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

明末政治十分,官僚們朋比爲奸、貪污受賄,百姓生活極其困苦。

從天啓末年開始,陝西全境災荒不斷。陝北又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和蟲災,延安府尤其嚴重,那裡一年沒下雨,禾苗焦枯,百姓先吃又苦又澀的山間蓬草,吃完了蓬草又吃樹皮、草根。到年底,這兩樣東西也吃完了,只好挖山中一種叫“觀音土”的上石充飢,吃了這種東西,腹部膨脹下墜,不幾天人便死了。這樣餓死的人遍佈村鎮街道。

在這種情況下,陝北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災荒這樣嚴重,明朝上至朝廷下至地方,不但不賑濟,反而變本加厲地徵收錢糧,老百姓走投無路,只有造反。起義從陝北的澄城縣開始,迅速蔓延到陝西全境,大的義軍有十三家,最有名的則是李自成的軍隊。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起義開始後,他投入了高迎祥的軍隊中,他作戰勇猛,又有謀略,所以很受高迎祥的信任,成爲高迎祥手下最得力的戰將。

不久,高迎祥在陝西遭官軍伏擊陣亡,李自成在大家的擁戴下做了“闖王”。由於各路義軍之間缺乏照應又不團結,義軍連吃敗仗,不少人投降了明政府。闖王連連戰敗,損失慘重,尤其是陝西潼關一役,隊伍被打散,只有數十騎人馬與闖王一起隱蔽在商洛山中。李自成利用這個機會,白天練習騎馬射箭,晚間讀書,總結失敗教訓,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

從崇禎十二年起,河南也連續大旱,官府仍照催錢糧,百姓十分憤怒。李自成認爲時機已經成熟,便從山中出來,振臂一呼,饑民羣起響應,隊伍很快壯大起來。針對當時的情況,他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百姓的歡迎,很快,他的部隊壯大到幾十萬人馬。

李自成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所以很快便“五覆官軍”,義軍乘勝攻下洛陽,處死了殘暴的福王朱常洵,震動了全國。從此,義軍所向無敵。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進入湖北,然後進兵關中,消滅了惟一的一支有實力的明軍——孫傳庭的軍隊,進而佔領西安,肅清了陝西、甘肅一帶的明軍。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以西安爲京城,建立了“大順”政權。然後,揮師直進山西,而後兵分兩路,分進合擊,包圍了北京城。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發佈了攻城令。義軍從三面環攻,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城郊百姓冒着生命危險幫助義軍填塞壕溝,這時,忽然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加上義軍全身穿黃衣,從遠處望去,猶如黃雲蔽野。官軍嚇得魂驚膽喪,全無鬥志。傍晚,義軍攻下了彰義門,接着各門相繼被攻破,北京城內殺聲震天。崇禎皇帝在絕望之中跑到景山,吊死在一棵樹上。明王朝就此滅亡了。

十九日清晨,百姓夾道歡迎義軍進城。闖王進京,標誌着農民起義軍的勝利和殘暴不仁的明王朝的滅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6章 精衛填海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4章 三皇世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98章 鴻 門 宴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章 倉頡造字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93章 焚書坑儒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
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6章 精衛填海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4章 三皇世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98章 鴻 門 宴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3章 倉頡造字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93章 焚書坑儒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