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

秦王嬴政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發佈了一道命令說:“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國王都不守信用,他們今天跟秦國訂盟約,明天就背叛盟約,因此我纔去討伐他們。依靠祖宗保佑,我現在已經討平了他們,天下安定了。我的名號如果不改變,依舊稱王,顯得和六國的國王沒有多大區別,所以請大臣們議論一下,我現在應當用什麼樣的稱號纔好。”

丞相王綰(wǎn)、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提議說:“古時候的五帝只掌握一千里左右的地方,現在陛下已經消滅六國、統一天下,這是五帝不能與陛下相比的。我們聽說古時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數泰皇最尊貴,所以我們認爲陛下稱泰皇最恰當。”嬴政聽了以後,略一思考說:“你們說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他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兩個字合起來,稱做皇帝,這樣才能顯示我的豐功偉績。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後我的子子孫孫以世來計數,二世、三世、四世,一直傳至千世萬世。”從此,中國歷史上就有了皇帝這個名稱。

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裡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制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爲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互相混戰,像仇敵一樣,周天子也無力加以禁止。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您就容易控制他們啦!”

秦始皇決定採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爲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爲廷尉的建議是對的。”

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爲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面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裡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御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和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裡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

秦始皇建立的這一套封建的政治體制,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制,大體上是在秦制的基礎上逐步演變的。

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全都收繳到京城咸陽來。當時的兵器大多數是用銅製成的,他叫人把這許多兵器都回爐熔化,鑄成了十二個大銅人和許多銅鐘。大銅人的名稱叫翁仲,按當時的尺寸、斤兩,銅人高五丈,腳有六尺長,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把它們樹立在咸陽宮殿前面的兩側,象徵着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中原的偉大功績。

戰國時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齊國的貨幣樣子像刀,趙國的貨幣樣子像鏟;貨幣計算的單位也不一致。秦始皇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的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斗、斤兩等,長的長,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輕的輕,重的重。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另一個國家也許只能算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一斗米,到那個國家就成了九升。這個國家裡一斤重的東西,在那個國家裡就成了十四兩。度量衡這樣亂,和一個統一國家的政權當然不相適應,對人們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秦始皇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全國的尺寸、升斗、斤兩都得一律,不許亂來。

原先六國的車輛和道路也各不相同,車輛有大有小,道路有寬有窄。在統一的局面下,這樣也顯得太不方便了。於是秦始皇又下令,一要“車同軌”,二要修馳道。“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都定爲六尺。修馳道就是修築從京城咸陽到全國各個重要地方的大路。大路路面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的兩旁每隔三丈種上一棵青松。修了這樣的馳道,全國的交通就方便得多了。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的寫法不盡相同,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都是一大障礙。所以秦始皇又下了“書同文”的命令。“書同文”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爲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後來又根據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成一種比小篆更便於書字的字體,叫做隸書。隸書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所實行的廢分封設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等等,都是有利於加強全國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這是秦始皇的巨大功績。

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8章 堯舜讓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章 三皇世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43章 亞聖孟子
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2章 黃帝大戰蚩尤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86章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96章 李白蔑視權貴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73章 女皇武則天第14章 後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53章 李悝實行改革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91章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第211章 蒙古聯宋滅金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189章 狄仁傑桃李滿門第220章 虞允文書生退敵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38章 徐霞客歷遊四方第265章 一代明君康熙第8章 堯舜讓位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86章 屈原沉江第90章 《周易》是什麼書第257章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81章 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6章 陶侃惜物如金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章 三皇世紀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34章 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4章 國人暴動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182章 李隆基與梨園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261章 尼布楚條約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62章 噶爾丹叛亂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147章 劉裕破襖誡奢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259章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第43章 亞聖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