幕式後,皇帝在靈濟宮的道場邊上設臺,百官隨皇帝坐於臺上。

靈濟宮又騰空精舍,在精舍內放上蒲團,來自全國的賢良文學在此落座。

接着按照前一次靈濟宮大會的會議規則,由皇帝擬定幾個議題,確定好議題後由內閣首輔李春芳書於旗上,高懸在靈濟宮道場中央的旗杆上。

然後全國的賢良文學可以對這個議題發言,如果遇到需要辯論的時候,再由皇帝指定雙方進行論辯。

等到衆人落座後,皇帝交代了李春芳兩句,首輔李春芳走到道場,司禮監掌印太監李芳親自研磨,秉筆馮保和陳洪來開帛旗,李春芳揮毫寫下了兩字。

蘇澤擡起頭,看到帛旗上的“王化”二字,就知道隆慶皇帝是對開疆拓土念念不忘了。

當然,僅僅靠這兩個字,外臣還是很難知道皇帝的具體心思的,能夠明白這一點的,也就是內閣四位輔臣等寥寥數人而已。

這就是信息的重要性了,有時候身居高位,並不是說能力上就碾壓所有人,只是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對普通人擁有巨大的信息差。

而真正的政治高手,則是能從重重迷霧中,弄清楚真實的信息,還原出事情的真相。

而系統的存在,讓蘇澤擁有遠比其他人的信息差,他甚至能有預測皇帝的態度!

當這面帛旗升起來後,就有幾個儒生主動發言。

果不其然,這些儒生一開口,蘇澤就知道他們說歪了。

這幾個儒生的論題都是“德政”,也就是行德政,通過禮樂教化來達到王化的結果。

果不其然,蘇澤偷偷觀察皇帝的表情,就知道皇帝對於這個結果並不滿意。

不過隆慶皇帝還是給了那幾個儒生簡單的賞賜,這讓其他的賢良文學更加激動,躍躍欲試想要發言。

但是明顯皇帝對於這些地方上儒生的陳詞濫調有些厭煩了,畢竟王化是國家大事,又怎麼能指望這些連官都沒做過的儒生能有什麼見解?

皇帝看向羣臣的隊伍問道:

“諸位愛卿對‘王化’有感,也可以發言。”

有資格參加靈濟宮大會的,主要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六科都察院的言官以及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員。

這些人就是大明官場的核心了,果然隨着皇帝開口,不少官員都蠢蠢欲動起來。

蘇澤是在翰林院官員的隊伍中的,他已經不需要在這種時候出風頭了。

但是對於那些在翰林苦熬的同僚們,此時都苦思冥想,想要在皇帝面前說出一番“高論”出來,吸引皇帝和閣部重臣的關注。蘇澤看向自己的幾位好友,羅萬化表情淡然,顯然沒準備在這種時候出風頭。

張位和王家屏就蠢蠢欲動了,但是他們的觀點和剛剛那些儒生差不多,如果提不出新的觀點,那也很難讓皇帝滿意。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年輕的官員說道:“臣翰林院于慎行請奏。”

蘇澤看到一個年輕的官員從翰林隊伍裡出來,正是自己的同年于慎行。

于慎行,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萬曆朝的閣老。

蘇澤也曾經想要拉于慎行來報館,但是于慎行人如其名,從中了進士之後就非常低調,同年的聚會他一次都沒有參加過,一直都低調得在翰林院中讀書。

于慎行也和蘇澤一樣,都是少年高中,十七歲就中舉人,如今才二十四歲。

看到年輕的翰林官員,隆慶皇帝臉上都帶着笑意。

神童在大明朝其實有一種類似於祥瑞的意思,那些能少年登科的進士,被視爲國家文脈昌盛的標誌。

于慎行正冠說道:

“陛下,前日苦兀入貢,貢使得沐王化而涕淚金殿。”

“臣以爲,使番邦蠻夷聞韶樂而知王道,見漢字而慕衣冠——這纔是“黃河清,聖人出“的真義!”

