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

在魏國逐漸衰落的同時,秦國迅速發展起來,並且緊緊抓住魏國窮追猛打,積極向東發展自己的勢力範圍,從而一躍成爲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秦國不斷向東擴張,使東方各國個個自危。爲了抵抗強秦的兼併,魏國的相國公孫衍主張“合縱”,就是將東方各國組成抗秦的聯合陣線,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戰勝秦國。針對各國的“合縱”,秦國也想出了相應的對策,就是聯合東方的某一國或某幾國,對付另一國或另幾國,以至各個擊破的“連橫”策略,

但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都是通過一些遊說家的口才來實現的,在這些遊說家中,要數張儀最有名,

張儀是魏國貴族的後代,曾經和鬼谷子學習過縱橫之術,後來他就到各國遊說,他先來到了楚國,但楚王並沒有接見他。

這時,秦國因實行變法強大起來,正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張儀見自己的遊說在東方各國沒有人肯採納,就來到了秦國,向秦惠文君獻上了“連橫”的策略,建議破壞各國的聯合,和魏、楚結盟,擊敗其餘各國,然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歸順秦國,完成稱王的大業。

這一策略正中秦惠文君的下懷,他立刻封張儀爲秦國的相國,讓他實施自己的策略。

張儀認爲,當時“合縱”的各國中,齊、楚是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要想實行“連橫”,必須先拆散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於是,他決定先到楚國去遊說。

張儀來到楚國,見到楚懷王后,他說:“秦國最想和楚國結盟,最憎恨的是齊國,但大王現在和齊國交好,使得我們大王不能和貴國交好,大王如果能和齊國斷交,我國願意把商、於(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於音wǖ)一帶方圓六百里的土地獻給楚國,秦、楚結成兄弟之國。這樣既能削弱齊國的力量,又能和秦國交好,還能得到一大片富饒的上地,豈不是一舉三得嗎?”

楚懷王見輕而易舉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非常高興,立刻就同意和齊國斷交,與秦國交好,並設宴慶祝。

大臣們聽說這件事後,紛紛來向楚懷王表示祝賀,只有陳軫不但不高興,反而顯得非常憂愁,楚懷王問他爲什麼發愁,陳軫說:“秦國爲什麼一定要和我國交好呢?還不是因爲我國和齊國是盟國,想拆散我們的聯盟,使楚國孤立無援。現在,他們獻上的土地還沒得到,不應先與齊國斷交。假如張儀是個騙子,不實現諾言,大王定會非常生氣,這樣,楚國就會北邊斷絕了和齊國的關係,西邊又得罪了秦國,兩隊都會來攻打楚國,楚國不是很危險了嗎?所以臣纔會非常憂愁。”

但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勸告,他給了張儀很多賞賜,還派了一位將軍跟着張儀到秦國接受商、於之地。

張儀回到秦國後,假裝喝醉酒從車上摔下來受了傷,三個月閉門不出,楚懷王見秦國遲遲不給土地,以爲是嫌他和齊國斷交還不夠徹底,就派了幾名勇士去齊國辱罵齊宣王。

齊宣王非常氣憤,立刻派人去和秦國結盟,要共同對付楚國。

張儀見齊國和秦國結了盟,才召見了楚國的將軍,說;“我有六裡封地,願意拿出來獻給楚王。”

楚國將軍一聽,急忙說:“我受楚王命令來接收六百里的土地,怎麼會變成六裡呢?”

張儀笑着回答:“我說的是六裡,從來沒說過是六百里,大概是你們聽錯了吧!”

楚國將軍見張儀矢口抵賴,急忙回國報告,楚懷王這才知道受了張儀的欺騙。他氣急敗壞地出兵攻秦,結果被秦軍殺得落花流水,不得不撤兵和秦講和,並割了兩座城池給秦國。

楚懷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不僅沒佔到便宜,還使楚國傷兵又失地,大傷元氣。

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
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22章 昆陽大戰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204章 黃袍加身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94章 張良學藝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1章 少康中興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16章 蕭規曹隨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0章 張說不做僞證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94章 初唐四傑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26章 宋楚之戰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72章 張儀智騙楚懷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49章 孫武與《孫子兵法》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