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

過了二十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將侯景派人來,說他跟東魏、西魏都有冤仇,決心向南樑投降,還表示願意把他控制的函谷關以東十三個州都獻給南樑。

侯景本來是東魏丞相高歡手下的一員大將。高歡讓他帶兵十萬,鎮守黃河以南。高歡臨死的時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陽。侯景聽到高歡死了,就不接受東魏的命令,帶着人馬投降了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獻地,一面召侯景到長安去,準備解除他的兵權。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當,又轉向南樑投降。

梁武帝接見了侯景派來的使者以後,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大臣們大多認爲南樑和北朝多年相安無事,現在接納了北朝叛將,只怕引起糾紛。但是梁武帝卻認爲接納了侯景,可以乘機恢復中原,再想起他做過的—個夢,認爲這是佛祖來幫助他了。他就不聽大臣的勸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爲大將軍、河南王,並且派他的侄兒蕭淵明帶兵五萬去接應侯景。

蕭淵明帶兵北上,受到東魏的進攻,樑軍多年沒有打仗,紀律很差,跟東魏一交鋒,幾乎全軍覆沒。蕭淵明也被俘虜了。

東魏又進攻侯景,侯景大敗,只剩下八百個人逃到南粱境內的壽陽。

東魏派使者到南樑,主張雙方重新講和,說他們願意把蕭淵明送回來。侯景知道這件事,害怕起來,派一個人冒充東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樑武帶不知道這是侯景的試探,寫了一封信交給使者,說只要把蕭淵明放還,就立即把侯景交給東魏。

侯景本來不是真心投降南樑,看到梁武帝的信,就決定叛變了。

被東魏打得走投無路的侯景,對付的南樑,倒還很有力量。他的人馬很快就打到長江北岸。梁武帝派他的侄兒蕭正德在長江南岸佈防抵抗。

侯景派人誘騙蕭正德說,只要他肯做內應,在推翻梁武帝之後,就擁戴他做皇帝。蕭正德權迷心竅,秘密派了幾十艘大船,幫助侯景的叛軍渡過長江,還親自帶領叛軍渡過奏淮河。侯景順利地進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內城臺城包圍起來。

侯景用盡辦法攻臺城,臺城裡的軍民堅決抵抗。叛軍放火燒城,城裡的軍民用水澆滅。叛軍用木驢(一種攻城用具)掩護攻城。城上的人丟人石塊,把叛軍逼回去。叛軍又在城東城西堆起兩座土山,想從土山上攻進城去,城裡的人也築土山對付。

這樣,雙方相持了一百三十多天。臺城剛被圍的時候,城內還有百姓十幾萬人,兵士二萬多。到了後來,有的在打仗中死了,有的病死餓死,剩下的不滿四千人。城裡到處是屍體,沒人掩埋,大家都盼着南樑各州的諸侯王軍隊,遲早會來救援。

哪兒知道各他來救援的諸侯王帶了二、三十萬人馬,在建康周圍按兵不動。大家都推三阻四,說要等別的救兵來。臨時被推爲大都督的柳仲禮,躲在自己家裡,每天喝酒作樂。

有一次,梁武帝問大臣,有什麼辦法汀退侯景。這個大臣老實回答他說;“陛下的王公大臣,都是一些不忠不孝的人,怎麼能對付叛賊呢?”

到了這個時候,誰也沒法挽回這個局面了。叛軍攻進了臺城。梁武帝也成了侯景的俘虜。

侯景自封爲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權。他先殺了那個—心想做皇帝的同夥蕭正愁,又把梁武帝軟禁起來,連吃的喝的也給他很少。梁武帝要什麼沒什麼,最後,活活餓死在臺城裡。

梁武帝死後,侯景又先後立了兩個樑朝皇帝當傀儡。公元551年,自立爲皇帝。

侯景到處屠殺掠奪,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百姓對侯景切齒痛恨。第二年,樑朝大將陳霸先、王僧辯率領大軍從江陵出發,進攻建康。侯景的叛軍立刻土崩瓦解。最後,侯景只帶了幾十個心腹乘了一隻小船狼狽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殺了。

南樑王朝經過這場大亂,內部四分五裂。公元657年,陳霸先在建康建立了陳朝,這就是陳武帝。

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8章 堯舜讓位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37章 三顧茅廬
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5章 醫聖張仲景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21章 管鮑之交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章 紂王暴政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93章 一代女皇——武則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9章 大禹治水第202章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5章 武丁求聖賢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69章 範睢的遠交近攻計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8章 堯舜讓位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於一身的鄭觀應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197章 韓幹畫馬第137章 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