聽到于慎行這麼說,不少官員臉色都起了變化,而蘇澤看向這位同年,又看着隆慶皇帝臉上的微笑,就知道于慎行這個發言讓皇帝滿意了。

這個世界上的聰明人果然不少啊。

也難怪是日後能入閣的人,于慎行這段發言切中了皇帝的真意。

果不其然,隆慶皇帝十分滿意,給於慎行賜金元作爲獎勵。

這下子衆臣都明白了,原來這就是皇帝出題的目的啊。

蘇澤看向隆慶皇帝,這位皇帝在政治上的手腕其實相當不錯。

在靈濟宮大會拋出題目,然後表揚于慎行,這就是一種公開的政治表態。

而皇帝的表態,自然會讓有心官員明白皇帝的心意,日後就會有官員順着皇帝的心意行動。

官僚集團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很多各懷心思的個體。

蘇澤想到了嘉靖皇帝,嘉靖就是利用官員之間的分歧,巧妙分化了文官羣體,最終取得了大禮議的勝利。

這比起和整個文官集團硬幹的萬曆和崇禎,無疑手段高明多了。

蘇澤看向御座邊上的小胖鈞,只見這傢伙對於靈濟宮大會毫無興趣,一副神遊天外的樣子,不由微微嘆氣,這政治天賦果然沒辦法遺傳。

不過皇帝也是點到爲止,風向只要釋放出去就可以了,朝廷的政策轉向也需要徐徐爲之。

上午的大會開幕就此結束,接下來的皇帝就不可能每天都來了。

按照議程,每天分別派一名內閣閣老到場主持會議,皇帝則不定期刷新。

而每天的議題,則交給到場的閣老指定。

蘇澤看向了內閣四位閣老,正如剛剛皇帝演示的那樣,設置議程是非常重要的權力,自己是不是要今天夜裡拜訪閣老?

不過蘇澤還有更好的引導議題的方法,今天已經最後一天了,那還剩下最後一次模擬機會就該用掉了。

現在蘇澤手裡有幾個議題,到底應該趁着靈濟宮大會拋出哪個來呢?

手裡掌握着《樂府新報》,又手握系統,如今正是搞事情的好機會。

就如同剛剛皇帝做的那樣,拋出議題,再引導議題的方向,就能形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用更少的威望值通過奏疏。

鹽法?馬政?

又或者是兵制,稅制?

只可惜靈濟宮大會只開五天,蘇澤思來想去,一些改革的步子還是邁得太大,還是先從比較容易的地方開始改吧。

回到史館,蘇澤從桌案上抽出一份已經寫好的奏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

通政司。

李一元終於等到了皇帝硃批通過了他的任命,成功調任刑部侍郎,通政使的位置就李一元的副手,通政副使楊思忠暫代。

李一元終於得到了調任,自然是心情極好,而接任他的楊思忠則滿臉愁容的和李一元交接印信。

等到交接完畢,李一元看着這位前下屬,用輕鬆的語氣說道:

“孝夫兄啊,這通政司的重任就交給你了,朝中也有議論,要讓你出任通政使。”

楊思忠聽到這裡,應激的說道:

“李大人,您可不要說這種話了,我前些日子上書請辭,是被您攔着,如今您卻自己走了。”

楊思忠滿臉的幽怨,他和李一元是同科,通政司又不是什麼鬥爭激烈的衙門,兩人的配合還算是默契,私交也相當不錯。

不過李一元可能要轉任刑部侍郎的消息,他是一直守口如瓶,一直到皇帝的旨意下達,衆人才知道李一元跑路了。

楊思忠目視李一元,當時你勸我不要請辭,自己卻先跑了,接手了通政司的楊思忠當然是滿腹怨念。

李一元連忙安慰這位同年好友說道:

“孝夫啊,這通政使雖然辛苦,但是參知機要,也是極爲要害的位置。”

“朝堂屬意你,若是能扶正,日後也能施展一番作爲。”

楊思忠也是官場老油條了,面對李一元的畫餅是一點不吃。

就在李一元說着通政使這個職位優勢的時候,一名官員進來通報:

“通政使,蘇翰林來了!”

