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於公元前580年,卒於公元前500年左右。他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官),由於這個條件,使他有機會閱讀大量圖書典籍,成爲一個博學的人。據說,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周禮等方面的學問。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橫徵暴斂,虐待人民,危機四伏,日漸衰落,於是他棄官出走,去過隱居的生活。當他經過函谷關時,鎮關將尹喜設宴爲他餞行,席間,老子不時談及他對時勢及道的見解。尹喜深受啓發,爲老子的思想所折服,便向老子施禮道:“先生即將西出函谷。不知何日再見先生之面,再親耳聆聽先生之教誨,何不趁此,將先生的學說寫贈於我?”

老子思忖片刻,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能親自參與朝政,爲復興天下效微薄之力,如今諸子百家,衆說紛紜,唯我道德觀念獨樹一幟,既然尹喜有約,何不趁此書寫成章,以傳後人。不然,道德觀要與我之軀體一同故去了。想到此,老子欣然應允。

老子揮毫疾書,才思如泉涌,很快寫下了上下兩篇共五千多字的著作,這就是著名的《道德經》,亦稱《老子道德經》或《老子》。這部書文字簡煉,內容卻相當豐富,涉及對宇宙、社會、人事等諸多方面的認識。

老子認爲,“道”是天地萬物之本源。當時,人們對衆多自然現象難於解釋,誤認爲天是有意志的,各種現象都是神在顯靈,人間的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天神主宰萬物。老子通過對宇宙自然界的悉心觀察,認爲天只是一種物質,天並沒有意志,天是依其自身的規律運行,並不能主宰人間的吉凶禍福。那麼,什麼是“道”呢?老子闡釋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有一個混然一體的物質,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着,萬物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萬物之母。我不知道如何稱呼它,給它起個名字叫“道”。“道”纔是最根本的東西,是產生整個物質世界的總根源。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人是以地爲根據,地是以天爲根據,天是以道力根據,道是以自然爲根據。老子進一步強調說明,世界萬物的生長、發展、變化,都是受自然規律約束的,並不受上天意志的支配,從而否定了天神的存在。

老子的《道德經》充滿了辯證的觀點。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存在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他說,善惡是對立的兩個方面,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而且兩者是互相轉化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間事物是由互相對立而生,由互相對立而成,由互相對立而傾倚,由互相對立而產生和諧,由互相對立而產生順序。一方不存在,對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對立面並存而且可以互相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是福的前提,福又含着禍的因素,它們是互相轉化的,也就是說,禍可以變成福,福也可能變成禍。老子雖然發現了事物的矛盾性,也認識到矛盾雙方互相轉化的關係,但他卻忽略了轉化的條件,也忽略了對立面的鬥爭在轉化中的作用,從而把轉化看成是循環的重複。這些都是他的侷限性和片面性。

也正是基於這種片面性,老子不可能瞭解歷史發展的規律。他既憎惡貴族生活奢侈,又同情人民生活困苦,認爲理想的生活是清靜無爲,復返自然,主張回到原始的淳樸的社會,也就是所謂歸真返樸。在那個沒有戰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裡,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思想。然而,老子的社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迫切希望社會安定的願望。

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4章 三皇世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章 三皇世紀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8章 堯舜讓位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
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4章 三皇世紀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17章 貫高守信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4章 三皇世紀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93章 焚書坑儒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7章 伯昌治岐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60章 季札掛劍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79章 法藏與華嚴宗第8章 堯舜讓位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98章 鴻 門 宴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