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戰亂不斷。齊桓公請管仲做相國,幫助他整頓內政,聯絡外交,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策略。

管仲作了相國後,又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些賢士,齊桓公對他們一一量才而用。齊國的有識之士多了起來,國家也更加富強了,齊桓公對管仲也更加信任了。他曾對大臣們說過:“國家大事,均由管仲決定,無論何事,先稟告管仲,再稟告我。”

在齊桓公的大力支持下,管仲對齊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把國家分成21個鄉,其中6個鄉主要從事工商業,免去徭役、兵役。其餘15個鄉兵農合一,平時耕種,閒時練兵,如有戰事,則集合成軍隊。

在經濟上,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實行按土地優劣分等徵稅的實物稅制。這樣,既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又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消除了民衆的不滿情緒,向外地逃亡的人數大大減少,促進了齊國的農業發展。

管仲曾做過生意,有一定經商經驗。他利用齊國近海的地理條件,積極提倡發展漁鹽業,鼓勵當地人民從事貿易活動;還設置鹽鐵官管理鹽鐵業事務,促進了鹽鐵業的發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另外,實行國家鑄造貨幣的政策,並對貨幣實施管控;還加強對貨物的調控,從而控制住物價總體平衡。

在軍事上,實行“作內政以寄軍令”的方針。在人才的選拔任用上,創設了“三選”制:規定各鄉要把有才德和武功的人推薦到國家中去,這是第一選;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初步選中的人進行考覈,選出優異者舉薦給國君,這是第二選;國君再對優異者親自考覈,合格者任命爲上卿的助手,這是第三選。這樣,經過三次選拔,使有才能的人得以發揮自己的能力,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

爲了加強國君的權力,管仲建議國君要掌握生、殺、富、貴、貧、賤六大權力,實行有功者賞、有罪者罰的政策。通過這些改革,齊國的政治得到鞏固,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實力有所加強,漸漸成爲諸侯國中經濟最發達、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爲齊桓公爭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當時,黃河下游的各諸侯國中,能與齊國一比高下的只有魯、鄭、宋三國。這三個國家如不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他的霸業就難以確立和穩定。於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與這三國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軍事鬥爭。齊桓公還抓住有利時機,先後制服了鄭、魯、宋三國。

當時,宋國國君宋閔公被殺。管仲向齊桓公出了可以稱霸中;原的主意,於是齊桓公當即讓管仲通知其他諸侯國,說宋國內亂不止,影響很壞,至今國君還沒有定下來,希望各諸侯國召集在一起,商定宋國國君。

原定的十幾個國家只有鄭、宋、陳、蔡四國到場,後來決定宋閔公的弟弟公子御說爲宋國國君。齊桓公接着建議各諸侯國結盟,推選一位盟主。按理說,宋國的資格比較老,但由於長期內亂,國力衰退,已沒有能力當選了。齊國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陳國國君陳宣公賣了個順水人情,說:“既然本次聚會是齊侯召集的,那就選他爲盟主吧。”衆人隨聲附和,這也正合齊桓公心意,他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選。

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登上中原霸主之位。

當時,鄭國對齊國是不服的,鄭厲公雖然答應結盟,可是在聚會時卻不參加。直到鄭厲公突然生病死去,齊桓公纔算少了一位強硬的對手。

魯國也是未到會的國家。齊魯兩國本來結怨就很深,曾多次刀兵相見。這次魯國沒把齊國放在眼裡,齊桓公尤爲惱怒。由於兩國相鄰,齊桓公決定親率大軍攻打魯國。魯莊公很害怕,雖說長勺之戰魯國獲勝,但那只是勝在曹劌的計謀上,論實力,齊魯兩國相差懸殊。沒辦法,魯莊公緊急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衆臣各抒已見,有的主張出兵抗敵,有的則主張議和。他們心裡非常清楚,出兵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爲了保存實力,只好委曲求全。魯莊公給齊桓公寫了一封信,大意是如果齊國退兵,魯國願意同齊國簽約。就這樣,魯國也妥協了。齊桓公沒用一兵一卒,就達到了目的。

地處南方的楚國是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大國。楚成王時開始向北方擴展,先後滅掉了一些小國,甚至要北上伐鄭。

對此,齊桓公怎能坐視不理呢?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宋、陳、衛等八隊向南挺進,到達楚國邊境,最後迫使楚國在召陵結盟修好,止住了北上的勢頭。

從公元前685年到公元前643年間,齊桓公逐漸把黃河中游的諸侯國聯合起來,不斷援助弱小國家,抵制還處在遊牧階段的戎狄的侵擾,這對保護中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由於齊桓公這個春秋霸主的出現,各國結盟修好,相互間的紛爭減少了許多,對於促進社會不斷髮展、安定人民生活有着不可湮沒的功績。

至此,齊桓公的雄圖霸業已達到了頂峰。公元前645年,管仲死去,齊桓公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助手,在處理政務上不斷失誤,從此齊國的霸業開始衰退。桓公死後,他的5個兒子羣起爭奪王位,齊國陷入一片混亂,導致由管仲辛苦締造的霸業付諸東流。

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98章 鴻 門 宴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3章 夏朝的滅亡
第168章 李淵父子起兵第68章 殺馬立誓第93章 焚書坑儒第63章 美女西施第154章 石崇王愷比富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278章 中國共產黨人陳獨秀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41章 鄱陽湖大戰第45章 管子的貢獻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255章 文學豐碑曹雪芹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64章 反覆無常的侯景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7章 燧人氏鑽木取火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200章 柳宗元被貶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19章 “智囊”晁錯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44章 曹劌論戰第93章 焚書坑儒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曆法和數學成就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175章 魏徵直言敢諫第151章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61章 趙盾和刺客第98章 鴻 門 宴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42章 楊繼盛冒死劾嚴嵩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第250章 徐霞客漫遊神州第203章 朱溫滅唐稱帝第148章 “書聖”王羲之第80章 “紙上談兵”的典故第4章 三皇世紀第226章 一隻眼的石人第13章 夏朝的滅亡