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周公輔成王

武王伐紂成功,從此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爲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周武王實行了封侯制,即把自己的親戚朋友、有功之臣封爲諸侯來分管各部地區,封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候天子的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相襲,天子對封侯有賞罰予奪之權。

當時,武王把在東征滅殷之戰中,戰功顯赫的軍師姜太公封在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市),稱齊國,封弟弟周公旦在曲阜(今山東曲阜),稱魯國;封弟弟召公於燕國(今北京市一帶)。爲了制服和籠絡商朝的奴隸主貴族們,周武王把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舊地,也成立一個諸侯國,讓武庚去統治他們。武王想用這種辦法,消除商朝舊奴隸主貴族的敵對情緒。可是把一塊地方交給武庚去統治,也讓人不放心,於是周武王又把商朝的舊地劃分出兩塊來,讓自己的兩個弟弟鮮和度去管理,以便就近監視武夷,防止他叛亂。鮮的封地被定名爲管國,所以歷史上就把鮮叫做管叔鮮;度的封地被定名爲蔡國,歷史上就把度叫做蔡叔度。

分封完畢,一些諸侯就陸續前往封地了。周公正準備行裝,前往魯地就封,突然發現武王表情沮喪,悶悶不樂。經過詢問,才知道武王不願讓幾個心腹重臣離開。他想了一下,也覺得周朝初建,百事草創,確實需要留在武王身邊輔佐,於是就讓自己的兒子伯禽前往魯國就封了。

封侯後,各諸侯國如數納貢,定期朝拜。西周王朝蒸蒸日上,奴隸制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但是,周武王由於積勞成疾,病倒了。臨終前他把年幼的兒子誦和軍國大事託付了周公。

周公爲武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把他安葬了,然後又把誦扶爲天子,就是周成王。因爲成王年少,一切軍國大事均由周公代理。

周公天資聰明,才華出衆,從小又是在王室中長大,受過先王不少教誨;另外,武王生前與他關係融洽,感情極深,所以如今周公理起國政來,不僅得心應手,而且非常賣力。爲了治理好國家,他想盡一切辦法網羅人才,幫助他辦事。爲了接待賢能的人,他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周公正在洗頭髮(古人不剪髮,把頭髮留得很長,洗的時候很費事),剛把頭髮浸溼,外面來人有急事要報告。周公連忙握着的頭髮,出去接待,辦完事再回來接着洗;洗到半截兒,又有人來報告,他還是握住溼頭髮出去。一連出去幾次,才把頭髮洗乾淨。

還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飯,剛把一塊肉放進嘴裡,外邊有客人來訪。他馬上把肉吐出來起身去接客人。一頓飯的工夫,來了三次客人,周公就連吐了三次飯菜(嚼着的食物叫做“哺”,古代就把這個故事叫“一飯三吐哺”)。家人在一旁見了忍不住說:“您不能吃完飯再去會客嗎?”周公搖搖頭說:“這些貴客來訪,都有好主意要說。我恨不能馬上聽聽,怎麼能怠慢了人家呢?”就這樣,周公爲了周朝的大業,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誰料他這麼盡心地辦事,可還有人說他的壞話。

有一天,手下人來向周公報告;

“公啊,現在外面流言很多,說您獨掌大權,要把您的侄子趕走,自己做天子。”

“誰說的?”周公聽了,十分生氣。

“就是您的三哥管叔和五弟蔡叔他們!連姜太公和召公這些老臣也半信半疑了。”

周公遭到了誹謗,一面更加勤懇地處理國家大事,一面懇切地對人解釋。他對姜太公、召公等人說:“先王早就盼望有朝一日天下太平安定。現在剛剛立國,武王死得早,成王又太小,如果出了什麼差錯,我怎麼對得起祖宗呢?我這麼做,完全是爲了周朝江山,沒有一點私心呀!”

姜太公、召公等人被周公的一片誠心所感動,不再懷疑他了。很多人聽了周公的解釋,又見他確實盡心盡力地爲國家辦事,也就不很相信管叔鮮和蔡叔度的謠言了。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卻認爲找到了機會,便來拉攏管叔鮮和蔡叔度,叫他們和自己一起發動叛亂,奪取天下。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也乘機起兵反周。周公果斷地下令東征,平定叛亂。經過3年艱苦的戰爭,東征終於取得勝利,叛亂被平息了。武庚在戰鬥中被打死,管叔鮮兵敗自殺,蔡叔度做了俘虜,被流放到遠方去了。周公又平定了其他地方的判亂,使周朝的疆土大大擴展了。這場戰爭鞏固了周朝的統治,使得周朝初年的經濟迅速繁榮起來。

東征勝利後,周公認爲發生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周朝的首都太偏於西部,離從商殷那裡得來的土地太遠,所以決定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經過占卜,周公認爲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是個好地方,於是決定把東都建在洛邑。

周公嚴格遵守文王、武王的遺訓,辦事節儉,不搞鋪張浪費,所以東都沒有夏桀、商紂那種傾宮鹿臺一類的豪華建築,但是規模還是很宏偉的。它的內城是9裡見方,外城是27裡見方,光是內城的面積就有8l平方里,一共花了9年多時間才建成。周朝從此有了東西兩個都城,原來的都城鎬京稱爲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祖宗營建的地方。新建成的東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後修建的。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東都由周公坐鎮。從此,周朝開始了長期穩定的局面。

周公爲了周朝的事業,用盡了畢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經驗寫成文章,還制定了許多法令。周朝實行了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穩定了。周公死後,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沒能完成的事業。

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章 堯舜讓位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32章 老馬識途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
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8章 堯舜讓位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9章 大禹治水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08章 綠林、赤眉起義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21章 賈似道誤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8章 殺馬立誓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40章 勾踐臥薪嚐膽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麼回事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88章 李世民取東都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32章 老馬識途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24章 飛將軍——李廣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