聽到蘇澤來了,李一元首先本能的一顫。

但是緊接着他放鬆下來,老夫已經是刑部侍郎了!不再是通政使了!

李一元拍了拍繼任的肩膀,笑着說道:

“蘇子霖的奏疏陛下和閣老都是很重視的,孝夫兄還是親自送入內閣吧。”

見到李一元這幅嘴臉,楊思忠深深懷疑這傢伙不讓自己辭官,就是怕通政司沒人接手!

楊思忠一跺腳,只能帶着下屬來到院內,親自接下了蘇澤的奏疏。

蘇澤也是認識楊思忠的,這位通政司副使臉色不太好看,蘇澤留下奏疏後就告退了。

楊思忠拿起蘇澤的奏疏,心臟撲通跳了起來,自己剛剛接手通政司,蘇澤就給自己來了這麼一份“大禮”?

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8章 徐文長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57章 思退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2章 經筵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6章 紫色道具第78章 公私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81章 清田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57章 立成法第275章 楚宗案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6章 畫餅第44章 拆臺子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41章 冊立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6章 立人設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2章 升遷途徑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58章 斷章狗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68章 傳承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25章 實學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52章 貢監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6章 准奏頒行
第226章 滾筒印刷機和未來的新軍官第220章 《駁瘧病瘴氣論》第328章 司禮監掌印出缺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38章 徐文長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57章 思退第320章 必須要出重拳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88章 禮部辯禮第274章 “排隊槍斃”第42章 經筵第27章 錢法不通第105章 擴展的朋友圈(日更)第223章 《請設國子監武科疏》第97章 國祚再加(六更)第218章 山東人的執念第268章 神劍再斬妖第26章 紫色道具第78章 公私第164章 這就是實學!第272章 整頓學風第113章 保守和進步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244章 走一步看三十步第81章 清田第61章 讀者們(感謝大家支持)第259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第64章 邊關告急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157章 立成法第275章 楚宗案第265章 海上京觀第161章 《請修棱堡復設東勝衛疏》第239章 前置任務?《請增補閣臣疏》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68章 平絨策(加更)第207章 秀榮馬場第323章 掌印之爭,素來如此第179章 四民說和請徵商稅第6章 畫餅第44章 拆臺子第65章 言官的進攻第41章 冊立第276章 《議查楚藩承襲疏》第326章 再補閣臣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70章 倦鬼之說第285章 子霖兄幫幫我第16章 立人設第204章 詐騙的朝鮮使臣第76章 閣部會議!第266章 戰績可查第1章 穿越,是庶吉士第211章 升官正五品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221章 《請修長城並編練薊遼兵馬疏》第22章 升遷途徑第146章 滿門忠烈武清伯第284章 讓草原再次偉大第118章 豎纛鳴冤第183章 紅茶和白糖第120章 國祚不變第198章 再下西洋之議第264章 雙道具,一紫一橙第230章 《詳議武監疏(改)》第296章 辯個痛快!第33章 第五疏,金瓶掣籤第190章 但凡變法,必觸皇權第314章 熱血難涼第58章 斷章狗第212章 黑暗森林第168章 傳承第106章 北方開關(4k)第248章 是時候出重拳了!第252章 羣臣疑似有些太極端了第216章 說服張居正第197章 《請奏四方來朝疏》?第125章 實學第327章 《乞允年老宮人恩養疏》第3章 《請罷早朝疏》第260章 蘇公樓和皇家水泥廠第273章 武監演武第257章 通政司怪談其四第171章 老朱家的微操之魂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176章 靈濟宮大會開幕第217章 《請開吏科試選才疏》第52章 貢監第20章 《請修帝鑑圖說疏》第134章 考成法的弊端第209章 萬騎叩邊!第121章 堂堂連載第154章 接羔搜套第187章 甘蔗種植園的構想第295章 金座玉佛第136章 准奏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