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澤鄉起義

秦朝末年,秦二世昏庸,趙高專權,各地百姓的反抗和起義此起彼伏,原來的六國貴族也到處活動,企圖東山再起。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徵發貧苦農民到邊境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戍守。河南境內的九百名農民被迫前往,隊伍行進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時,天空烏雲密佈,下起了滂沱大雨。大雨接連下了幾天,沖毀了前進的道路,隊伍已不能按期到達漁陽——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到達的人是要被斬首的。

在這九百人的隊伍中有兩個押送的官吏,他們爲了便於管理就挑選出兩個身高體壯的人當小隊長,幫助他們管理隊伍,這兩個人,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陳勝出身貧苦,但胸懷大志。他給地主當僱工時,一次休息,他把犁往田壟上一放,對同伴說:“如果將來我們當中有人富貴了,可千萬不能忘記窮朋友。”大家聽了,有人驚奇,也有人嘲笑他:“你窮得替別人耕地,怎麼會富貴呢?”陳勝看到別人不能理解自己,就長嘆一聲,說:“燕雀哪裡知道鴻鵠的志向呢!”

現在,這九百人處在危險的境地中,陳勝就和吳廣商量對策。他們一致認爲:逃亡是死,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難逃一死,不如死得轟轟烈烈,舉旗造反,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來。

爲了鼓動人心,堅定大家反秦的決心,陳勝和吳廣將寫有“陳勝王”三字的絲帕塞到漁夫新打來的魚的肚子中,等到戍卒買回了這條魚,剖開魚肚,發現了那塊絲帕,看到上面的字,大家都感到十分驚異。接着,吳廣又悄悄地隱藏在草叢中,半夜時點燃篝火,學着狐狸的叫聲喊:“大楚興,陳勝王。”

戍卒們都被驚醒了,大家議論紛紛。陳勝和吳廣乘勢殺死兩個官吏,陳勝登上高處,揮舞着手臂說:“我們誤了行期,按秦律是要被斬首的,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應該死得轟轟烈烈。王侯將相,難道天生就應當富貴嗎?”

九百人齊聲高呼,擁護陳勝爲王,起兵反秦。陳勝帶領大家砍倒樹木作爲武器,舉起竹竿掛上旗號,這叫“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後來人們就把這樣的起義都叫做“揭竿而起”。

陳勝封自己爲將軍,封吳廣爲都尉,定國號爲“大楚”,開始向秦朝的地方官府發動進攻。

起義軍首先攻佔了大澤鄉,接着又用很短的時間攻佔了附近的六縣。深受秦朝統治之苦的百姓紛紛前來參加,隊伍迅速壯大起來,原來六國的貴族也紛紛起義響應。一時間,整個關東義軍遍佈,天下形勢大亂。

昏庸的秦二世受趙高矇蔽,對此還一無所知。直到陳勝的大軍,到達距咸陽僅一百多裡的戲(今陝西臨潼東),秦二世才驚慌起來。他匆忙任命章邯爲統帥,釋放了正修築驪山的刑徒充徵兵士,才把陳勝的大軍鎮壓下去。

陳勝7月在大澤鄉舉起反秦旗幟,12月兵敗身亡,前後歷時僅半年,但大澤鄉起義造成了天下反秦的局面。自此,羣雄並起,使腐朽的秦王朝逐漸走向滅亡。

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
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18章 宗澤三呼“過河”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58章 晏子使楚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92章 《左傳》是什麼書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57章 文帝與“元嘉治世”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菸第100章 楚漢相爭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62章 程嬰救孤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56章 思想啓蒙的先驅龔自珍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98章 鴻 門 宴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9章 李自成進北京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25章 忽必烈建元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62章 程嬰救孤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朮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35章 司馬懿裝病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207章 王安石變法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68章 殺馬立誓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5章 民族英雄戚繼光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麼回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27章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啓超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59章 范蠡三遷第3章 倉頡造字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87章 詩壇巨擘杜牧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31章 明太祖興文字獄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38章 伍子胥過昭關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